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石桥村与《打鱼杀家》的传说

2022年07月01日03:50:03 热门 1440

无棣石桥村与《打鱼杀家》的传说 - 天天要闻

无棣碣石山以东三十公里处有一条河叫秦口河,秦口河是古钩盘河入海口段的名字,因为临近秦始皇求仙的一座“秦台”而得名。秦口河西岸,有一个古老的传统渔业村落叫“石桥村”,与沾化县隔河相望,属无棣东风港乡。 据《山东省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1982年12月出版)P58:石桥村“在秦口河西岸……明永乐二年(1404)建村,因此处有一石桥,村以桥名。晚清时曾设有小店铺,比较繁华。”这条记载尚欠完。试想,在明初立村时此处早已有一座“石桥” 存在,此石桥建于何年何代缺乏考证。毫无疑问,这一座石桥应建于明代之前的朝代。

据当地老人们说,石桥村是建于北宋的古村,紧靠朝廷官办的永利盐场,当时有码头、店铺、酒肆、客栈,水陆交通便利,比较繁华,渔民、盐工、盐贩会聚与此,一些绿林人物或充发盐场的“配军”也常在这里会友,饮酒消遣。水浒英雄聚义失败后,阮小七曾化名萧恩,隐居石桥村打鱼为生。被搬上戏剧舞台的“水浒戏” 《打鱼杀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沾化、无棣两县也一直流传着这些传说,石桥村人对此也津津乐道。

无棣石桥村与《打鱼杀家》的传说 - 天天要闻

《打鱼杀家》,也叫《庆顶珠》,据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记载,嘉庆十五年(1810)前,大顺宁部等戏班已演出此戏。此剧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梆子剧种中均有演出;并流传于京剧、徽剧、汉剧、川剧、湘剧、滇剧、邕剧等剧种。清代升平署的京剧抄本是现存较早的剧本。京剧艺术家谭鑫培、梅兰芳张君秋马连良周信芳等都演出过此戏。剧情梗概是,描写水浒众英雄受朝廷招安,奉命去征讨方腊,死的死,隐的隐,一败涂地。阮小七得以生还,不愿做官,化名“萧恩”与女儿桂英隐居邻近“招安县”(沾化的宋代名称)钩盘河“河下”的石桥捕鱼为业。桂英许与小李广花荣之子花逢春,以一颗叫做“庆顶珠”的珍珠为聘礼(剧中未展示该情节)。阮氏父女二人,一叶扁舟,烟蓑雨笠,悠然自适。后因不堪土豪丁自燮欺压,到官府告状,反遭贪官吕子秋的责打。萧恩气愤难忍,便以献庆顶珠“赔罪”为名,与女儿同往丁府,杀了丁自燮一家,远走他乡(剧情一般到“杀家”终止);后被官兵追杀,萧恩自刎,萧桂英流落江湖,在卖武时与未婚夫花逢春相聚。故事情节与明朝遗老陈忱的小说《水浒后传》第 9回、第10回的描写有些接近。剧中的水浒人物还有萧恩的旧交混江龙李俊和新知卷毛虎倪荣。《庆顶珠》塑造了渔民萧恩的反抗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

据说剧中的县官吕子秋和员外丁自燮都实有其人,所以解放前在无棣石桥村附近近乃至对岸的沾化县有丁姓、吕姓的村庄中的村民都禁止演出《打鱼杀家》这出戏。

无棣石桥村与《打鱼杀家》的传说 - 天天要闻

笔者也查过一些相关资料,有的说《打鱼杀家》发生在江苏太湖,有的说在邳州的官湖一带。但根据1938年【国乐唱片】整理的京剧中,萧桂英 的第一声唱词是:“(内西皮导板) 白浪滔滔海水发”,接着萧恩的唱词是:“(西皮散板) 父女打鱼在河下,家贫哪怕人笑咱。桂英儿掌舟舵父把网撒”。 而且还有:“萧桂英 (白): ‘爹爹年迈,这河下生意不作也罢!’萧恩(白):‘本当不作河下生意,怎奈你我父女拿什么度日呀?’”又有萧恩:“(西皮原板)……二贤弟在河下相劝与我,他劝我把打鱼的事一旦丢却。……”,此外还有不少关于“河下”的台词。

江苏太湖或者邳州官湖都是淡水湖,与海水的潮汐无关,肯定不会有“白浪滔滔海水发”的场景发生。从唱词中的“白浪滔滔海水发”、“父女打鱼在河下”可知,萧恩打鱼的地点应定位于有潮汐出现的“河下”海口地域,无棣石桥村位于秦口河(上游是古钩盘河)和徒骇河的交汇处,此处的潮汐规律是半日潮,每天两次潮涨潮落,鱼业资源丰富,似与唱词中的地望相仿。阮小七是渔民出身,他隐居此处捕鱼为生,倒也算是理想的去处。

