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2022年07月14日15:58:43 热门 1423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摘要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6月23日~7月6日):1)国内方面,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交通运输领域“双碳”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优化交运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绿色转型新动能;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提出种植业节能减排等六项任务,实施稻田甲烷减排等十大行动;财政部等部门修订公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适度拓宽基金使用范围支持“双碳”;工信部等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至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等等。2)国际方面,美国最高法院削弱环保署对发电厂排放监管,同时能源部修改民用核信用计划标准;英国投资209亿英镑提高电网容量;德国通过允许政府援助能源公司的法案,计划征收天然气税;荷兰提供1.64亿欧元补贴天然气储存,公布7.5亿欧元国家氢气网络计划;希腊计划取消电费附加费;澳大利亚加强与印度的清洁能源协议,澳洲现货电力市场重启。

热点“碳”究: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但免费配额退出时间、征税范围和碳成本“退税”等仍待后续确定。我们判断新方案下的隐含碳排放将提高,碳排放强度标准更加严格,起征时间推迟但免费配额退出的过渡期有所缩短。中国企业可能受到以下影响:1)受影响的中欧贸易额显著增加(尤其针对中下游企业);2)部分企业无法通过欧盟CBAM认证;3)中国企业转型窗口期可能缩短;4)后进企业所受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国内高耗能企业可从适应欧盟规则、走通碳排放互认渠道、降低碳排放强度、布局出口多元化等方面应对。相关领域投资者可关注行业竞争格局变化,清洁能源运营商投资价值增加,以及碳监测评估细分领域机会。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转型行业:韩正在山西调研并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题座谈会;广州市抓紧推动实施能源项目,争取新增一批清洁煤电项目纳规;工信部六部门提出到2025年钢铁等行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水平;工信部表示目前锂资源仍处于高位运行,将从三方面做好动力电池资源材料保障工作。2)碳中和成长行业:双碳指数持续回暖,行业规模增长与需求扩张逐渐兑现,近两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上涨8.6%。碳中和相关产业在连续回调后持续反弹,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板块领涨。具体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升2.3%,上中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上涨2.6%和1.0%。6月新能源车继续强势复苏,多家车企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行业指数涨幅达到7.5%。3)企业“双碳”行动:中远海运、中石油和中国船舶三大央企签约打造中国LNG产业链发展新模式;中国海油发布双碳行动方案;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公司燃煤电站超大规模碳捕集技术启动;中化国际发布《2021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为其第18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石化地热科普展开幕,宣传绿色低碳理念。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债券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516只,存量规模1.67亿人民币,其中碳中和债券130支,存量1636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6月共新发绿色债券49只,发行规模612亿人民币,较5月721亿人民币发行规模同比下降约15%,其中新发6支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4亿人民币。7月初至今发行13只绿色债券,规模为51亿人民币。2)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碳价2Q22持续在59元每吨附近窄幅波动;北京碳价呈现上涨趋势;欧盟碳市场改革推动碳价在85欧元每吨高位波动。3)ESG: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企业ESG评价通则》发布;财政部多部门修订《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拓宽基金使用范围,增加“支持双碳、绿色低碳活动”等内容。

报告观点:1)IEA在《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2》中预测,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将增长8%,达到2.4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预计超过1.4万亿美元,占整体能源投资增长约3/4,其中可再生能源、效率提高和电动汽车方面的投资是三大驱动因素。2)bp发布《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指出,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着近50年来最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仍处上升周期,2021年分别增长5.8%和5.7%,基本恢复至2019年新冠大流行前水平。3)RMI在《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中指出,中国各行业和区域具备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至少达到100GW的潜力,且消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化工、钢铁和交通行业。

前沿科学与技术:宾汉姆顿大学开发三层细菌生物电池可持续发电数周;中国科学院基于深共晶溶剂实现废锂离子电池闭环钴回收;中国科学院推出高能量长循环无阳极钠电池;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利用纳米结构电极提高太阳能电池吸光效率;香港科技大学开发最耐用新型氢燃料电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发新型液化气电解质助力制造耐温锂电池。

目录

  •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 热点“碳”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来了——怎么看?怎么办?

  •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 可持续金融及ESG

  • 双碳报告观点

  •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 天气与气候

正文

碳中和热点政策/事件

图表:近两周国内外热点政策/事件追踪(2022年6月23日-7月6日)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政府网站,路透社等,中金研究院

国内政策及事件追踪

►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交通运输领域“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出台

6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推进、节约用能、改革创新和科学有序等工作原则,强调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行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和加强组织实施等重点内容。[1]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6月30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农业农村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方案》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六项任务,实施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科技创新支撑、监测体系建设等十大行动。[2]

►财政部等7部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出台

6月28日,财政部等7部门修订并公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适度拓宽了基金的使用范围,在保留基金宗旨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基础上,增加“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绿色低碳活动领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同时,《办法》明确基金通过有偿使用方式支持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产生应对气候变化效益的项目活动,以及落实国家有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等活动。《办法》对基金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作了三方面完善:一是将基金运作模式由现行“按照社会性基金模式”修改为“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并规定基金有偿使用依托专业机构开展。二是将基金组织框架由现行“基金审核理事会和基金管理中心”修改为“基金政策指导委员会和基金管理中心”,将基金审核理事会负责审核基金重大业务事项,修改为基金政策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基金发展的重大事项提出指导意见。三是规定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发展改革委的代表担任基金政策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负责召集和主持基金政策指导委员会会议。[3]

►工信部等6部门:《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计划》共分四大部分,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优于1.3,工业领域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计划》提出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加快完善节能提效体制机制等7方面重点任务。[4]

►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6月28日,生态环境部等4部门发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7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绿色发展;二是推进三水统筹,治理修复水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四是加强管控修复,防治土壤地下水污染;五是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系统保护修复;六是强化源头管控,有效防范重大环境风险;七是构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为保障目标任务完成,《规划》还部署了8类重点工程,分别是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移动源污染治理工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治理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危险废物收集处置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能力提升工程等。[5]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

6月2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国际油价触及调控上限后实施阶段性价格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时,成品油价格阶段性不再上调,中央财政对炼油企业给予相应价格补贴。补贴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汽、柴油的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以下简称炼油企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每桶130美元)时,对炼油企业实行阶段性价格补贴,政策持续时间暂按两个月掌握,后续如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继续高于国家规定的成品油价格调控上限,将提前明确相关调控政策。[6]

►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整治供电价格违规问题

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提出水电气暖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专项整治等内容。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领域红线内外接入、建设安装、更新改造、维护维修领域等价格监管,重点整治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利用垄断地位转嫁应由自身承担的费用、自定标准自设项目收取费用、对计量装置及强制检定违规收费等行为。重点整治非电网直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违规加价等问题,查处以用电服务费等名义向用户重复分摊收费、未落实电价收费公示制度、清退已收取的不合理费用不彻底不及时等行为,严禁供电价格上涨超过政策规定的最大允许上浮幅度。[7]

►韩正: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题座谈会强调抓好煤炭保量稳价

6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题座谈会并讲话,提出要切实抓好煤炭保量稳价,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扎实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韩正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守牢能源安全底线,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稳物价保民生作出贡献。要坚持远近结合、先立后破,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政府调控,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要促进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问责,确保抓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扎实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切实保障民生用电和企业正常生产用电。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8]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

