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2022年07月03日16:23:06 热门 1957

发生在夏日庭院中的故事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看了电影, 我才发现我很早之前看过原著。想起了原著,我才又想起在看完那本书的时候,我像被夏日雨水浇灌了似的枯贫心海里曾冒出过一个充满生机的欲念。我希望这个故事会被拍成电影,它应该有是枝裕和擅长的人间琐粹,有角野荣子的梦幻童真。它既像确切的西瓜、泳池一样书写夏日与少年的人生之实,又如眩目的太阳和深不可测的草丛一样晕涂老人的人生之意。

我读书看片很少寻根究底,顺藤摸瓜查各种背景,除非感兴趣,否则一般故事了了,意义放在我心上,就完了。所以多年后的现在才发现这个故事早就被拍成电影了,惊讶之余我为美梦成真感到窃喜。它果真如我期待的那样,在写实的生命际遇里注入了一点关于意义的遐思。少年与老人、成长与死亡、和平与战争、孤独与亲情……一半是当下正在经历的生活,一半是过去或即将成为过去的事物。

少年真实而乏味的家庭生活和在夏日雨水艳阳中蓬勃生长的好奇是铲子,倚靠在老人寂静的庭院围栏上。他们对死亡好奇,想要在最具有死亡气息的角落窥探生命腐败的过程。三把铲子不知疲惫地跟踪、观望,在与世隔绝的庭院内外挖掘关于成长和生命的真相。可他们“不光彩”的动因成了逼迫新生命的种子冒出头儿来的推手,他们挖掘出来的生命腐殖质也成了喂养自己情感生活的养料。

少年不休的探访让老人在被关注中有了袒露自己的意愿,他开始涮洗床单、整修房屋、清除杂草,撕掉罩在生活上的蜘蛛网。三个各有心事的少年从蝉鸣聒噪中找见了足球之外的乐趣,以跟踪一个老人穿街走巷为始,以受邀走进老人的院子,观察一块玻璃如何安上窗户、一条绳子如何打成结等为过程,以最后与老人和从枯井中飞舞出来的蝴蝶作别为结局。因一时兴起而走进“岔路”的他们,反而被横生的履历指引到了坦途上。缺爱的孩子获得了陌生人之爱,缺支持的孩子获得了支持他人的机会,缺挽回亲人的勇气的孩子获得了为别人争取幸福的力量。

人生下来就走向死亡,人人都在品尝向它靠近的滋味,但都无法传递最真实可信的感觉。因为真正走进死亡的人已经不能说话了,死亡的味道如何,成了还在生活的人最困惑的问题。

在那个虫鸣交错、光影摇曳的夏日,老人的庭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草之密林变成花之阔海,从蛇蛛世界变成蝴蝶天堂。以看得见的风景变化比喻视力无法辨认的生活经历和内心转折。少年对生与死的好奇像老人庭院当中的草,生得密集,长得旺盛。只有解决它们,才能让光亮照进阴暗,为重新开阔与平坦起来的土地和心灵,播种上新的希望。

草之密林与荒芜心事

夏季本是少年最欢畅的季节,泳池的水清凉惬意,足球场上志气高涨。但本来应该纠结选择哪种冰淇淋口味的脑袋转而思考起了人生哲学。既是夏季加快了思想的新陈代谢,又是各自不尽人意的生活刺激了他们转移注意力的需求。即使是烂漫天真的孩子也都各有烦恼。

山下参加完葬礼回来,河边以此为契机,点燃了想要探究死亡的引线。死亡的过程会经历怎样的变化,靠近死亡的身体会有何反应,它如此神秘,披着任何活着的人都无力揭开的面纱。河边没办法拿自己做实验,他走在下面就是车水马龙的高台边缘,思考着未知世界的种种。死亡很简单,跳下去就行了,他有很多理由这么做,父亲离开了他和母亲,与别人另组家庭,他少年老成,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对母亲的体恤而精于家务。空缺的情感是身后有形的手,可以轻易推他下去。但故事给了这份寂寞一个圆滑而童趣的开脱理由:即使死了也无法告诉别人死亡是什么感觉。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山下想继承父亲卖鱼的事业,但被母亲指责为没有出息。温顺宽厚的小胖子在影片中经历过一次溺水,那是对死亡的预演。与这能够引发焦虑与恐慌的死亡相比,理想之荧荧微光被蛮横的态度掐灭时何尝不是另一种消逝。至于木山,他是影片的视角呈现者,可家庭情况袒露不多,但在有限的信息中,我们还是能推断出他有同样遭受烦扰的内心。暴雨之夜,他要去老人家,镜头在书写他的时候扫到了他的母亲,她从客厅沙发上起身,对他的雨夜出行表示关心,但最后也没有强力拒绝,这是一位对生活有心无力的母亲。父亲在画面中的缺失,母亲筋疲力尽的形象,在侧面佐证少年对死亡好奇的缘由——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时,人们会去对立面找解决方案。孤独时寻求群体的热闹、疲惫时渴望慵懒的温床,生而孤单时,便想要凑死亡的热闹。