阮小七是梁山水军头领。据史料记载,阮小七可能确有其人。宋江起义在《宋史》中有三处记载,其他史籍、著录和野史、笔记中多有记述。如《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但这些官方记载中,对宋江之外的三十六人的姓名没有详细记载,官方“正史”不为“草寇”立传扬名属于正常。

最早的一位描述宋江的诗人是与宋江同一时代的北宋的大忠臣李若水,他在《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中有这样描述:“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这可以说是比正史记载更加可以征信的历史事实。

南宋时,有一部“讲史”话本叫做《大宋宣和遗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该书是“案年演述,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成书,未加融会”,该书中不但提供了三十六位梁山好汉的姓名,而且还各有绰号,基本是《水浒》三十六天罡的全部人物。

其中就有:活阎罗阮小七、小李广花荣、小旋风柴进 、青面兽杨志、豹子头林冲、大刀关胜、病尉迟孙立 、美髯公朱仝、神行太保戴宗、混江龙李海(俊)、行者武松、浪子燕青、入云龙公孙胜 、插翅虎雷横、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等人 。并在结尾处简略讲道:“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南宋末的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这些都是当朝人演说当朝的史事、绘画当朝人物,其人物的存在应当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明.郎瑛(1487~1566)在《七类修稿》中也载有宋江36人的名字,其中有阮小七等。

“宋江三十六人”的传说有可能基本上合于历史事实,也有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合于历史事实。我国的史籍浩瀚散佚颇多,所以有很多史实也难以稽考。但是宋江之外的一些“水浒人物”(或许是同姓名)还是常常散见于正史、野史或名人笔记之中,如,

关胜:《金史•刘豫传》:“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齐音》载:“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此人乃“大刀关胜”无疑。

张横:《中兴小纪》:“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大金国志》(宋.宇文懋昭)卷十一云:“太原义士张横败国兵(按,指金兵)于宪州,擒岚、宪两州同知及岢岚军判官。张横有众一十八人,啸聚于岚、宪之境。”

杨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载:“宣和四年六月,童贯至河间府,分雄州、广信军为东西路……王坪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 又引《靖康小雅》云:“招安巨寇杨志为先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该杨志属“招安巨寇”大概就是《水浒》中青面兽杨志。

史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云:“ 建炎元年(1127)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这位“史斌”大概就是水浒中的九纹龙史进的原型。

李逵:《宋史》卷二十五《高宗本纪》云:“建炎三年闰八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一亦云:“建炎三年闰八月十四日庚寅,宫仪及金人战于密州,军败。李逵、吴顺以密州降于金人……后逵为顺所杀。”,李逵是否就是招安后的黑旋风李逵,无暂且存疑。

董平:《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六载:“建炎三年八月乙丑,……知唐州滕牧为董平所逐,会群盗八差针、王民等犯京西,牧自襄阳遣使招之。”又,“建炎四年二月丁亥,金人陷京师。……是时城之东有群盗李溃,苏大刀等,权留守上官悟皆招入城。既入城,则焚掠不止,城中乱。……悟至唐州,为董平所杀。”《德安守御录》(宋.汤寿)卷上亦云:“建炎三年三月,群贼董平部领人马至应山县,称勤王兵,沿路劫掠。”这又是一个同名姓的与“群贼、群盗”有关的董平。

解宝:《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七引《韩忠武王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云:“建御营,以王(韩世忠)为左军统制,诏平济州山口贼解宝、王大力、李显等,所向剿除,升定国军承宣使。”笔者认为这位“济州山口‘贼’解宝”当是绰号‘双尾蝎’的解宝,他在老家登州受土豪压迫,被逼到济州山口去作‘贼’,大有可能。]

孙立:《宋会要》第一百七十六册《兵》一十云:“绍兴元年五月二十四日,水贼邵青发大小战舡三千余只直临太平州城下。七月七日,侵犯江阴军界。诏:‘擒获邵清,白身与补修武郎,有官人转七官,仍带合职。擒获单德、孙立,魏义,阎在,白身与补秉义郎,有官人转七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七云:“绍兴元年五月,邵青寇太平州。邵青先受朝廷招安,授枢密院水军统制,芜湖县驻扎……。青有众数万,大小舟数千艘,……与其党单德忠、孙立、魏曦、阎应分布遍满。”此孙立与水浒病尉迟有些仿佛。

张顺:《宋史》卷四百五十《忠义传》云:“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张)顺与张贵。……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黎明,抵襄城下。……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这张顺战死的情状,与《水浒传》所叙浪里白条张顺死于涌金门的事,十分相像。大约《水浒传》浪里白条张顺殉国的模型。