6月2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筛选出一批先进低碳技术,培育一批低碳领跑者企业和公共机构,建设一批气候友好型区域,凝练总结一批综合性气候投融资政策工具,为研究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标准积累经验、提供支撑,为带动全社会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按照不同的试点主体和工作内容要求,重点开展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低碳领跑者试点、气候友好型区域试点及气候投融资试点四类试点工作。[9]

►上海市发改委等4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我市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实施方案》

6月28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我市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钢铁、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比例60%左右,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上海市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进一步提升,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10]

►四川省经信厅:《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6月29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力争新创建200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培育30家绿色低碳园区、60家绿色低碳工厂。[11]

国际政策及事件追踪

►美国最高法院削弱环保署对发电厂排放监管

6月30日,据CNBC报道,美国最高法院最新裁决,限制环保署为现有发电厂制定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权力。根据最高法院投票裁决,仅有国会有权创建广泛的限额与交易法规体系,以限制现有发电厂的排放。[12]

►美国能源部修改民用核信用计划标准

6月30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将民用核信用计划申请和投标的截止日期延长两个月。同时,对民用核信用计划的资格标准予以修订,即核反应堆 “不能从服务成本法规或受监管的合同中收回超过 50% 的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反应堆在第一轮授予资金中的资格。[13]

►欧盟碳关税通过欧洲议会表决

6月22日,据欧洲议会官网报道,欧洲议会以450票赞成、115票反对和55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草案的修正案。该提案原定于6月8日进行投票,但因各方面原因被取消,此次投票通过的提案是在6月8日版本上继续修正稿。此次通过的修正案与拟于6月8日投票的较为激进版本相比,条款内容略显温和,主要是过渡期和免费配额退出时间均延期2年。[14]

►英国电网推出209亿英镑资金计划,用于提高电网容量

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英国能源监管机构Ofgem批准了209亿英镑的支出计划,将用于提高区域电网容量,改善配电网络。预算中包括27亿英镑的前期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新网络。此外,Ofgem建议将公司的股权成本准备金降至4.75%。[15]

►德国内阁通过法案,允许政府援助能源公司

7月5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内阁通过一项法案,允许政府援助陷入困境的能源公司。该法案允许德国政府提供包括持股在内的救助方案,也引入将天然气上涨的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的机制。此外,如果天然气进口受到重大干扰,还可能触发一般价格调整条款。该法律将于7月8日由议会下院和上院投票决定是否通过。[16]

►德国计划对所有消费者征收天然气税

7月1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政府计划通过议会立法,对所有天然气消费者征税,以帮助供应商应对快速上涨的进口价格。预计德国联邦议会将于7月8日决定该征税法案是否通过。[17]

►荷兰政府提供1.69亿美元的补贴以补充天然气储存

7月5日,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政府提供1.64亿欧元的补贴,以填充荷兰Bergermeer天然气储存设施。该补贴计划的目标是到今年10月将41亿立方米的设施填满68%。[18]

►荷兰公布7.5亿欧元国家氢气网络计划

6月29日,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政府表示,到2031年将投资7.5亿欧元建立全国性的氢气运输网络。荷兰的天然气网络运营商加苏尼(Gasunie)将负责管理和运营该网络,其中部分网络将于2026年完工。[19]

►希腊计划取消电费附加费

6月25日,据路透社报道,希腊计划取消电力公司征收的电费附加费,作为政府减轻能源成本上升对消费者影响的一部分。该政策预计将从2022年8月持续到2023年7月。[20]

►澳大利亚现货电力市场解除暂停

6月22日,据路透社报道,澳大利亚能源市场监督机构(AEMO)将分阶段解除对现货电力市场的暂停。由于部分燃煤发电机重启,电力产量已经恢复到更正常的状态。市场暂停将分阶段解除,当地时间6月23日凌晨4点起允许市场再次设定价格,AEMO对市场条件监测至少24小时后决定正式取消市场暂停。[21]

热点“碳”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来了——怎么看?怎么办?

CBAM真的要来了吗?

欧盟推动CBAM的最新进展

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建立碳边界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的修正案[22]。这意味着这项备受瞩目的提案距最终立法仅差“最后一公里”,我们预计下半年欧委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将就此提案进行三方会谈并最终通过。

图表:欧盟CBAM立法时间线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洲议会官网,中金研究院

CBAM进程一波三折,凸显欧盟净零决心。自去年7月份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后,CBAM的推进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尤其是受全球能源供应短缺、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草案内容在欧盟内部也争议不断,去年7-11月的反馈期共收到欧盟内部各个利益相关方194份反馈意见[23];就在今年6月8日欧洲议会原定计划投票审议当天,CBAM的投票由于ETS法案未获通过而被建议取消,最终在6月22日通过。虽然步履艰难,但无论是此次快速修改法案并得以通过,同时表决通过的欧盟碳市场2030年减排目标从61%提高至63%[24],还是紧接着6月28日由德国领衔在G7峰会上发布关于气候俱乐部的声明,致力进一步加快解决排放密集型产品碳泄漏问题[25],都表明了欧盟不可动摇的气候雄心。我们曾在《“碳”策中国(12):美国拟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已对碳边境调节机制进行过探讨,此次结合该机制的最新进展做出进一步剖析并试图提出潜在的应对建议。

当前还有哪些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欧盟立法程序及2014-2019年相关法案的通过率分析,CBAM法案一读通过率高达近90%[26];另据欧洲议会宣布今年年中欧盟将启动欧盟机构间谈判“三方协商”[27],就目前CBAM方案中存在的争议点进行协商,进一步排除此后正式立法程序中的障碍。当然,考虑当前欧洲通胀压力空前等现实情况,欧盟理事会对于CBAM中欧盟产业免费配额退出时间表,欧盟产品出口碳成本退还(退税),以及CBAM征税范围等仍有做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目前来看,我们认为不确定因素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 欧盟产业免费排放配额的退出时间是否延后。欧洲理事会协商认为,给予欧盟产业的免费配额应当在2026年~2035年这十年逐渐取消,而欧洲议会通过的方案(以下简称“欧议会方案”)中免费配额的取消应当在2027年~2032年。整体来看,欧议会方案中CBAM起征时间为2027年,相较今年3月份欧洲理事会提出的时间晚一年开始,早三年结束。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三方协商”中这会是一个争议的焦点。

2) CBAM征税产品的范围是否扩大。相比2021年7月份欧洲委员会提出的方案(以下简称“欧委会方案”),欧议会方案征税产品范围多纳入了化学品和塑料两类。此外,欧委会方案中,是否在未来扩大征税的产品范围需要在2025年前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判断,而欧议会方案不仅要求逐步纳入当前ETS管控的产品(主要是上游高耗能产业),还要求纳入CBAM管辖产品的下游产品,较大的增加了CBAM征税产品的覆盖范围,这将成为“三方协商”的另一个关注点。

3) 欧盟出口产品是否应享受碳成本“退税”。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一致认为欧洲委员会应当在CBAM的实施过程中评估其对出口碳泄漏的影响,并着重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额外措施对欧盟出口产品退还部分碳成本,这反映了欧盟内部产业界对较高碳成本影响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担忧。但是,去年欧委会方案中并不包含此项,此次“三方协商”能否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仍有一定不确定性。

怎么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征税实施流程

从通用流程看,一个产品出口到欧盟缴纳碳边境调节税需要经过注册、预购、申报、结算和清算五个环节,其中欧盟内部进口企业承担了主要的缴纳任务:

图表:欧盟CBAM征税实施流程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洲议会官网[28],中金研究院

