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2022年07月03日10:38:12 热门 1836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今年5月,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规划师 孙志亮专著《亲历者说一一无锡山水城市建设》,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亲历者说一一无锡山水城市建设

作者自1983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无锡市建设局规划处工作,用整整7年时间负责组织对无锡市总体规划确定的7个分区的现状调查并担任6个分区规划编制的项目负责人。期间,走遍了无锡的大街小巷、林间田头、大小单位,较为具体、细致地掌握了大量实时、实状的地形地貌和空间布局情况,充实地累积起无锡“活地图”知识,据此为无锡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份准确的现状图及规划工作图。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作者在书中《自序》中说,2017年2月16日从现职岗位上退了下来。回顾自己36年的工作,大部分工作时间是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历史上无锡人对山水城市的梦想,当今无锡人决策、规划及建设山水城市的历史场景,不时展现在眼前……

无锡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激发了古往今来无锡人打造山水城市的梦想。

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王永积在明亡后隐居无锡蠡湖边,背靠家乡的山,面对家乡的水,怀着对家乡的钟爱,写下了《锡山景物略》。书中对无锡山水的憧憬充盈于字里行间。但由于战乱初平、民生凋敝,美好梦想无法实现,只是一个山水城市的古代梦。

20世纪20年代,工商实业家荣德生先生在《无锡之将来》中提出了以蠡湖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构想,“惠山、锡山之上固宜卜居,而五里湖太湖尤足览胜。临湖筑楼,开窗远眺,见湖水共长天一色,远山如白云之在望,帆影幢幢,往来不绝。至于夕阳将下,遥见红日一轮,映入湖中,水波不兴,作金碧色。有山水之趣,无城市之喧,能爽人心神,益人智慧。”近代工商实业家造福桑梓的义举实为感人,但其对无锡山水城市之将来作如此构想更是令人赞叹!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这个山水城市的近代梦依旧难以实现。

20世纪50年代,市政府特邀波兰和苏联专家对无锡城市做总体规划。专家认为,凭借无锡太湖、蠡湖、锡山、惠山、湖东十二渚、湖西十八湾等构成的最佳山水组合优势,可以和瑞士的日内瓦湖比肩,由此提出打造东方日内瓦的构想,这是一个山水城市的现代梦。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无锡山在城中、城在湖边,地处太湖与长江50千米最小间距范围内,京杭大运河纵贯市区腹部,市区内与运河网状相连的大小河道密布,大小山丘、湖泊众多,最有条件建成山水城市,以彰显独有的城市个性特色。作为世纪之交无锡大建设时代的亲历者,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未来只有具有特色、个性和文化的城市才能屹立于世界著名城市之林。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要提出社会主义中国应建造山水城市?

为什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指导无锡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人居环境科学”融入总体规划,提出无锡要建设“山水城市”?

为什么《无锡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要制订无锡山水城市的建设模式,构成开敞型、分散组团式的大城市发展格局,把无锡建设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为什么《“爱我无锡 美化家园”行动纲要》(2002—2004年无锡城市建设实施计划)第一条就明确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并提出“集聚和发挥无锡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各种优势,凝聚和调动全市人民力量,为把无锡建设成为让人们引以为自豪的、能够称得起故乡的美好家园而共同奋斗”的行动宗旨,提出“塑造城市特色,打太湖牌、唱运河歌、建山水城,显山露水,把自然风光引入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行动目标?提出综合治理蠡湖、精心规划惠山古镇的行动内容?

为什么2004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要作出《关于保护惠山、青龙山的决定》?决定把惠山、青龙山建成无锡重要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为什么要在市级层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蠡湖办、惠山、青龙山保护办、惠山古镇办)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组织蠡湖、惠山、青龙山综合整治和惠山古镇保护建设?而不设在区级层面?

为什么沿蠡湖、太湖、惠山、青龙山要坚持开放?为什么在沿湖、沿山不是先搞项目开发建设,而是先要综合治水、系统治理“三乱”(乱开乱挖、私埋乱葬、私搭乱建),把城市和山林、河湖、农田湿地等统筹布局、整体规划建设?

为什么山水城市建设要同步融入文化建设?把文化根植于山水城市建设之中?