如果生活走向萧条,便去找使生命澎湃的新奇事物。如果不能通过自身体验去了解死亡,便去旁观他人的死亡。在整洁、敞亮的夏日生活圈中,他们找到了最不欢迎艳阳的地方。那是一座僻静的密林,荒草丛生,房子破败,老人住在蛮荒中。他看起来像随时都会死的样子,带着非恶意的诅咒,三个孩子扒着围栏,开始日复一日的偷窥。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烈日、饥渴、乏味和被训斥的风险都无法阻止三个人的探索欲望在这个庭院外抽枝拔节。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庭院中的草达成了力量上的抗衡。草繁杂没有秩序的蛮荒属性,对应着他们不受约束的想象和在知礼的早期,缺乏道德顾忌的童真。暑气蒸腾下,旺盛的精力、求知的欲望与院内的草既互为无形与有形的参照,又因草的另一层存在意义而相互驳斥。草外化了孩子在追求真相时忽略的道德上的“野蛮”,又指代他们的情感之地正在荒芜。在理解、尊重和疼爱的余额不足的处境中,名为“无聊”的草籽四处播散,长成了一堵坚实的绿墙。

草的意义,除了比喻孩子的“野蛮”和欲望,还以茂密的姿态成为老人的掩体。他离群索居的形象需要一道阻隔来完成,于是密不透风的草就成了隔断他与外界联系的屏障。青蛇在树上穿行,蜘蛛在叉间结网,垃圾藏在及腰的草之密林中。老人把他自己藏起来,以匿形的方式来隐瞒过去。他当过兵,杀过人,原本有个爱人,战后回来却选择孑然一身,他的心事比孩子们的更加沉重,于是他能成为这座荒芜院子的主人。肆意生长的杂草是入侵物种,像战争入侵了他的后半生一样,它们正在入侵他的房子、生活。旁人看他需要拨开丛林般的绿野,他走进人间,何尝不同样艰难。

心事愈加沉重,杂草就愈发茂盛,人生愈加封闭,庭院就愈发荒芜。人常说“相由心生”,意味人的外在会有心中所思所想的痕迹。在电影中,这里的“相”由庭院取代,在夏日充沛的雨水和光照下疯长,掩盖了不知多少心事。

花之阔海与明媚世界

少年通过观察老人的饮食起居来转移生活的重心和满足求知的心愿,老人因自己的身影和生活都遭到了暴露,所以需要保持戒备。在由外向里看和由内往外赶的“礼尚往来”中,他们的目光会产生交汇,继而带来语言、肢体上的互动。孩子偷窥的视角穿过杂草,是拨开迷乱庭院的一道光束。在它的打量之下,野蛮之地开始复苏,其中的生命有了顾忌和焦虑,思忖如何在他人注视下活得更加体面与从容。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双方的隔膜被频繁的言行交汇越磨越薄,最后破了。老人邀请少年从生活的观察者成为生活的参与者,让他们帮忙除草、刷漆,给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找了对应的土坑埋下,然后,全新的生活从那里生了出来。

拥挤的杂草被清除干净了,院子变得开阔平坦,草走出去后,人就进来了,有别的东西能够填充这里的孤寂。三个少年模拟点火炬的样子引燃院子中间的草堆,或者姿态各异地坐在屋檐上。老人有时会参与进他们的活泼与童趣中,教唆其中一个用滋水的水管偷袭同伴。劳动过后他们齐齐坐在门口吃西瓜,夏日的甘甜与同坐互享的欢乐汇入他们曾遭遇饥渴的蛮荒心境。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荡在秋千上的河边困惑,为什么连超音速的飞机都有了,他却没有爸爸?现在他有了可以暂时代替爸爸位置的爷爷。曾经在跟踪老人时误入阴暗走廊的木山,会被飘悬的白色大褂和混乱的镜中影像吓到,如今在狂风暴雨中,他依然敢铤而走险,摆脱先前心理阴影的包裹,冲进夜晚的雨幕,只为了去爷爷家看看他们的作物是否安然无恙。

说大也不大的院子汇集了四个人的志趣,他们一起讨论该种什么花。老人对各种花的名字如数家珍,他原本很懂生活,很会生活,但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在经历战争后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他会计划着秋天再来播种,留着那块空地度过漫长的一季。但河边阻挠了这个想法,他是个有强烈执行意志的急性子。为什么不在夏天就种,为什么不在明天就种,今天的心愿为什么要放到明天,难道它会在人的轻微冥想中自己开花结果吗?