1) 注册环节:从欧盟外部进口受到CBAM管制产品的欧盟企业首先需要在欧盟CBAM系统中注册获得资质。

2) 预购环节:CBAM凭证一年缴纳一次,价格根据ETS实际运行情况一周更新一次。为了防止进口商在一年的某一时刻集中买入CBAM凭证,欧盟要求进口商每季度至少预购一次,且每次预购的CBAM凭证至少覆盖80%估算排放量。

3) 申报环节:有两种途径进行产品碳排放强度的申报。由进口商在结算前向CBAM管理机构上报进口产品的实际排放量;或者出口商自行在CBAM系统中注册,提交经第三方机构核查的产品实际排放量。

4) 结算环节:进口商每年五月底之前按照实际排放量缴纳上一年度的CBAM凭证,若无相关数据则采用默认排放量。

5) 清算环节:欧盟禁止私下交易CBAM凭证,对于进口商预购凭证总量超过其实际所需量的部分(即剩余凭证),欧盟将按照原价向进口商回购,但总量不会超过进口商上一年度购买凭证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上上一年度剩余的凭证将被直接清零。

碳边境调节税核算方法

碳边境调节税本质上是使进口商品根据其含碳量承担和欧盟同类商品相同的碳成本,主要涉及碳排放核算边界、碳排放强度标准及碳税价格标准等方面,其基本计算流程如下:

图表:欧盟碳边境调节税计算流程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洲议会官网,中金研究院

从碳排放核算边界看,欧议会方案隐含碳排放将提高。按照此次欧议会方案规定,进口产品的碳排放主要由两部分计算得到,即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直接排放指一个产品的生产者直接控制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量,其中包含了制冷和制热过程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指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电力的排放。相较于前几版,本次欧议会方案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电力的排放也纳入了核算体系,这将导致计算出的产品隐含碳排放量比之前版本更高。

从产品碳排放强度标准看,欧议会方案更加严格。欧盟鼓励进口商按照实际排放强度申报,但是如果进口商未进行申报,或者不能充分确定所申报实际排放强度的可靠性,则采用默认排放强度。欧议会方案中,默认碳强度采取出口国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中碳排放水平排名倒数后10%的碳强度平均值。如果该国并无上述数据,则采用欧盟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碳排放水平倒数后5%的碳强度平均值。比较而言,此前欧委会方案的标准更加宽松,默认碳排放强度将取出口国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平均排放强度,如果该国无上述数据,则采用欧盟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碳排放水平倒数后10%的碳强度平均值。

从碳税价格征收标准看,欧议会方案虽推迟了CBAM起征时间,且相较于欧洲议会6月8日拟投票方案免费碳配额退出时间有所妥协,但免费配额逐步退出的过渡期有所缩短。因为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也将获得与欧盟产业同样的免费配额,所以免费碳配额的退出时间及节奏将对碳税征收至关重要。此次欧议会方案中,虽然开始退出时间延后1年,但完全退出时间相较于欧委会方案提前3年,这意味着退出的节奏将加快,对企业而言,实则留下的缓冲时间更加有限。

图表:不同方案对于碳边境调节税核算相关内容的差异对照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洲议会官网,中金研究院

对中国企业的潜在影响分析

第一,从产品征收范围看,新方案下受影响的中欧贸易额将显著增加,且对我国中下游企业的潜在影响加大。

相比于去年通过的欧洲委员会方案,本次欧洲议会通过的“一读”方案扩大了管控的产品范围,在原有钢铁、铝、化肥和水泥等行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品和塑料行业,并扩大了水泥行业包含产品的范围,将矾土水泥也纳入了考量。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贸易数据,欧盟每年从中国进口额为4720亿欧元,占欧盟进口总额24.7%。如果按照欧议会方案新确定的纳入CBAM征收产品范围(不包含中下游复杂产品)计算,受到CBAM影响的欧盟从中国进口额将从欧委会方案的52.89亿欧元,增长5.47倍,达到342.54亿欧元,占中欧贸易总量的7.2%。

图表:不同方案下中欧受影响行业贸易额对比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29],中金研究院

注:1)单位为亿欧元

除了上述提及的行业外,现有中下游制造业会否受到影响一直是CBAM征税产品范围的焦点问题之一。跟据此次欧议会方案,欧盟将在2025年6月底之前出台扩展产品范围的时间表,优先考虑碳泄漏风险和碳排放强度高的行业,并在2025年底之前加入当前CBAM管控产品的中下游产品,即在2027年CBAM正式启动前将现有中下游制造业产品纳入征税体系。虽然此次未公布中下游征税产品名录及具体实施细则,但依照此次欧议会方案,我们认为将对我国中下游产业更加不利。一方面,欧议会方案明确纳入复杂产品中间投入品的碳排放,即对于复杂商品(大多为现有行业中下游制造业产品)的隐含碳排放计算,本次方案明确不仅考虑直接排放,而且纳入用于制造复杂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另一方面,受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我国中下游产业的中间品碳排放占比较高。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国汽车组装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基本与其他国家持平,甚至略少,但是考虑中间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后,我国汽车的整体碳排放都将大幅提高[30]。

图表:不同国家汽车产业中间投入品碳排放占比(2007)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a passenger car in China30,中金研究院

第二,从中欧碳强度参考标准的差异看,我国在部分参数取值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可能导致企业相关核算结果无法通过欧盟CBAM认证。

碳排放量的核算直接关系企业最终缴纳税款的额度,其中碳排放强度的核算标准是关键。对比欧盟标准(EU ETS排放核算标准)[31]和中国标准委、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发布的碳排放核算标准[32],在核算边界、温室气体范围等方面,中欧相关标准类似,且部分规定中国更加严格,如中国把甲烷纳入考核范围;但涉及到具体的核算细节以及参数设定时,中国标准与欧盟标准存在较大差异,通常按照中国标准计算得出的碳排放强度将小于欧盟标准,以电解铝行业为例:

图表:电解铝行业碳排放强度中欧参考标准差异体现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IPCC[33],国家发改委,中金研究院

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动我国相关标准与IPCC等国际标准接轨,降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因核算标准不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当正视中欧相关标准差异,提前做好准备,按照欧盟标准严格核算自身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推动减排的同时避免因为违反CBAM规则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欧盟免费碳配额退出时间及节奏看似有所放松,实则为中国企业留下的转型窗口期可能缩短。

单位碳税标准是影响企业最终缴纳税款的额度另一个关键因素,其中出口国与欧盟之间的碳价差、免费配额比例是主要决定因素(如下图所示)。由于碳价预测有较大不确定性,本报告主要聚焦免费配额退出时间及强度对单位税价影响,其对企业需缴纳的碳税价格标准影响如下: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假定我国与欧盟的基础碳价均采用2021年的碳市场平均价格并保持不变,即欧盟:56.8欧元/吨、中国:7.7欧元/吨。欧委会方案规定2026年免费配额以每年10%的速度退出,直到2035年彻底退出。欧议会方案规定2027年开始退出,每年免费配额量为:2027年93%、2028年84%、2029年69%、2030年50%、2031年25%,2032年完全退出。则在正式执行CBAM到免费配额完全退出之前(即2026年-2035年),两方案下单位碳税价格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图表:考虑免费碳配额影响不同方案下碳税价格趋势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IPCC[34],国家发改委,中金研究院

图表:2020年中美欧钢铁产业碳排放强度对比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中金研究院

相较而言,虽然欧议会方案延迟一年正式执行,但是其过渡期短,且后续单位碳税价格上升显著快于欧委会方案;2030年两方案单位碳税价格基本持平。事实上,如果考虑后续中欧碳市场价格波动,两国碳价差也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尤其是近中期。因此,CBAM正式实施的过渡期,以及免费配额开始逐步退出的前几年,将给我国企业加快绿色转型留下一定时间窗口期。