为什么2004年还未启动惠山古镇修复,就要提出惠山祠堂群申遗、成立祠堂文化研究会、专门制定出台惠山古镇搬迁办法,把过去拆迁办法中的“拆”改成“搬”?

为什么无锡的历届政府始终把城市环境整治改造、园林的建设和修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等放在重要位置,把无锡先后创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无锡山在城中、城在湖边、运河穿城而过、文脉源远流长。作者按一名政协委员写点三亲史的要求,通过亲历的蠡湖,惠山、青龙山和惠山古镇三个先行示范区工程,解说了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宜居宜业的无锡其山水城市规划建设的背景、理念、思路、工作实践及体会。

现连续刊发书中《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下),供参阅:

上 篇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无锡,地处太湖流域,川流众多,河泽遍布,山峦逶迤,峰湾相间;山在城中,城在湖边;锡山、惠山深入城中,山体坐北向南,面向太湖;运河从南到北穿城而过,梁溪河东连运河西接太湖;城市紧邻太湖,太湖环抱城市。千百年来,无锡以水著称,以山闻名。“仁者”“智者”之“极乐之地”也。

无锡有山有水,集江、河、湖、泉、洞、山于一体,有生机,有灵气,名人荟萃,经济富庶。凭借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全国十大旅游城市和全国交通枢纽等城市功能;凭借其六七千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500多年的建城史以及自然山水、古典园林、山水书画等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城市特质,构筑山水城市的优势凸现。构筑好山水城市无锡篇,对中国经济发达、城镇及人口密集、高度城市化但土地承载能力及环境容量有限、空间开发强度大的地区以及经济目前相对欠发达但自然人文环境较好的地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与自然山水、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得山水之灵气 集璀璨之文化


无锡得山水之灵气,古远的历史渗透着璀璨的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历代的文人工匠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无数人间向往、富有个性特色的诗词书画和古典园林。

文化因山水而生,历史由山水造就。无锡历史源远流长。传说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都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有文字记载的无锡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周太王)有长子曰泰伯,次子曰仲雍。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仲雍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泰伯、仲雍为遂父心愿,奔江南荆蛮之地,来到江苏太湖流域,定居于无锡梅里(今无锡梅村)(图1-1)。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偌大的疆土,泰伯、仲雍为何南下选择江南无锡梅里、与当地荆蛮之地原始先民融为一体?是巧合?还是钟情江南山水和自然?我们虽不得而知,但从他们在梅里带领原始先民垦荒屯田、推行农耕、炼海煮盐、制陶冶铜,可以推想,吴王泰伯是看中了江南无锡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山水资源在此定居——河川纵横的水源利于农灌,起伏盘旋的山丘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山丘黏土利于制陶,地下矿源利于冶炼,辽阔肥沃的土地利于生存。他们“穿浍渎以备旱涝”,为了灌溉、排洪,在无锡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是隋朝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前身。伯渎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千米。伯渎河除了用于农田灌溉、汛期排洪,也是当时的主要水上交通通道,它还有九条分支,改“以堵为疏”。当年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把伯渎河作为要道(图1-2)。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吴王泰伯在无锡梅里招募兵丁、开疆拓土,最终缔造勾吴国。吴王泰伯以周原文明教化吴地庶民,无锡成了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至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图1-3),在封地吴墟主事的11年中,曾主持疏浚安徽芜湖、青弋江、水阳江,浙江苕溪、云溪、从东太湖到乍浦港的平湖塘、盐嘉塘等灌水通道,苏南和上海的东江、娄江、吴淞江,加宽吴王夫差开筑的古运河苏南段,开挖沟通长江的申港、黄田港、望虞河、浏河、德胜河、桃花港、元河塘等,开挖或加宽、修正通洮湖、滆湖、太湖的鹤溪、扁担河、直湖港、烧香河等无数小河水港,加宽挖深从太湖东入黄浦江通东海的太浦河,使长江三角洲江南平原沃野江河湖塘相通。在惠山下筑无锡塘,治无锡湖,形成无锡老市区龟背式的水网格局,既解决水涝,又灌溉农田,且便利水上交通。历史证明,春申君为“泄水治湖之先”。《越绝书》证述:“吴西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零八步”“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阕两城以为市。”反映当时吴地的农业、手工生产有了相当发展。《常州赋》载:“龙尾陵道载无锡,春申君徒封,开此道以属本邑。”春申君在无锡及周边治水筑路,修建陵道,使无锡繁盛兴旺。无锡江南水乡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更为显现(图1-4)。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无锡”作为一级州县行政区域名称,最早正式见诸《汉书·地理志》。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建县制,定名无锡县。

