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与新北市之间的淡水河疏洪道,又称北部疏洪道,将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大汉溪等河水疏导集中到关渡,然后排往淡水河出海口,对防洪发挥了很好的效果。1984年基本完工,最早1979年就开始设计规划。以后就不断美化,或加高堤防,修整,变成台北市与新北市之间的超大型生活空间。
北部疏洪道位于台北市、三重、庐州、五股、新庄、泰山等城市之间,全长7.69公里,宽度445米,面积大约420公顷,风景优美,有网球场、羽毛球场、棒球场、篮球场、溜冰场、脚踏车道等,公园设施则有荷花公园、野花公园、阳光运河、微风运河等。虽然有停车场,但是只能短暂停留,禁止长时间停车。
大陆游客来到台北,无不惊艳这样优美的大型公园绿地,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怎么建成的。这个疏洪道开始是为了防洪而设计,值得我们参考的主要理由包括:
1. 防洪与防灾的公共工程设计理念,应该与都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结合,不能空着不用。台北自从建设了这个疏洪道以后,40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洪水,灾难消弭于无形,无论多大的暴雨都应付自如。但是平时没有暴雨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灾难的样子,老百姓悠游自在,徜徉其间,除非夏天天气太热,或冬天太冷,这个公共空间都有人来运动、休闲、散步,基本上完全让台北市、新北市的居民利用到了。台北最冷10-15度,最热37度。
2. 这么广阔的空间,没有允许任何开发商在上面盖楼出售,不但不能盖楼,而且还强制居民搬迁,一方面永久解决洪水排泄问题,同时保护居民生活稳定,生命安全。
3. 面对气候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暴雨集中,大陆各城市洪涝灾害有增无减,各种海绵城市工程手段缓不济急,是时候应该考虑“疏洪道”概念了。自古大禹治水,强调“疏导”,不可以只单纯的围堵洪水。大小城市都可以考虑设计疏洪道,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一样可以创造有利条件,设计“疏洪道”,平时方便老百姓无忧无虑的生活,发生大雨、暴雨的时候,自然切换到疏洪道的功能,也就是世界各国启用的“双层道路”、“三层道路”的概念。
我们邻近的马来西亚与泰国都已经施工或完工,发挥效果,应付东南亚惊人的暴雨,解决了洪水问题。
4. 台北市是一个盆地,本来是一个大湖,自古有洪涝的困扰,排水困难,没有地形优势,相对而言,大陆的大小城市空间比较宽阔,有时候还有地形的优势,设计“疏洪道”应该不是很困难,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是设计院需要完全接受这个概念,设计施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也许3-5年才能见到初步成效,8-10年才能完全发挥效果。这将会是顶层设计的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