第四,与欧盟同类产品实际碳排放水平相比,我国企业平均值高,但同类后进企业相比存在不确定性。

由于CBAM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核算在企业无法提供可信实际排放数据时,会采用默认强度测算,这与中欧相同产品所处行业的平均排放水平直接关联。

据中金研究院测算,2019年中国大陆各部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普遍是欧盟同行业产品的2倍到4倍左右。其中,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如电力(6.76千克/美元)、非金属矿物制品(3.00千克/美元)、金属制品(1.82千克/美元),中国大陆产品的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水平的3.3倍、2.4倍、4倍[35]。

欧盟也对中欧商品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测算,根据其官方报告[36],以钢铁为例,2020年中国两种技术路线产品碳排放强度都显著高于欧盟企业,其中电炉炼钢技术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欧盟和国,高炉炼钢技术的碳排放强度高于欧盟水平但与美国水平大致持平。

综合看,中国企业平均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欧盟平均碳排放强度。但据此判断欧盟后5%企业的平均水平与中国后10%企业的平均水平孰高孰低,用哪个默认值测算对中国企业更有利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如何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受波及企业如何应对?

对于国内出口欧盟份额较大的高耗能企业,由于与国内与欧盟碳价差较大,碳关税机制实施后碳成本增加不可避免,存在利润挤压风险。同时,若排放强度明显高于业界平均水平,高额的碳成本或导致需求降低、出口缩减。出口敞口较大的国内高耗能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筹备应对措施:

1) 关注适应欧盟规则,完善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政策过渡期(2023~2025或2023~2026),虽然不开始实际征税,但碳排放申报提前开始,进口商需按季度申报当季进口总量,产品直接、间接排放,排放量在原产国对应的碳价等。在碳排放核算方面,若进口产品能提供排放水平证明,欧盟则会按照经过核查的实际排放水平征税,若不能提供排放水平证明,将按照缺省值计算,且缺省值要确保高于实际排放水平。因此,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碳排放数据是未来碳关税征税的税基,能够提供实际排放证明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建议出口企业需要尽快构建完善碳排放监测和核算体系,形成独立提供产品碳足迹数据的能力。争取相应的碳关税抵扣,同时为今后碳关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排放数据争议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操作中,一方面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酌情在生产各环节加装温室气体监测设备,增加实测碳排放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数据库,并完善碳数据监管、储备与管理和环境建模;另一方面可关注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进展,推进与国外核算评估方法的互认。

2) 主动与进口厂商沟通,走通碳排放互认渠道。CBAM提案设置有第三方核查机制,进口商应确保所申报的排放量经过被认可的核查机构的核查,因此出口商需与不同进口商分别沟通协商碳数据核查责任,并就核查结果获得进口商的认可,使得沟通互认成本增加。实际操作中,提案还为出口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互认渠道,规定其可向CBAM主管机构注册申请,再由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后可将其产品纳入欧委会统一数据库,在五年有效期内,欧盟任何进口商均可直接使用统一数据库中经核查的信息。在CBAM正式实施前,企业可主动与不同进口商提前协商碳排放数据的核算和核算方式,或筹划通过官方渠道注册,减少沟通成本。

3) 在政策过渡期通过技术升级优化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碳关税实施后,企业运营的环境成本增加不可避免,可利用过渡期构建内部碳定价体系,将环境成本考量纳入企业经营核心与投资决策中。一方面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能效,避免因碳排放强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承受更高成本增量,削弱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对于技术水平较高、能效提升空间已较小的企业,建议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尤其是增加用电结构中绿电比例来降低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强度。例如电解铝行业,生产中碳排放大部分来自用电产生的间接排放,若采用绿电替代煤电,则碳排放强度将大幅度降低。对于厂区面积较大、经营较稳定、具备安装屋顶光伏的企业,可考虑自建屋顶光伏,通过自发自用形式消费绿电,用电成本较网电降低,同时可显著减少出口碳成本。若不具备自建屋顶光伏条件,则可考虑通过绿电、绿证交易方式,直接抵扣企业实际排放,获得相应环境权益。

4) 提前布局出口多元化,稳住外贸基本盘。若企业在技术升级提升能效、优化用能结构后,由于中欧碳价差的存在,碳关税税基仍较大,并且增加的碳成本难以向欧盟用户传导,那么向欧盟的出口量将受到负面影响。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应积极构建贸易多元化发展策略,面向全球拓展新市场、新客户,尤其是增加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弥补对欧出口可能的下滑。必要时可考虑根据自身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贸易转移等方式缓解压力。

投资者如何应对?相关投资建议

对于相关领域投资者,可关注企业碳成本提升后行业竞争格局变化,环境权益增值后清洁能源运营商投资价值增加,以及企业应对碳关税规则而带动的碳监测评估细分领域机会:

1) 高耗能行业分化或加速,技术领先的龙头受益。国内为应对欧盟碳关税政策,布局高耗能行业碳定价的政策可能加速,碳价或较目前有所增加。在国内外碳成本高企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竞争优势扩大。同时,头部企业议价能力较强,更有优势向下游传导成本增量。因此,纳入碳关税范围的高耗能行业头部企业有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升级技术,并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淘汰加速。

2) 新能源运营商、上游设备供应商受益于环境权益增值。高耗能企业为降低碳排放强度,清洁能源消费需求提升,各类环境权益增值。新能源运营商作为环境权益提供者,其收益(绿电溢价)有望进一步增加。同时,屋顶光伏工商业项目需求增加,新能源上游设备制造企业及配套施工企业收益,如光伏组件厂商、安装商等。

3) 碳监测、核算服务需求增加。目前,国内厂商在碳监测、核算评估方面经验普遍较少,为应对未来碳关税要求,企业布局监测核算体系需求将显著增加,碳监测设备厂商、核算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在期间受益。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

本章将基于中金研究部各行业组分析和预测,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追踪“双碳”领域主题趋势,帮助投资者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规避相关风险。

碳中和转型行业动态追踪

图表:行业政策追踪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国家发改委及工信部等政府网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煤炭行业

►国家统计局:1-5月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4,489亿元,同比增长175%

国家统计局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9.1%。采矿业主营业务收入27,482.9亿元,同比增长41.3%。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70.6亿元,同比增长60.8%。[37]

►广州市抓紧推动实施能源项目,争取新增一批清洁煤电项目纳规

6月2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抓紧推动实施一批能源项目。加快推动一批骨干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建成投产粤电花都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广东电网直流背靠背广州工程,新增骨干电源装机92万千瓦。协调推进广州开发区东区“气代煤”天然气热电冷联产、珠江LNG电厂二期骨干电源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黄埔电厂“气代煤”电源项目;加快落实白云恒运天然气发电、从化大唐燃气发电等电源项目建设用地,推进电源项目燃气供气管道建设。[38]

钢铁行业

►工信部等六部门:到2025年钢铁等行业产品能效达到国际水平

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尽其用、效率至上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39]

►5月中国不锈钢净出口量环比增长80%,创今年初以来新高

海关总署发布了5月份我国不锈钢进出口统计数据。5月份,国内不锈钢净出口量25.69万吨,环比增加11.42万吨,增幅达80%;同比增加19.34万吨,增幅为304.5%,创下今年初以来净出口量新高。1月—5月份,国内不锈钢净出口总量为51.69万吨,同比减少2.11万吨,降幅为3.92%。[40]

