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林郑月娥6月3日出席沙头角码头开放仪式,见证沙头角正式于节假日开放给旅行团的重要时刻。她更表示,开放沙头角,是她去年十月公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踏出的重要一步,将会与深圳携手合作,倡议综合生态保育及生态康乐旅游等发展。沙头角直至回归25年之际,才得以开放旅游,令人唏嘘,而政府直至今日才落实开放沙头角禁区,也不能视为建设「北部都会区」迈出重要的一步。
沙头角是港深边境的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自1950年代以来,就被列为边境禁区,除了本地的原居民,一般香港市民只有申请了禁区纸,才有可能前往当地,因而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沙头角具有神秘的面纱,市民不知道它的真实面貌,而沙头角也并未跟随着香港的发展而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沙头角又是最接近深圳的一个边境乡村,长期以来与深圳有紧密关系,受惠于改革开放和深圳的崛起。在1980年代,在深圳特区开始发展时,在绝大部分内地居民未能来港旅游之时,沙头角的「中英街」,一度成为内地居民感受香港资本主义的必到之处,络绎不绝的内地游客为沙头角带来丰厚的收益,为居民带来实惠。
沙头角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虽在香港辖区内,但长期处于禁区,未能受益于香港的发展,虽在深圳境外,却跟随开放改革的脚步,受到实惠。
沙头角居民希望解除禁区限制,开放旅游,搞活本地经济,早已经不是近期的事了,早在回归之初,当地居民已经向特区政府提出开放沙头角码头和沙头角墟,搞本地旅游的诉求,早在2003年,当时叶刘淑仪仍为保安局局长之时,已经公开表明,认同沙头角居民的诉求,将会很快开放沙头角禁区,让市区居民可以前往沙头角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体验当地的客家村落文化和自然风景。
但是,这项承诺直至现在,在回归25周年之际,才算落实。而且,也只是在周六、日和公共假期,才允许市民以参加旅游团的方式前往。沙头角经历了20多年,才达成解除禁区的愿望,实在令人感到唏嘘。
特首林郑月娥将开放沙头角码头列入《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并将其视为落实北部都会区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一步未免令人感到迈得太迟,也迈得太小。作为一个旅游点,沙头角吸引人的地方是保存得完好的客家自然村落风情,以及乡郊地区保留完好的自然生态风光,这其实也是沙头角未得合理开发使然。
发展「北部都会区」,不是要将新界北部地区建设成新的现代化都会区吗?解除禁区限制,只能算是拆除不合理的政策束缚,政府实际上还未有什么实质的发展建设举措,又怎能说是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且,撤除禁区早在20多年前已提出,政府拖延至今才落实,最多也只能说是还了欠债,恐怕也不能算是什么新的举措。
政府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应对这一区域发展有全面及高标准、高规格的规划,假如政府希望将沙头角发展成旅游重镇,那么就应该有完整的现代化高科技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包括有完整的交通基建规划,包括酒店、民宿、商店、餐饮,以及文化、旅游服务配套等各种建设规划,此外,还须拟定与周边的深圳、惠州等市的合作计划等,这样才能让市民从沙头角看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方向。
政府既然要将北部发展成都会区,又岂能继续以乡村的格局发展沙头角?沙头角仅仅开放禁区,是远远不足够的,亦不能将落实20多年前已提出的开放禁区,视为迈出建设「北部都会区」的重要一步。
文: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