无锡得山水之灵气,古远的历史渗透着璀璨的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历代的文人工匠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无数人间向往、富有特色的诗词书画和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在无锡的历史文脉中终不缺乏。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中,无锡就占有两位。他们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画抒怀,表达对家乡山水的钟爱。

顾恺之(348—409年),无锡人,东晋时期的大画家、文学家,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首,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水墨画鼻祖之一,他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荡舟图》《凫雁水鸟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数十幅。其中最著名的《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图1-5)。其画作的空间魅力在于山水远近、溪水流淌、树木山石分布和离散,成为中国和世界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倪瓒(1301—1374年),无锡人,元末明初山水画代表画家,与顾恺之同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号称“元四家”(图1-6)。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风光,传世画作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等,他在描绘家乡无锡山水画作上题诗:“山色微茫好放船,秋蕖野水夕阳边。西风更洒菰蒲雨,羡尔沙鸥自在眠。”把山水美景展现无遗。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对明清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王绂(1362—1416年),无锡人,明初大画家,吴门画派先驱。擅画山水、木石、墨竹,依托无锡的山水美景画出墨竹名满天下,存世画迹有《墨竹图》《竹鹤双清图》《潇湘秋意图》《江山渔乐图》《山亭文会图》《枯木竹石图》(图1-7)等。善画能诗,有“明朝第一”之誉,永乐元年(1403年)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除此之外,近代无锡还出了许多书画大家及画作,有“江南老画师”之称的吴观岱的《烟波罢钓图》《江帆图》,德高望重、驰名沪宁的胡汀鹭的《梁溪八景》,在画坛堪称独树一帜的贺天健的《贺天健山水册》,秦古柳的《古木寒鸦》以及诸健秋、钱瘦铁、钱松岩、尹瘦石、吴冠中周怀民等一大批杰出画家及山水画作。

中国古典诗词,在无锡的历史长河中,创作者不乏其人,历代著名文学大家赞美无锡山水的诗词作品俯拾即是。

“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明代文征明的一首《太湖》,将无锡的山水城市特色呼之欲出(图1-8)。

《太湖》

岛屿纵横一镜中,

湿银盘紫浸芙蓉。

谁能胸贮三万顷,

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

春寒泽国隐鱼龙。

中流仿佛闻鸡犬,

何处堪追范蠡踪。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李绅(772—846年),唐朝宰相、诗人。在惠山寺读书时,深知农民疾苦,写下代表作《悯农》二首,世代传诵。

《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太湖石》,写出了太湖石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意境。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中广泛使用,是江南园林建设中的点睛之笔(图1-9)。

《太湖石》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苏轼(1037—1101年),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为官,他在元丰二年的诗中说“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可见他对惠山是情有独钟的。所作《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从宋代御用贡茶小龙团引出泡茶之泉水——惠山泉水为天下第二,再从泉之所在的山清水秀,赞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图1-10)。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作《舟过湖中》语言清新流畅,委婉平易,写出了舟过太湖所见山之逶迤、峰峦各异的山水美景(图1-11)。

《舟过湖中》

山色无远近,看山终日行。

峰峦随处改,行客不知名。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尤袤(1127—1194年 ),南宋著名诗人、藏书家。祖父尤申,父尤时享,治史擅诗。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能为诗句,十岁有神童之称,十五岁便以词赋闻名于毗郡(今常州,时无锡属毗陵)。尤袤文集,据《宋史》记载有《梁溪集》五十卷等,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辑尤袤古今体诗四十七首,杂文二十六篇,汇成两卷,为《梁溪遗稿》。

《瑞鹧鸪》

梁溪西畔小桥东,落叶纷纷水映空。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赵孟頫(1254—1322年 ),元初著名书画家,他经常在杭州和无锡之间流连游玩,也曾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并赋诗。诗作《夜泊伯渎》,写出了伯渎河朦胧的夜色里,灯影月影交相辉映,在水波粼粼处,传来了棹声渔歌,万家灯火的美妙夜景。

《夜泊伯渎》

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

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

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

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华淑,明代无锡人,在《五里湖赋》(图1-12)中把无锡蠡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认为蠡湖“以旷、以逸、以莽荡、以苍凉著称,更为悦目爽神”。

《五里湖赋》

西湖之胜,以艳,以秀,以嫩,以园,以

堤,以桥,以亭,以祠墓,以雉堞,以桃柳,

以歌舞,如美人焉!