有色行业

►工信部:目前锂资源仍处于高位运行,将从三方面做好动力电池资源材料保障工作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表示,目前锂资源仍处于高位运行,同时钴、镍以及石墨负极用的石油焦等原材料也在大幅涨价,给企业生产运营带来很大压力。下一步,工信部将从三个方面做好动力电池资源材料保障工作:一是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协同应对资源供应及价格波动风险;二是加快推进国内资源开发利用,指导地方主管部门做好相关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持续提升国内资源供给水平,同时支持龙头企业按照国际规则联合开发海外资源;三是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制定锂等再生原材料标准,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更多可回收资源的循环利用。[41]

碳中和成长行业

“双碳”指数表现回顾

双碳指数持续回暖,行业规模增长与需求扩张逐渐兑现。随着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疫情短期影响逐渐消退,低碳行业指数及相关行业均持续反弹,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链维持景气。近两周(6月22日至7月5日),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上涨8.6%,涨幅高于沪深300指数(3.9%)和恒生指数(1.3%)。2022年初至今,低碳行业指数上涨1.6%,分别跑赢沪深300和恒生指数10.6ppt和8.3ppt。

碳中和相关产业在连续回调后持续反弹,储能、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板块领涨。分行业来看,近两周碳中和相关成长行业指数整体上涨。近日,多地已启动储能项目达1GW,下半年国内装机有望迎来加速期,同时国家能源局强调了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要求,储能概念领涨市场,涨幅达9.9%。受益于储能细分的全钒液流电池概念领涨,动力电池涨幅为9.0%。同时,得益于供应链恢复与汽车消费政策刺激,新能源车产业链维持高景气,新能源汽车涨幅达到7.5%。

图表:碳中和概念指数近两周走势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5日

图表:碳中和相关产业指数过去2周涨跌幅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5日

光伏产业链

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截至7月5日,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升2.3%,上中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上涨2.6%和1.0%。价格方面,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两周前上涨2.9%,其中多晶硅和硅片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分别上涨7.1%和3.6%,电池片和组件价格指数分别上涨0.6%和0.2%。

海外市场需求或高位企稳,国内光伏行业效率不断提高,国内产业占全球份额遥遥领先。欧盟提出光伏专项目标和行动计划[42],带动了储能迅速上量,叠加美国分布式需求持续旺盛,海外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望维持。国内,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的硅料和硅片环节集中度不断提高,中下游不断应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叠加中国市场项目多需求旺盛,我们看好中国企业盈利能力迎来修复。

图表:光伏经理人指数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产业链

6月新能源车继续强势复苏,多家车企交付量创历史新高。小鹏6月交付15,295辆,同比增133%;理想6月交付13,024辆,同比增69%;蔚来6月交付12,961辆,创下月度新高,同比增60%;比亚迪6月新能源车销13.4万辆,创下月度销量新高,同比增224%,其中纯电车型销量显著提升,环比增长30%。整体来看,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6月新能源车销量同比继续提升,需求端韧性较强。

北京市七部门发布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方案,补贴乘用车置换新能源。6月26日,北京市商务局等7部门印发《北京市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方案》提出,2022年6月1日0时-12月31日24时期间,报废或转出新能源小客车或使用1-6年其他乘用车,可享8000元补贴;报废或转出6年(含)以上其他乘用车,可享1万元补贴。其中,补贴条件必须满足,自然人车主报废或转出本市注册登记在本人名下1年以上的乘用车,在北京市汽车销售企业新购新能源小客车,开具《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并在2023年2月28日前完成新购新能源小客车上牌手续。[43]我们认为政策补贴能够优化北京市汽车结构,促进汽车消费增长,我们看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图表:行业动态前瞻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中国博览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企业“双碳”行动

图表:国企央企“双碳”行动追踪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可持续金融及ESG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对推动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色债券

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1.67万亿人民币。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7月6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516只,存量规模为1.67万亿人民币。从发行节奏看,6月共新发绿色债券49只,发行规模611.9亿人民币,较5月720.6亿人民币的发行规模同比下降15.1%。7月初至今发行13只绿色债券,规模为51.0亿人民币。

碳中和债券存量1636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截至2022年7月6日,境内碳中和债存量130支,存量规模1636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8%。6月共新发6支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4.1亿人民币,较5月150.5亿元的发行规模同比下降24.2%,投资领域主要为电力、交通运输和多元金融行业。

图表: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规模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6日

图表: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节奏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6日

碳市场动态

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北京碳价呈现上涨趋势。截至2022年7月4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9元每吨,较两周前(2022年6月22日)收盘价60元每吨基本持平。全国碳市场共成交84.5万吨,成交金额共计4885万人民币。2022年2季度,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在59元每吨窄幅波动,总成交量448万吨较为低迷。地方碳市场方面,重庆、上海和福建等地碳价趋弱。北京碳价呈现上涨趋势,7月4日收盘85.2元每吨,较6月21日71元每吨上涨20%。

欧盟碳市场改革将推动碳价上涨。近两周欧盟碳价在85欧元每吨高位波动,7月4日收盘价为84.16欧元每吨,较两周前(6月22日)上涨3.4%。6月22日,欧盟碳市场改革方案在欧洲议会的第二次投票中通过22,其中涉及对于投资者的准入限制政策,但该政策并未涉及衍生品(期货和期权)市场,因此碳市场出现轻度抛售,碳价下跌至81.42欧元/吨。但随即由于期权到期后对冲需求重新出现,碳价又出现回补。6月27日至7月1日,关于欧盟碳市场“Fit for 55”的改革方案已在欧洲议会正式通过[44],碳市场投资者持续稳定买盘,推动碳价上涨至接近90欧元/吨水平。

图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价及成交量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5日

图表:中国和欧盟碳市场价格走势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5日

图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7省市试点市场成交均价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2年7月5日

ESG事件追踪

国内:建设数字政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央行将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接专访时表示,央行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挥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央行首要和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价格稳定。但央行仍有政策空间,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促进绿色转型。截至2022年3月,中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过18万亿元,增长迅速。中国境内绿色债券余额约1.3万亿元,在全球位居前列。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通过多双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好地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建设数字政府,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意见》指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七部门修订《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扩围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6月28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修订并公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本次《办法》适度拓宽了基金的使用范围,在保留基金宗旨是“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基础上,增加“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绿色低碳活动领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中讨论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ESG热点话题

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于2022年6月28至30日线上举行,主题聚焦“共促全球ESG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多位金融界专家围绕“破壁责任投资的困局与挑战”、“ESG助力30·60双碳目标实现”等主题各抒己见,探讨金融机构ESG、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相关热点话题。

►《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企业ESG评价通则》发布

6月25日,《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企业ESG评价通则》两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于2022年6月26日起正式实施。两项《通则》具有坚持目标导向、中国特色、兼收并蓄与改革创新四大特点,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未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是我国建设ESG标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第一步。

►上海环交所牵头构建“EATNS”碳管理体系,助力企业适应碳市场。

6月24日,EATNS碳管理体系专家委员会及评定工作委员会正式在上海成立。EATNS碳管理体系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综合性碳管理体系标准。接下来评定工作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EATNS碳管理体系细分行业标准,积极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全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EATNS碳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提供支撑服务;深化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工作的实施,加强贯标和评定过程中的管理。