由此说来水浒英雄有的是确有其人其事,有的来源于某原型。许多水浒英雄的姓名和事迹,尚不知存于何种史籍之中有待稽考,也许会永远沉积于浩瀚的历史海洋之中。

《水浒传》是根据《大宋宣和遗事》等资料编撰演义而成的小说,据《水浒》第一百一十九回的描写,《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宋江三十六人”在征方腊后,大部分活着回来了。一部分水浒人物的归宿:

1、戴宗,到泰安岳庙里陪堂出家。(山东泰安)

2、阮小七,被追夺官诰,复为庶民,依旧打鱼为生,后犯事潜逃。

3、柴进,辞官回沧州横海郡为民。(河北沧州,辖今山东无棣等县)

4、关胜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总管兵马。

5、朱仝在保定府(今河北保定)管军有功。

6、黄信仍任青州(山东益都一带)任职。

7、公孙胜回蓟州(今天津蓟县)出家。

8、朱武、樊瑞,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在蓟州,今天津蓟县))

8、孙立、孙新、顾大嫂,依旧登州(今山东蓬莱)任用。

9、邹润不愿为官,回(登州)登云山去了

10、蔡庆跟随关胜,仍回北京(河北大名)为民。

13、李应受中山府(河北定州)都统制。

14、燕青、李俊、童威、童猛,不愿恩赐,继续游荡江湖。

打开地图一看便知,萧恩(阮小七)选择的无棣石桥隐居地,正处在后期水浒人物的活动范围的中部,尤其是就在小旋风柴进这个有着后周“皇家血统”、有“铁券丹书”特权人物的家门口——沧州。一提起沧州,水浒英雄们当然比较熟悉,宋江、武松、李逵曾在沧州柴进家避难;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留下足迹;林冲看守草料场、风雪上神庙;朱仝因义放雷横被刺配沧州;吴用、雷横也到过沧州赚朱仝上山……《沧州风物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12)说:“(宋代)沧州成了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阵地……当时为景城郡、横海军节度,辖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等县”“是犯人发配的地方,也是一些失意拳师和被官府通缉的侠客的隐身之地”。萧恩以沧州无棣海滨河口作为“隐身之地”,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隐居石桥村的阮小七(萧恩),南有戴宗、关胜等;北有公孙胜、朱武、樊瑞;东有黄信、孙立;西有柴进、朱仝、李应。还有继续闯荡江湖、往来不定的李俊(在《打鱼杀家》中出现过)、燕青(大名府人士)等人。由此看来,不少“水浒”好汉们都又汇聚到了“河朔”一带。无棣石桥村位于徒骇河和古钩盘河的入海交汇处,康熙版《海丰(无棣)县志》标为“石桥海口”,南临秦代遗迹秦台和东汉古城光武城,周围是永利盐场,渔盐业兴盛,芦荡连绵,人口密集,水陆交通便利,加之又位于宋辽的边境地带,朝廷的对这一带的控制力相对薄弱,是绿林英豪隐居避难的理想场所。但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也滋生了一些土豪劣绅,盘剥鱼肉百姓,常常激起百姓的反抗,丁自燮全家被萧恩杀掉,可能就是其中一例。

阮小七隐姓埋名来此隐居,恐怕还与周围的地理人文环境有关。

阮小七,原籍的村庄叫“石碣村”,这里叫“石桥村”与碣石山东西相望,可慰藉“石碣”之悠思。

石桥村的对岸是宋代的“招安县”今名沾化县,据《沾化县地名考略》记载:沾化县境,唐代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置“招安镇”,其名称含义据传说是“招抚匪盗而得安”的意思。清光绪十七年版《沾化县志》上也有如下的记载,“绿林名啸聚,日昼敢横行;市井锋迷望,潢池镝乱鸣。”这几句话再现了古代的沾化民不聊生、社会动乱的历史,从而给地名来源提供了佐证。宋庆历二年(1042年),升镇为县,仍因镇名为“招安县”;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更名“沾化”,是借用汉宣帝时龚遂治渤海郡的故事,“沾化”是“复沾圣化”的意思。看来,民间传说的绿林好汉在此啸聚是又有历史依据的。萧恩来此隐居说不定会有旧交新知引线帮衬或许另有一番水浒隐情。