五里湖以旷,以老,以逸,以莽荡,以苍

凉,侠乎!而于雪,于月,于长风淡霭,则目

各为快,神各为爽焉!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另有东晋顾恺之《神情诗》、宋代范仲淹《过太湖二首》、宋代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元代倪瓒的《溪亭山色图题诗》、明代李湛《太湖春涨》、明代唐寅的《泛太湖》、明代王永积的《五里湖》等,举不胜举的古代诗词把无锡的山、水、湖、河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无锡名人荟萃,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山绿水滋润着无锡人家,孕育出举不胜举的文人志士、古今才智。

除前述的古代画家顾恺之、倪瓒、王绂,古代文学家李绅、尤袤以外,还有历朝历代英才志士,文韬武略,傲视大地。

李纲(1083—1140年),号梁溪先生,无锡人,“南宋四名臣”之一,抗金英雄。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靖康传信录》《梁溪词》以及《梁溪全集》180卷等。

顾宪成(1550—1612年),无锡人,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出自于其手(图1-13)。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八君子”在东林书院讲学20余年。他们以批评朝政腐败,批评朝廷政策,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百姓生活为宗旨,对明朝政治进程起到重要影响。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徐霞客(1587—1641年,图1-14),无锡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过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蘅塘退士(1711—1778年),生于无锡,原名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他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图1-15),是迄今为止所有中国文学作品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选本,“几至家置一编”,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性效应。《唐诗三百首》收录77家诗,共313首,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其次是王维29首、李白27首、李商隐22首。蘅塘退士也是一位著名的清官,他在多地做过知县,“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薛福成(1838—1894年),无锡人,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等书。其《出使日记》及续刻已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在政治、思想、军事、外交、赋税、文学方面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

无锡的文学英才灿若辰星,在近现代还有清初文坛诗人严绳孙,大词家陈维崧、顾贞观等,著名作家、无锡江阴籍的刘半农、胡山源,著有现代文学经典之作《围城》的无锡籍著名学者、作家钱锺书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无锡人才同样为世人瞩目。被称为我国近代化学先驱的徐寿,为近代数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华衡芳,著名教育家、水利科学家、现代科教文明先驱胡雨人,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周培源,被称为当代毕升的计算机专家王选,机器人专家蒋新松等均为我国科技界的无锡籍杰出人物。

在社会科学方面,版本目录学家、儿童文学家孙毓修,语言学家、翻译家、医学家丁福保,著名学者、藏书家、校勘家缪荃孙,国学大师钱穆,近代教育先驱唐文治,社会教育先驱俞庆棠,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顾毓琇等都是享誉全国的大师级人物。还出现了以陈翰笙、孙冶芳、薛暮桥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群体。

无锡还出现了政治家、革命家秦邦宪和王昆仑、陆定一,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以及杨宗濂、杨宗瀚、荣宗敬、荣德生、祝大椿、周舜卿、唐保谦、薛南溟等工商实业家。

无锡还是民族民间音乐之乡。民间音乐江南丝竹在无锡十分流行。道教音乐也非常有名。第一部正式刊印琵琶曲谱集的无锡籍音乐家华秋苹,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收集、考订、整理、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锡江阴籍音乐家刘天华是20世纪民族乐坛升起的一颗巨星。他创作的《良宵》《空山鸟语》《月夜》《病中吟》《歌舞引》等作品均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曲。民族乐坛的另一颗巨星就是创作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二泉映月》的华彦钧,百姓俗称“瞎子阿炳”(图1-16)。他创作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千古不朽的名曲。他还创作了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此外,组织抢救阿炳乐曲的杨荫柳、《歌唱祖国》的作曲家王莘也是著名的无锡籍音乐家(图1-17)。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当代中国网络通信英才也与无锡有缘。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是无锡人的女婿,其岳父孟东波是无锡甘露人。创办阿里巴巴的马云,其母崔文彩1964年前后来到无锡县评弹团工作时马云正孕腹中,某种意义上说,马云也是在无锡孕育的。