►上海浦东将建立企业与个人碳账户

《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经上海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将于2022年7月1日起施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应依托绿色金融数据服务专题库,与各类第三方机构开展数字化协作,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自然人(常住人口)碳账户,将企业碳排放表现信息和个人绿色低碳活动信息纳入碳账户、形成碳积分。

国际:欧盟碳关税投票终通过

►IMF总裁:共同的全球目标应包括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出席第二届ESG全球领导者峰会,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机遇与挑战”环节发来贺信表示,IMF欢迎中国通过进一步发展绿色债券分类标准、试点新型的信息共享平台、改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等措施来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在全球适应并准备应对一个更易受到冲击的世界之际,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共同的全球目标应包括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将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方法,并采用适当的政策激励措施。

►欧盟27国达成新的气候变化协议

欧盟国家在当地时间6月29日清晨对气候变化的提案达成协议,支持在2035年逐步停止销售化石燃料汽车,从2035年起销售的新车必须是零碳排,这预示着欧盟将禁止内燃机引擎汽车的销售。欧盟官员还同意成立一个590亿欧元的欧盟基金,以保护低收入公民在2027至2032年不必为减碳付出高额成本。

►欧盟市场监管机构发布ESG评级市场评估

欧洲市场监管机构欧洲市场及证券管理局(ESMA)6月27日公布其对ESG评级提供商的评估,这是欧盟监管ESG评级市场进程的下一步。该公布遵循监管机构今年早些时候发起的“证据呼吁”,旨在向监管机构提供“在欧盟运营的不同ESG评级提供商的规模、结构、资源、收入和产品供应情况”,以及来自ESG评级用户和评级所涵盖公司的反馈。

►英国基础设施银行投资220亿英镑应对气候变化

6月23日,英国基础设施银行宣布将投资220亿英镑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区域增长,该计划将使清洁能源成为最大的投资领域。该行计划在交通、数字、水和废弃物处理等英国经济未来的其他关键领域进行投资,为扩大现有基础设施规模提供融资,并加快新技术的部署。

双碳报告观点

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2》

6月22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2》。报告更新了2021年的投资情况以及对2022年前景的全年预测,并审视了2022年的不确定性事件背景下,投资者如何评估燃料和电力供应、关键矿产等领域的风险和机遇、效率和研发。[45]报告主要观点为:

►在全球能源供应短缺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全球能源投资总额将增长8%,达到2.4万亿美元,远高于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其中的主要增长来自于清洁能源,但仍不足以解决当前多维度的能源与气候问题。应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清洁能源转型。化石燃料供应投资是唯一一个总体上仍低于2019年大流行前水平的领域。但化石燃料价格飙升给供应商带来了巨额利润。到2022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的净收入将翻一番,达到前所未有的4万亿美元。

►可再生能源、效率提高和电动汽车正在引领清洁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投资开始回升,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1.4万亿美元,占整体能源投资增长的近四分之三。可再生能源是这一积极趋势的核心,可再生能源、电网和储能目前占电力行业总投资的80%以上。在燃油价格上涨和政府激励措施的推动下,提高效率方面的投资是另一个主要增长领域。2021年,建筑能效投资增加了16%,这是报告跟踪投资金额以来最大的年度增幅。移动电气化是消费者清洁终端支出上升的一个关键因素。2021年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并将在2022年继续强势增长。

►加快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对于促进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许多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更加依赖公共资源;在这些经济体中,国有企业约占能源投资的一半。但公共资金通常匮乏,许多国有公用事业公司负债累累,全球经济前景不断恶化则降低了政府为能源项目提供资金的能力。在缺乏支持性政策的情况下,高昂的价格不利于促进更具可持续性的选择,尤其是在较贫穷的国家。能源短缺可能迫使数百万人重新陷入能源贫困。亚洲和非洲近9000万人以前可以获取电力,但现在无力支付基本能源需求。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弥合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五分之一份额与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二份额之间的差距。额外的财政和技术支持,包括优惠资本、私营部门资本和国际碳市场的资金流入,都至关重要。

►化石燃料投资正在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目前,对化石燃料的投资呈上升趋势,但仍比《巴黎协定》签署时低近30%。在一些地区,化石燃料从由俄罗斯供应转向供应渠道多样化并解决近期市场紧张局势,加强了在高价格时期投资的周期性激励。但由于政策不确定性很高,融资难以获取,投资对价格的反应受到限制。煤炭供应投资的资本密集程度远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并且受较大同比变化的影响较小。2021年煤炭供应链投资约10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由于能源供应紧张,IEA预计2022年投资将进一步增长10%。这与国际气候目标和格拉斯哥“逐步淘汰”煤炭的承诺所预期的市场状况相去甚远。2021年,炼油行业全球炼油产能首次下降,因为180万桶/日的下降速度超过了中国和中东地区相对温和的新增产能。这导致了2022年全球能源供给短缺期间炼油利润率的快速上涨。但鉴于石油需求的长期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近几个月强劲的财务表现和高利用率未必会转化为更高的投资水平。

►关键矿物有可能扭转清洁能源技术成本下降的趋势。今年该报告首次详细回顾能源转型关键矿物的投资趋势,特别是锂、钴、镍、铜和铝。这些关键矿物的价格涨幅超过了2010年代的任何时候,原因是需求增加、供应链中断以及对供应收紧的担忧。价格飙升(暂时)是扭转某些清洁能源技术成本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正极材料成本(包括锂、镍、钴和锰)在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已从2010年代中期的5%上升到今天的20%以上,当前大约有300家新的超级工厂规划在建和建设。俄罗斯的供应问题加剧了市场紧张。与化石燃料不同,关键矿物价格的上涨伴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预期,这有助于支撑扩大化投资计划。IEA预计2022年投资增长将保持强劲。

►可持续金融面临成长的阵痛,但对清洁能源融资仍然很重要。清洁能源业务的财务状况近年来一直不稳定,但许多上市能源相关企业在2022年开始时资产负债表相对强劲。与新冠疫情大流行前一年相比,流动性、盈利能力和股市估值指标均有所改善或保持稳定。然而,这种能源投资的积极信号并非普遍,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许多(通常是国有)能源公司仍然存在严重的财务压力。可持续金融的兴起为能源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但其影响集中在发达经济体。到2021年,可持续债券发行量超过1.7万亿美元,绝大多数旨在为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建筑和交通融资。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而言,尽管可持续债券已被证明是获得资本的有效途径,占其发行总量的很大一部分,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绝对值仍然很低。

►目前能源投资趋势表明,世界未能实现气候目标。尽管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上升明显,但目前的全球投入依然不足以实现气候变化目标。若不大幅提高效率、电气化和低碳供应方面的支出,全球对能源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或将无法以可持续的方式得到满足。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许多非市场障碍,以紧急加强清洁能源供应链,例如对现有生产商和技术的许可要求和优惠安排。对关键矿物进行更高和更多样化的投资也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和新兴清洁技术的更大支持也是如此。

英国石油公司(bp):《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

6月28日,bp发布了《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报告指出,全球能源系统面临着近50年来的最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当前能源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使得如何解决“安全”、“经济”和“低碳”能源三难困境变得愈发重要。[46]报告主要观点为:

►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基本恢复至2019年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的水平,扭转了2020年因新冠疫情而暂时降低的局面。2021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5.8%,比2019年的水平高出1.3%。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可再生能源增加了8艾焦以上。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基本没有变化。去年,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使用的82%,低于2019年的83%和五年前的85%。2021年碳排放量的增加是由经济增长反弹推动的。能源消费、工业过程、燃烧和甲烷(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上升5.7%,达到3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能源行业产生的碳排放量同比增加5.9%,达到3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接近2019年的水平。甲烷、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燃烧产生的排放量同比增幅相对更小,分别为4.6%和2.9%。

