1931年9月18日,炮声轰隆,侵华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炸开了沈阳城。一时间敌寇肆虐,山河破碎。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起点。
86年后的今天,又到“九一八”。尖利的防空警报响彻我国东北,再次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放眼今朝,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土地上,今日的摩登沈阳,那时伤痕累累。
▲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现场,即“九一八事变”的开始。关东军进攻中国军队驻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我国军队进攻。
▲1931年9月19日凌晨,日军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3小时后,有准备的日军步兵冲进北大营。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我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9月24日,上海学生赴京请愿开始,要求抗日之学生运动,迅速在南京成风气云涌之势。
▲1931年9月28日,南京、上海的学生在南京国民政府门前集会示威,要求国民党出兵抗日。
坐落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达18米的残历碑,石刻的日历翻页永久地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
这是一个需要我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一场“一夜之间发生的战争”,给拥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刻下了山河沦丧的耻辱;同时,也见证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愤然觉醒,英勇还击。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广场上的残历碑(新旧照对比)
然而,隔着一片海峡的台湾,对于当年的抗日记忆已是模糊不堪。
九一八事变86周年,大陆各地都有包括鸣警报等纪念仪式,告诉大陆人民“勿忘国耻”。台湾当局却没有任何的纪念仪式,历史教育不只在书本上遗失了,连在日常生活中都逐步受“去中国化”的影响,将一切有关大陆的记忆一点一滴的消去。
▲电影《赛德克巴莱》一段对话,再过二十年,族里的下一代都变日本人了
不要以为这就是绿营所说的“多元”、是“去威权”的作为,看看台湾各地搞的神社重建,看看部分政治人物到日本送钱发表的谄媚言词,就知道表面上说要“多元”,其实是要淡化台湾人的中国认同,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媚日思维。表面上说要“去威权”,其实是要让旧殖民威权复辟。
这不是危言耸听——据台媒报道,桃园市忠烈祠原为“桃园神社”,是全台湾保存最好的日式神社建筑,市政府要以“忠烈祠”与“桃园神社”共构方式恢复这一“历史古迹”;无独有偶,同样是绿营“执政”的台中市,已把重建“台中神社鸟居”摆上日程。
▲台中市长林佳龙与日本众议员合影,资料图
对于台中市政府打着“文化保护”的幌子,拟重建台中神社鸟居,国民党籍市议员苏柏兴表示,当年日本在台建设神社,就是殖民统治的象征,他还痛批台中市长这么崇日,让林氏宗亲很气愤,他应该改名为“田中佳龙”。
▲日本冲绳为“台籍日本兵”立了一座“台湾之塔”,蔡英文竟以台湾当局领导人的身份为塔落款,林昶佐等“台独”政客还赶往现场“招魂”。
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林金源受访时指出,日本据台初年,至少杀掉当时百分之一台湾人口。日本在台设立的首座神社,就是为纪念领军侵台最后战死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据台50年,日本人共修建68座神社,将其打造成地方教化中心,以强化效忠日本的皇民精神。另有分析指出,台湾某些政治人物打着“保护多元文化”为名修复神社建筑,实际上是想一改过去在岛内中华文化独尊的局面,本质上也是一种“去中国化”。
▲台立法机构负责人苏嘉全在赴日期间,一席“台日关系如夫妻,台湾哭、日本哭,台湾笑、日本笑”的谈话,被批“恶心至极”。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如果我们不警醒的认识到这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那像甲午割台、九一八侵占东三省的历史事件,就有可能会再次上演。
从李登辉时期就进行所谓的“同心圆”史观,到“5.20”蔡英文任命的第一个“教育部长”、“文化台独”的旗手潘文忠,民进党这些年来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
▲电影《悲情城市》光复初期的台湾知识分子向往模仿祖国的一切,在这段里,侯孝贤特别安排他们跟着唱流亡三部曲。
当时国民党到台,台湾人真的是万人空巷在欢迎。而且以前岛内中学教历史的时候,都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讲到宋元明清,可是到陈水扁的时候,就开始把“国史”切成两半,一个叫“台湾史”、一个叫“中国史”,把两者摆在对立面。民进党切割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历史,却要对另一个土地上曾经压迫自己的政权做谄媚的联结,从文化上来说,这充满巨大的矛盾,也相当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