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幼儿园留给孩子的作业,家长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能替孩子做的,就替孩子做了,就是一个小任务,完成就行。有的家长也认为,既然老师留了作业,说明这件事有价值,就要认真对待。而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留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在锻炼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更独立。
案例事件:
一个家长群因为一张图片炸了锅。幼儿园老师在小长假期间留了一个作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个漂亮的"纸房子",目的是增进亲子关系,培养的孩子的动手能力。
老师要求,尽量让孩子自己粘贴,涂色,搭建,看看谁的创意最好,把做好的作品放在群里展示,老师加以点评,最后还会有投票发奖环节。
到了发照片展示的那一天,老师看着群里各种各样的纸房子非常欣慰,有的是"小猪之家"用全家福照片做的,还有的是"青青草原"是用孩子特别喜欢的小动物图片做的。但是其中一张照片,令人毛骨悚然,居然是一个很诡异的纸房子,老师越看越不对劲,配色,材质,款型……这也太奇怪了。
老师找到了传这张图片的家长,家长连忙道歉的说自己不知道老师还会负责任的检查,因为忙,根本没时间带孩子做,反正也是传照片,自己随便在一家寿衣店借了这个房子,照了一下传上去,看见其他家长做的都很好还起名字,自己觉得惭愧不已,想撤回照片已经来不及了。
问题剖析:
这位家长也是真想的出来,这样瘆人奇葩的做法,看似荒谬,实则就是家长对于一些作业不够重视,对孩子的任务不够上心,觉得应付一下就行了。只顾着自己省事,不用操心就行。
实则影响了孩子的状态,一方面完不成作业孩子本身有失落感,另一方面亲子能力,动手能力也没提升,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再者,家长这样做,让老师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呢?什么样父母有什么样的孩子,将来真怕孩子也用装着拎着装着啤酒的吊瓶来给自己打针。
别忽视培养宝宝的动手能力,这些好处家长要知道
1.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手巧心灵,动手能力可以培养孩子手部的小肌肉群,手部的灵活,可以向大脑发出更缜密的信号,更深入的思考,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孩子也就真的理解了。孩子的左右手配合,每一根手指的发育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引导发展,孩子就会在动手操作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左右脑思维能力。
2.增强孩子的创造力
在动手的时候,孩子会加入自己的想法,让想象变成现实,更好的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更有自信,有动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发明家都是经过不断地动手实践,研究出对人类有贡献的创新专利作品。孩子的创造力是被保护出来的,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才能更完整的成长,收获成长的了求。孩子动手创造的作品即便是不像,家长也要好好鼓励,让孩子更有信心创造的更出色。
3.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动手能力让孩子更独立,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积极正确的回应,让行为上更独立。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饭,如厕,这些都和动手能力有关,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做事效率快,理解能力强,所以显得更为独立一些,表现的也更成熟稳重一些。
宝妈必读小课堂: 想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3点家长值得一试
1.购买一些益智玩具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购一些益智类的玩具,比如拼图,磁力片,积木。也可以是魔方,孔明锁,让孩子先感兴趣,再去操作,这样孩子能够玩的更久,把专注力都放在自己的手上,发展自己的手部精细动作。现在还有一些益智类的玩具书,不仅是立体的还可以进行点读,家长可以以带着孩子探究书里的秘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睡觉游戏。实际上,很多事孩子都能自己做,家长总是先入为主的抢先一步,让孩子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样长期以往,孩子动手能力就会退化,不再主动的做事,只会等结果,不会思考动手的过程,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幼儿园就是一个分水岭,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自然适应的会快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就会花一段时间调整自己,适应的就慢一些。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至少半年就要开始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自己穿衣如厕,家长可以先做一个示范,让孩子模仿,再反复练习几次,孩子就会了。
3.报一些手工课外班
家长可以借助外力,找一些适合孩子的兴趣班,专门锻炼专注力和动手能力。有一个家长分享说:"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是分不开的,因为自己孩子在学习机器人构建课的时候,只要是自己感兴趣了,就能自己动手,研究很长时间。
根本不是大人认为的,只有你坐住了,专注力就来了。"手工课程只是辅助,如果报名,就要一周一节的坚持,不要半途而废,练习手的精细动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家长首先要坚持,再去要求孩子跟上课堂节奏。如果孩子不喜欢不要强求,可以多找几个作为选择,让孩子自己选择。
育儿心得:
家长在教养问题上,不要犯"幼稚"的错误,忽视孩子的成长,现在家长忽视孩子成长,长大以后,孩子也不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也会敷衍了事,没有责任心。家长更应该重视老师留的每一项任务。因为这是对老师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借着和孩子完成任务的时机,好好陪陪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全身心的投入到亲子互动中,用爱和关注让孩子更自信的成长。
今日三思:
生活中,是否剥夺了一些锻炼孩子动手的机会?
是否仍盲目的帮助孩子做一些事情?
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您还有哪些更好的提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