院子会在人“明日复明日”的敷衍拖延中按自己的意愿胡乱生长,生活也会在懒散的耽搁中另做打算。不抓紧时间把握与打理它,它便没收你往后重塑与享受它的机会。所谓花期,并不是季节说了算,是由人的考虑决定的。人把种子种进地里,投下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它比阳光炽热,比雨露温润。人对生活的期许有多大决定它开花的概率有多大。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少年带着明天它们就会盛开的信仰全力以赴播种着种子。旺盛的夏季,波斯菊取代了荒草的位置,如他们生意盎然的生活。河边提前种花的提议是对轻易放弃和妥协的老人的温和反抗,也是故事的讲述者特意安排的善意。老人在花海中与孙女重逢,又在阅尽了世界的美妙后离世。该接受的惩罚他经历了,该被原谅的,世界也用少年的情感抚慰和花海的烂漫宽宥了他。

在那个焕然一新的庭院中,少年为爷爷要去拜访昔日妻子的打算欢呼。那天他穿过整洁的衣服,修剪过邋遢的胡子,他还买了四串葡萄等候三个比完赛的孩子一起吃。夏日的庭院突然间多了许多味道,波斯菊的味道、浆洗过的衣服的味道、残留在干净下巴上的刮胡刀的味道,还有他们彼此相投的气味儿。它们随着夏日的蒸汽在庭院上空盘旋,创造了这个困顿世界中难得一见的迷幻彩虹。

蝴蝶天堂与从容人生

影像中的蝴蝶常常寓意美好之物,但《夏日的庭院》中的蝴蝶常常是死的。它们的翅膀缠绕在蛛网上,等着老人小心翼翼地摘下,虔诚地跋涉过草丛,投递到枯井中。这个过程,这条路径,是老人朝圣的过程与路径。从前端枪射人的手,捧着脆弱的已经死去的魂魄,将它们安置在心灵的墓穴中。他一直在自责中活着。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暴雨的夜晚,雨冲刷掉了他覆盖在陈年往事上的一抔黄土。战争年代,饥饿的他与战友经过一个村庄,因为担心村民向敌人泄密,就把他们都杀了。他追着一个逃跑的女人走了好远,看见她的头发随着身体的跳动而飞舞。那个女人,那头秀发,都有蝴蝶的律动。他开枪后才发现对方有身孕,胎儿还在肚子里动弹,像不幸落到蜘蛛网上的蝴蝶,全力为生而挣扎。

原著的作者在写这个片段时,没有把是非分明的教育观和遇见不平敢于吼的少年意气加注在这三个孩子身上。给予了充斥着恶与善、明与暗的世界一丝圆融的气氛。孩子对战争惊恐,但对老人辩证看待,他们保留“宁愿没听过这个故事”的悲悯和胆怯,又不忘记继续施对方以爱。他们的坦然代表时代对老人的重新接纳,是给当事人从罪责中脱身,进入更从容与宁静生活的许可。

孙女来探望他时,他对自己的真实身份予以否认,但不久之后,又有了去看望曾经的妻子的勇气。他卸下心上的负担,终于坦然,像轻盈的蝴蝶走在街上。电影没有展现情深意切的两位老人重逢的场景,因为既然没有激昂的斥责,就也不该有沸腾的思念。如蝴蝶翻飞,沉静淡然,千帆与洪浪过后,身心不再担负围观者的目光绞刑,也不再承受亲人的情感冲撞。在寂然无语中恬淡地活着,有开有合,却无大悲无大喜。云淡风轻,从容自在,这是对犯罪者最大的恩赐。

《夏日的庭院》:庭院深深,人生漫漫 - 天天要闻

三个少年从球场雀跃着归来,却发现等他们一起吃葡萄的爷爷去世了。他们抱着老人,老人刮了胡子,葡萄被打散,在地板上骨碌骨碌。木山捡了几颗递到爷爷嘴边,边哭边要他醒来吃,好像他真能醒来似的。

当三个少年想在老人的身上寻觅死亡的踪迹时,死亡不来,当他们熟悉且沉醉于生的味道时,它悄然而至。这就是死亡啊,你无法准确预测,却只能学着坦然接受它,接受它会暂停当下你正在进行的一切快乐。当孩子在爷爷的庭院中与他做最后的告别时,终于有蝴蝶以鲜活的姿态飞舞于画面中,它们从废井里飞出来,又归于废井中。这是影片具有童话色彩的一幕,枯井是连着生死的通道,老人将死蝴蝶投递井中的做法无异于为无辜者立碑悼念,他在枯井旁幽居是带有赎罪性质的“守墓”。从枯井中飞出的蝴蝶带有重生性质,它可以是灵魂得到宽恕的老人,也可以是得到安慰的亡灵。所以看到蝴蝶的少年,也走向了情感与思想的重生。他们在蝴蝶群中流连,对着漆黑的废井喊再见,学会了遗忘悲痛,笑对逝去,以成熟的姿态走向未来。

葱茏蓊郁的季节过去了,鲜活可爱的岁月也过去了。老人走向了死亡,少年围观了死亡。他们的朝夕相处验证了一个人间真相: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并不能稀释岁月的欢欣。夏天过完了,还有明年的夏天,人生虽然无法循环如四季,但也有充裕的明天去擦拭昨天流淌的污迹。夏日的艳阳娇媚,人生的路途悠长,你知道它将磕磕绊绊,有笑有泪,为什么还要再添一把焦火,放弃自在舒缓的轻松步伐?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