无锡的山水沃土还造就了历史上五大状元。蒋重珍(1188—1249年),南宋无锡胡埭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无锡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官至刑部侍郎。孙继皋(1550—1610年),明朝双河(今无锡山北)人,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状元,官至吏部侍郎。邹忠倚(1623—1654年),清朝西宅(今无锡新吴区)人,顺治九年(1652年)高中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留下了《雪蕉集》和《箕园集》等著作。王云锦,无锡城中石皮巷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状元,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参加编纂《康熙字典》。顾皋(1763—1832年),清朝无锡张泾人,明代东林名士顾宪成的后裔,嘉庆六年(1801年)高中状元及第。出任贵州学政,授读四阿哥;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著有《墨竹斋诗古文》十卷,著名状元书画家。

无锡建筑业人才济济。清华大学建筑史专家赖德霖教授的《近代哲匠录》中共收录了民国时期建筑师250人,其中无锡籍建筑师有22人。无锡在当时只是一个县,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0.45%,却有全国8%的建筑名家!这批无锡先贤建筑师,接受了近代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众多作品,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建筑事业,创造了不少“第一”和“之最”。这些建筑名家是:陈登鳌、戴念慈、过养默、过元熙、胡璞、胡燕君、华揽洪、华南圭、刘炜、浦海、施德坤、孙立己、滕熙、王虹、虞炳烈、章周芬、赵深、周曾祚、朱士圭、吴若瑾、江应麟、江一麟。

人杰地灵的无锡真是个神奇的地方。这归功于它的山水形制——有山有水有人才。正如荀子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无锡,形胜之地也。

形胜之地的无锡自古至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他们以自己杰出的成就照亮中华大地,他们为无锡增光添彩,他们的才华与业绩留名青史,彪炳千秋。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无锡的古典园林更是闻名遐迩。在江南园林中可与苏州园林比肩且以真山真水为背景而略胜一筹,所造之园不仅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还是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综合体现。

无锡最著名的园林有寄畅园、鼋头渚(图1-18)、蠡园(图1-19)、梅园(图1-20)、公花园、锦园、佚园和云薖园等。其中鼋头渚、蠡园、梅园、锡惠公园、寄畅园(图1-21),位于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内。这些园林与苏州园林的相同之处是大多原为私家花园,不同之处是无锡的园林大多是依托真山真水造园。

鼋头渚,是无锡太湖梅梁湖东岸由山势余脉伸入湖中的一个天然石渚,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明代以前,鼋头渚已为人们所向往。茂林修竹、悬崖峭壁、摩崖石刻、同太湖水辉映成趣。园内留存古迹颇多,有萧梁时建的“广福庵”;有明末东林党首领高攀龙鼋头渚边濯足遗迹;有清末无锡知县廖伦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和“横云”两处摩崖石刻;有始建于1931年的“横云山庄”及1975年根据郭沫若先生诗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手迹制额的“太湖佳绝处”门楼;有雄峙于充山半山腰,建成于1931年,建筑仿宋、明宫殿式面阔五间的澄澜堂,其“澄澜堂”匾额,为清末无锡华世奎所书,两旁的对联由陈夔龙所书;另有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万浪桥、湖山真意等。鼋头渚靠山面湖,山水组合层次丰富。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一个内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园因湖而得名。蠡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畔建有青祁八景,号称“山明水秀之区”。1927—1936年,王禹卿父子在“青祁八景”原有基础上建蠡园;1930年,陈梅芳在蠡园西侧建占地六十余亩的渔庄;1936年,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又在蠡园旁拓地十余亩,建凝春塔、湖心亭、颐安别业等建筑。1952年政府建百米长廊连接蠡园和渔庄,并称蠡园。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梅园,东接横山,南临太湖,背靠龙山九峰。中国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本着“为天下布芳馨”之宏愿,于1912年在此购地筑园,倚山植梅,以梅饰山,称为“梅园”。园中洗心泉凿于1916年,荣德生先生专门为它取名“洗心泉”,意为“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天心台建于1914年,源于“梅花点点皆天心”之意,台前耸立三峰太湖石,酷似“福、禄、寿”三字,故称“三星石”。天心台南有峰太湖石,相传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任职丹徒时,此石即为其园中之物,后人称之曰“米襄阳拜石”。香海轩建于1914年,荣德生先生以银50两托人觅得康有为手书“香雪海”额。1919年8月,康有为来游梅园,见此系他人伪作,乃挥毫重书“香海”。但后来原匾遗失。1991年在南京博物院找到康有为原书手迹,重新制匾,悬于轩内。梅园围绕梅花的人文精神品格,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造园艺术相融合。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公花园,1905年由无锡一些名流士绅倡议并集资,在城中心原有几个私家小花园的基础上,建立了无锡的第一个公园,也是我国第一座由国民自己建造的公园。该园自建立之初至今100余年,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收门票,也不针对任何人设立门槛。在公园建立后不久,无锡市民按照自己的习惯给予其昵称“公花园”。该公园被园林界公认为是我国第一个具备现代公园意义和功能特征的公园,故称“华夏第一公园”。公花园建成后5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为“公花园”的诞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公花园”目前尚存的文物古迹、重要纪念建筑物有22处,其中有宋代石质饮马槽、明代绣衣峰、筑于100年前的龙岗、怀素《四十二章经》碑刻,以及历代著名书画家的碑刻作品等。