►2021年的石油需求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2021年全球石油产量增加了140万桶/日,其中欧佩克+占增长的四分之三以上。油价平均为70.91美元/桶,为2015年以来的第二高水平;石油消费量增加了530万桶/日,但仍比2019年的水平低370万桶/日。大部分消费增长来自汽油(180万桶/日)和柴油/柴油(130万桶/日)。从地区来看,大部分增长发生在美国(150万桶/日)、中国(130万桶/日)和欧盟(57万桶/日)。

►2021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5.3%,已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首次超过了4万亿立方米。2021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供应量增长了5.6%,达到5160亿立方米,增幅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除2020年)。美国LNG供应量增长340亿立方米,几乎占到所有新增量,且抵消了来自大西洋盆地其他天然气出口国的减少量。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到2021年占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增长的近60%。阿尔及利亚向欧洲出口的管道天然气是欧洲管道LNG最大的增量来源,其次是阿塞拜疆。2021年,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供应总体上稳定在1670亿立方米,但向欧盟国家的出口量下降了8.2%。2021年,全球天然气价格强劲反弹。欧洲TTF、亚洲JKM和美国Henry Hub价格分别上涨约四倍、两倍和一倍。

►2021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超过6%,达到160艾焦,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和印度占2021年煤炭需求增长的70%以上,分别增长3.7艾焦和2.7艾焦。煤炭价格在2021年大幅上涨,欧洲价格平均为121美元/吨,亚洲价格平均为145美元/吨,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1年全球煤炭产量与消费量同步增长,增量达4.4亿吨。增长仍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大部分产煤用于国内消费;印度尼西亚也占到产煤增量的相当部分,主要用于更多的出口。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北美煤炭消费量在经历了近10年的连续下降之后,2021年均有所增加。

►2021年全球发电量增长了6.2%,类似于2010年金融危机后的强劲反弹(6.4%)。风能和太阳能在2021年达到发电量的10.2%,风能和太阳能首次提供了全球10%以上的电力,超过了核电份额。到2021年,煤炭仍然是发电的主要燃料,占比从2020年的35.1%增加到36%。2021年,天然气发电量增长了2.6%,尽管其占比从2020年的23.7%下降到2021年的22.9%。

►2021年,全球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消费量增长约5.1艾焦,年增幅15%,高于2021年其他任何燃料的增幅。太阳能和风能容量在2021年增加226GW,接近2020年创纪录的236GW增长。中国仍是太阳能和风能产能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分别占到2021年全球太阳能和风能电力装机增量的36%和40%。2021年,全球水力发电量下降了约1.4%,这是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相比之下,核电发电量增长了4.2%,也主要由中国驱动。

►关键矿产价格在2021年上涨,并在2022年保持上升趋势。2021年全球钴价上涨了63%,平均为5.1万美元/吨。碳酸锂价格上涨58%,达到平均1.1万美元/吨。2021年,全球锂产量大幅增长27%,钴产量仅增长4%。

落基山研究所(RMI):《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

6月30日,落基山研究所(RMI)和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联合发布《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报告立足于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为基础,充分考量了各行业2030年之前的产能需求变化、可再生氢的技术和成本以及不同区域可再生资源禀赋等条件,对各行业可再生氢的消费量需求以及各区域的产量、装机量、重点发展行业和可再生氢的来源进行了研判,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提出了推动可再生氢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47]报告主要观点为:

►中国各行业和区域具备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至少达到100GW的潜力,且2030年100GW可再生氢装机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石。基于对可再生氢产业技术和成本经济性发展趋势,如2030-2060年的三十年期间,中国可再生氢以年装机约7%的增速扩大规模,即2030年可再生氢装机达到至少100GW,可满足2060年对可再生氢的市场需求,也基本符合行业和市场的发展。

►2030年之前,中国可再生氢的消费需求增长主要存在于化工行业对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的替代,以及钢铁和交通行业新技术突破创造的新增需求。根据测算,到2030年,化工行业总可再生氢消费量将达到376万吨,是中国最大的可再生氢需求市场;中国氢冶金产能的规模约为4347万吨,约占到全国总产能的4.5%左右,全行业的氢气消耗量约为174万吨,其中可再生氢94万吨,约占54%,其他为工业副产氢;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2万辆,总耗氢量为每年434万吨,其中可再生氢为301万吨,其余为工业副产氢。

►从区域的角度看,2030年可再生氢的生产将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资源禀赋较好的西北地区和行业用氢需求较大的华北和华东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可再生资源自然禀赋相匹配的区域,将成为可再生氢的重要发展基地,装机规模相对较大,可获取较低成本的可再生氢,如西北地区等。传统工业基础好且人口稠密、可再生资源有限的区域,大规模制备可再生氢的成本较高,将以“工业副产氢+分布式制氢+短距离运输”模式支撑氢能发展,如东部沿海部分地区。可再生资源局部优势但分布不均的区域,以“集中式制氢+近中距离运输”模式,实现可再生氢的加速渗透,如华北北部。

►在完善分行业、分区域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大基地”规模化示范降低产业链成本,同时完善各地方适合自身发展条件的可再生氢产业规划至关重要。建议以现有《规划》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并制定2030和2060可再生氢装机目标及分区域、分行业产量和消费量目标。加强各层级联动合作,开展“大基地”示范项目,共同发展可再生“氢经济”。以国家氢能发展中长期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氢能和可再生氢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可再生氢项目开发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低碳清洁氢项目激励机制。

►中国整体氢能发展的战略布局,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利用不同来源氢能的互补性,最大化氢能的减排效果,并为可再生氢打造更充分的发展基础。近期应考虑多元化应用,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利用化石能源制氢、副产氢有效带动氢能消费侧的规模化发展,培育氢能上下游产业链,在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为绿氢的推广应用做好铺垫。中期逐渐构建可再生氢为主的供应体系,通过强化的市场化手段和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生产和应用各场景逐渐实现向可再生氢的过渡。远期全面突破,实现可再生氢电协同,完成在重工业和远距离交通等领域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碳中和前沿科学与技术

►宾汉姆顿大学:三层细菌生物电池可持续发电数周

6月22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生物电池,其包含三层不同的细菌种类,它们可以吸收阳光并产生电能。该科研团队以前开发的电池由两种细菌相互作用以产生所需的功率,而这次新的迭代将含有不同细菌的腔室堆叠成三层。最上面一层是光合细菌,它们从阳光中获得能量,产生有机分子,为下面的细菌提供食物。底部是产电细菌,中间的细菌产生一些化学物质,以改善电子传输。[48]

►中国科学院:基于深共晶溶剂(DES)的废锂离子电池闭环钴回收

6月24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中国科学院团队报告了一种基于ChCl:OA型深共晶溶剂(DES)的闭环高效方法,从废锂离子电池中回收钴酸锂。180°C下10秒即可实现超快浸出工艺,90°C下2小时可实现近100%的浸出率,满足温和高效的反应工艺设计要求。该方法只需添加/蒸发去离子水即可可逆地调节钴离子的溶解度,从而避免添加沉淀剂,使浸出溶剂易于回收,实现闭环回收过程。[49]