锡惠公园及惠山古镇,坐落于无锡城西。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称历山、华山、西神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锡山是惠山的余脉,无锡地名的来历与锡山有着特殊的渊源。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锡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闪耀着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驻戍,留有秦皇坞等遗迹。后汉有樵客在锡山得碣石,其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为无锡地名来历平添神奇色彩。据传战国时期,惠山春申涧就是黄歇当年放马饮水的地方;梁代刘宋的司徒右长史湛十分欣赏惠山的优美景色,认为:“离离插天树,磊磊间云石”的环境,可以“持此怡一生”,所以特地在惠山东麓建造了“历山草堂”;东晋时,建造了以孝道闻名于世的华孝子祠;唐、宋佛教石雕艺术——古经幢;北宋文豪苏东坡品茶的漪澜堂和著名词人秦少游的坟墓;宋代宰相李纲时期所建的金莲桥;始建于明代的龙光塔、竹炉山房、忍草庵、碧山吟社……锡惠名胜荟萃了无锡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品类齐全、颇具山麓园囿特色的风景资源,时跨数千年。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以天下第二泉(图1-22)、寄畅园等名泉名园为代表的大批名胜著称于海内外。最能显现中国历史文化的还有举世无双的惠山祠堂群。祠堂群依山傍水,上百座祠堂毗邻接肩。从唐宋起,一些名门望族便先后在这里兴建祠堂;到了明末清初,无锡依托古运河,成为南北商贸中心、交通要冲,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康熙、乾隆南巡每次又必上惠山,加上历代官府敕封或恩准一批官吏名士在此立祠,更是推波助澜;无锡工商业的兴盛,又为祠堂文化添上了城市商业文明的精彩一笔,大批外地姓氏以及一部分姓氏的支系也纷纷择地建祠。在这些古祠堂群中,名声显赫而为读者熟知的政坛人物,有周代奔吴的泰伯,吴越的钱武肃王,战国的春申君,唐代名将张巡,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范仲淹,明代的秦金邵宝、顾可久(海瑞的老师)。文人高士中的重量级人物则有东晋画神顾恺之,唐代的“茶圣”陆羽,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等。祠堂因地制宜,借锡山惠山之景,按照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叠山理水,一座祠堂就是一座“小园林”,蔚为大观。祠堂种类有神祠类、先贤祠类、墓祠类、寺院祠类、忠孝节义祠类、宗祠类、专祠类、书院祠类、园林祠类、行会祠等十大类,惠山古镇一直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来此考察后都为之震惊,称惠山祠堂群实为举世无双!

无锡的著名园林还有工商实业家荣宗敬1929年所建锦园,杨味云1902年所建云薖园以及1921年秦毓鎏所建的佚园,均是无锡古典园林的代表。

无锡的山水吸引了历史上无数名人在此留足,无论是游历无锡山水,还是致仕归田,都抒发了他们对无锡山水的钟爱以及依依乡愁。

山水兼备且富庶的无锡,是大自然对其的恩赐,是理想的诗意栖居之地。

名人志士所到之处,建庙塑像,造园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令后人仰慕备至。

陆羽(733—804年),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图1-23),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调查研究。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曾寓居无锡,对清冽甘美的惠山泉水倾心不已,后来品评天下泉水,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称由此产生。由于他对二泉和惠山的欣赏,无锡人便将他供奉在惠山二泉之畔,“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范仲淹(989—1052年),谥号范文正,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据《范氏家谱》记载,范氏第八世范拱于元二十八年(1692年)从浙江迁居无锡繁衍生息。如今无锡惠山古镇保留着范文正公祠。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传诵千古,并留下赞美太湖的《过太湖二首》(图1-24)“有浪即天高,无风还练静。秋霄谁与期,月华三万顷。”“平湖万顷碧,谢客一开颜。待得临清夜,徘徊载月还。”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据《宋史》记载,“宝祐四年,文天祥二十而举进士,游于江南,过惠山,寓梁溪居,先朝故相李纲之隐所也;德祐初年,天祥麾军至锡,至虞桥,血战两日;德祐二年,北兵困临安,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及无锡,恐南人劫夺,幽于黄埠墩。锡人闻文丞相过,持香跪送,哭声震天,鞭之莫散。天祥感泣,口占《过无锡》”。文天祥三过无锡,英名传世……康熙、乾隆皇帝先后都六下江南,每次必访惠山,留下了康熙帝惠山景物诗七首,乾隆有御题九十八首。其中乾隆誉惠山为“天下第一山”“惟惠山幽雅娴静”(图1-25)为众人所知与所见。乾隆还指定惠山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并携图以归,在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今颐和园中谐趣园)。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无锡山水的幽雅闲静,更是达官贵人隐居的不二选择。

范蠡(公元前517—前448年),春秋战国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在助越灭吴后急流勇退,遂偕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里湖 ,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写就了中外历史上第一部《养鱼经》(图1-26)。唐代周昙在《春秋战国门·范蠡》中这样称道:“西子能令转嫁吴,会稽知尔啄姑苏。迹高尘外功成处,一叶翩翩在五湖 。”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东汉时梁鸿(生卒不明),出身官宦人家,父早亡,少年为孤。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淡泊仕途,拒绝高官厚禄,偕妻隐居。他们从关中到关东,从关东到齐鲁,在洛阳时一首《五噫歌》得罪汉章帝,便偕妻孟光隐姓埋名,四处隐匿,终不得安生,最后隐居于无锡鸿山之麓的鸿隐堂,才演绎了“举案齐眉”夫妻和谐的美谈(图1-27)。

【亲历者说】孙志亮:无锡——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上) - 天天要闻

高攀龙(1562—1626年),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高攀龙上疏参劾首辅王锡爵,被贬广东揭阳典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高攀龙辞官归家,在蠡湖边建“可楼”水居,隐居27年。

王问(1497—1576年),江苏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后就学于邵宝创办的二泉书院,并拜其门下,闭门读书30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此后王问又调任广东佥事,赴任行至桐江(今浙江桐庐县),因思念老父,决心不再南下,弃官回无锡,终养其父。从此,他淡于仕进,留恋湖山林泉。在无锡惠山听松庵之侧(今听松坊)、城东熙春门外绿罗庵旧址(今绿塔路附近)和五里湖南岸宝界山麓等处均筑有别业。他隐居在宝界山房(又称湖山草堂)的时间最长,30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1544年)年曾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的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71岁高龄时(1567年)所书《湖山歌》碑石一方,现留存在鼋头渚憩亭,山崖上还有他的“天开峭壁”“鼋头一勺”“劈下泰华”刻石……

还有致仕归田的尤袤、顾可久、王永积,上书辞免的教育家邵宝、华察、严绳孙、顾贞观等都选择家乡无锡作为退隐之地。

山水兼备且富庶的无锡,是大自然对其的恩赐,是理想的诗意栖居之地。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志亮着《亲历者说——无锡山水城市建设》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