►中国科学院: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无阳极钠电池

6月29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初始无阳极钠电池,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均高于普通钠离子电池。这种无阳极钠电池是通过在铝集流体上引入石墨碳涂层和电池中的含硼电解质,并使用界面工程方法制造,每个电池都包括硼基电解质、石墨集流体和层状氧化物阴极。测试结果发现,该钠电池在不施加额外压力的情况下的循环寿命达到260次循环,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甚至高于商用磷酸铁锂石墨电池。[50]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吸光能力效率

7月1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的研究小组提出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吸光能力效率的新方法。该团队通过在钙钛矿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背面实施纳米结构电极,增强了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能力和光电流产生。此外,该团队系统地验证了纳米结构形状与太阳能电池效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有机材料中纳米图案形成的优化条件。[51]

►香港科技大学:打造世界上最耐用的氢燃料电池

7月1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氢燃料电池,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耐用的,而且更具成本效益。该团队开发的新配方将氢燃料电池中的铂使用比例降低80%,而且在电池的耐久性方面也创下了纪录。新型杂化催化剂可以在经过10万次加速应力测试后,设法将铂催化活性保持在97%,而目前的催化剂通常在3万次循环后性能下降50%以上。在另一项测试中,新的燃料电池在运行200小时后没有显示出任何性能衰减。性能提高背后的原因,是新催化剂具有三个不同的反应活性位点,而当前催化剂中仅有单个活性位点。使用含有原子分散铂、铁单原子和铂-铁纳米颗粒的配方后,新型混合物加速了反应速率,达到比铂本身高3.7倍的催化活性。从理论上讲,催化活性越高,它提供的功率就越大。[52]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液化气电解质助力制造耐温锂电池

7月5日,根据Tech Xplore报道,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液化气电解质(LGE),可用于生产锂金属电池,使其在-60℃至55℃之间安全运行。该团队设计的电解质由各种碳氟化合物气体组成,当施加压力时,液化形成具有稳定化学特性、低凝固点、低成本的电解质。该种LGE与锂金属电池高度兼容,在使用锂阳极的初始测试中,它在500次循环中的平均库伦效率(CE)达到99.6%。[53]

天气与气候

气温与降水

图表:近10天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实况图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54],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近10天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图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中金公司研究部

气候灾害预测

图表:7月4日-7月13日全国高温预测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55],中金研究院说明:图中数据为平均最高气温预测

图表:7月4日-7月13日全国暴雨预测

中金丨“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 天天要闻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金研究院说明:图中数据为累计降水量预测

资料来源

[1]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zhghs/202206/t20220624_3659984.html

[2]https://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2206/t20220630_6403715.htm

[3]http://tfs.mof.gov.cn/caizhengbuling/202207/t20220701_3824117.htm

[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29/content_5698410.htm

[5]https://www.mee.gov.cn/ywgz/zcghtjdd/ghxx/202206/t20220628_987021.shtml

[6]http://jjs.mof.gov.cn/zhengcefagui/202206/t20220629_3823167.htm

[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29/content_5698353.htm

[8]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06/29/content_5698425.htm

[9]http://sthjj.beijing.gov.cn/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zcfb/hbjfw/2022/325868345/index.html

[10]https://fgw.sh.gov.cn/fgw_zyjyhhjbh/20220628/1075b9c394e24776b64bf0a5ab681221.html

[11]https://jxt.sc.gov.cn/scjxt/wjfb/2022/6/29/a56256fe1c974f838a4f8db4bcb6ca89.shtml

[12]https://www.cnbc.com/2022/06/30/-supreme-court-says-epa-lacks-authority-on-climate-standards-for-power-plants.html

[13]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us-doe-extends-deadline-nuclear-federal-fund-program-2022-06-30/

[14]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20603IPR32157/cbam-parliament-pushes-for-higher-ambition-in-new-carbon-leakage-instrument

[15]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uks-energy-regulator-proposes-package-boost-grid-capacity-2022-06-29/

[16]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erman-cabinet-approves-law-allowing-bailouts-energy-companies-2022-07-05/

[17]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exclusive-german-gas-suppliers-divvy-higher-costs-among-consumers-under-govt-2022-07-01/

[18]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netherlands-aims-end-use-russian-gas-by-end-year-2022-04-22/

[19]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europe/dutch-government-invest-750-mln-euros-develop-hydrogen-network-2022-06-29/

[20]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greece-scrap-power-bill-surcharge-combat-rising-energy-costs-2022-06-25/

[21]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ergy/australian-energy-market-operator-lift-market-suspension-this-week-2022-06-22/

[22]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20603IPR32157/cbam-parliament-pushes-for-higher-ambition-in-new-carbon-leakage-instrument

[23]https://ec.europa.eu/info/law/better-regulation/have-your-say/initiatives/12228-EU-Green-Deal-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

[24]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20616IPR33219/climate-change-parliament-pushes-for-faster-eu-action-and-energy-independence

[25]https://www.g7germany.de/resource/blob/974430/2057926/2a7cd9f10213a481924492942dd660a1/2022-06-28-g7-climate-club-data.pdf?download=1

[26]中金研究院于2021年5月26日发表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碳减排影响的量化分析》

[27]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2022/698889/EPRS_BRI(2022)698889_EN.pdf

[28]Amendments adopted by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22 June 2022 on the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establishing a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29]https://ec.europa.eu/eurostat/databrowser/view/DS-045409__custom_3004406/default/table?lang=en

[30]Xiaoyu Yan.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a passenger car in China [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50 (2009) 2964–2966.

[31]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02018R2066-20210101

[32]《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33]https://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chinese/pdf/2_Volume2/V2_2_Ch2_Stationary_Combustion.pdf

[34]https://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chinese/pdf/2_Volume2/V2_2_Ch2_Stationary_Combustion.pdf

[35]中金研究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碳减排影响的量化分析》

[36]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swd-competitive-clean-european-steel_en.pdf

[37]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6/t20220627_1858622.html

[38]http://www.sxcoal.com/news/4655295/info

[39]https://news.mysteel.com/22/0629/08/A248E2B1C1CE3A5E.html

[40]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myzs75/zgdwmyzs/4244121/4390050/index.html

[41]https://news.smm.cn/news/101873645

[42]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renewable-energy/renewable-energy-directive-targets-and-rules/renewable-energy-targets_en

[43]http://www.bjrd.gov.cn/xwzx/bjyw/202206/t20220627_2751662.html

[44]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2/06/29/fit-for-55-council-reaches-general-approaches-relating-to-emissions-reductions-and-removals-and-their-social-impacts/

[45]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ergy-investment-2022

[46]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47]https://rmi.org.cn/wp-content/uploads/2022/07/Chinas-Green-Hydrogen-New-Era-2030-Chinas-Renewable-Hydrogen-100GW-Roadmap.pdf

[48]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6-team-biobatteries-bacteria-power-weeks.html

[49]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6-closed-loop-cobalt-recycling-spent-lithium-ion.html

[5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33-6;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6-team-anode-free-na-batteries-high.html

[5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efficiency-solar-cell-light-absorption-capacity.html

[5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2-00796-1;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world-durable-hydrogen-fuel-cell.html

[5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2-01051-4;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2-07-liquefied-gas-electrolyte-temperature-resilient-lithium-metal.html

[54]中央气象台 http://www.nmc.cn/publish/observations/mta-10days.html

[55]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http://cmdp.ncc-cma.net/climate/disaster.php?cat=HighTemp&type=prediction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7月7日已经发布的《“碳”策中国(19):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真的要来了吗 6月23日~7月6日》

寇 玥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120022 SFC CE Ref:BRH427

王汉锋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80002 SFC CE Ref:AND454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