石桥村所在的秦口河两岸,是宋代朝廷的官办永利盐场。据《宋金元时期山东盐业的生产与开发》(作者:王赛时)说:『北宋时的无棣县境内已经开设盐场,称为永利场。今沾化县久山村出土过一方石碑,上面刻写“政和三年,永利场酒家石九思等人……凑钱修塔”等字样,可证元明时期著名的永利场开启于北宋时代。……终北宋一代,山东沿海的私盐生产及贩运现象一直存在……《宋史》卷三七二《翟汝文传》就指出:“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看来,沿海民众与官府争夺盐利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石桥村正处于宋代永利盐场北部海运交通要地。绿林好汉及各路强人在此出没,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地不但有水浒故事流传,而且还创作“水浒戏”,如,阳信康进之(1264~1294),是元代前期的著名杂剧作家,在《水浒》成书前,就写过几出“水浒”杂剧,有《李逵负荆》、《黑旋风老收心》等,现存他的《李逵负荆》剧本是元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滨州市还流传着不少与水浒英雄有关的地名传说,据《山东惠民地区标准地名手册》P452:高青县“黑里镇:据传宋末梁山起义军首领李逵曾带兵经此安营扎寨,故名”;P455:“急公(村),北宋立村,相传李逵曾住经此村”;P556:“留信南,传说李逵曾路经此地留信一封。”

石桥南边的秦口河畔是沾化县的大下洼镇(原属无棣县),有个村庄叫“哈喇庄”,据传说就是与萧恩“杀家”有关,“哈喇”是蒙古语“杀”的音译。元杂剧中常用这个词,例如元杂剧《汉宫秋》番王云:“似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说鱄诸伍员吹箫》费无忌云:“将伍员赚将来,拿住哈喇了。”《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王枢密云:“但那杨景(按,即杨六郎)是一个郡马,怎好就是这等自做主张,将他只一刀哈喇了。”《随何赚风魔蒯通》(樊哙云);“依着我的愚见,只消差人赚将韩信到来,哈喇了就是。”《南柯移家记》:“拖上来哈喇了!”等等,后人避讳“杀”这个不吉利的字,所以借用了“哈喇”这个蒙元词汇;这里还有一个“阎家庙”,传说原有一座庙叫“阎罗庙”,是纪念“活阎罗阮小七”的;石桥河对岸有一个村叫“三官庙”,据传说庙原名“三阮庙”,是后人纪念“阮氏三兄弟”修建的,因为这三兄弟都是渔民出身又是“天罡星”下凡,人们视为“神”祈求他们保佑人口平安、渔业丰收。

明代画家陈洪绶(1598—1652)创作的“水浒叶子(牌)”中,对阮小七的题赞是:“还告身,渔于津,养老亲。” ;陈洪绶的挚友张岱(1597—1689)作《水浒四十八人赞》其中【阮小七】赞曰:“寥儿洼,碣石岸,惟鱼鳖是见” 。这“碣石岸”、“渔于津”(不是“渔于湖”)与无棣石桥的地望比较贴近。

当地乡间老年人,尤其是老太太们在春节期间,仍有人会玩一种窄条形的“水浒纸牌”也叫“和(hú胡)牌”的游戏。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梅村《绥寇纪略》云:“万历末年,民间好叶子戏,图赵宋时山东群盗姓名于牌而斗之,至崇祯时大盛。” “和牌” 大概是麻将的前身,本地流行的纸牌,每副120张,长三寸、宽一寸多,背面黑色或黄色,正面各画《水浒》中人物,分为“万、筒(饼)、条(索)”三门,还有“红花、白花、千子、月亮”等花色 。 例如“万”字牌,刻画着九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一万燕青”、“二万花荣”、“三万大刀(关胜)”、“四万柴进”、“五万李逵”、“六万李俊”、“七万秦明”、“八万朱仝”、“九万宋江” ;“条牌”: “一条张顺”、“七条阮小七”、“九条史进” ;“红花扈三娘”,“白花是王英”,“千子晁盖”等等 。明代的“水浒叶子牌”是:“万万贯呼保义宋江” 、“千万贯行者武松” 、“百万贯阮小五” 、“九十万贯活阎罗阮小七”、……三十万贯青面兽杨志……五万贯黑旋风李逵,四万贯小旋风柴进,三万贯大刀关胜,二万贯小李广花荣,一万贯浪子燕青。”与此不尽相同,阮小七被排到了“十字门” 的第四位,说明他是重要的水浒人物 。

本地有喜欢“斗”水浒纸牌的风气,从另一侧面也说明《水浒》英雄们在此地的深远影响,或许与“萧恩打鱼”有关。也有的说纸牌中的“索(条)、筒(饼)、万” 是“与渔事相关的名字:索为帆绳,筒乃鱼筒,万即卖鱼所得钱贯”( http://www.fhnews.com.cn ])。如此,则更与萧恩打鱼有了某种关联。

无棣石桥一带还有不少的民间历史传说,有待收集整理。无棣石桥村与《打鱼杀家》的传说就说到这儿,时间仓促,资料有限,诚望知情者提供更多的线索。(刘玉文)

热门分类资讯推荐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 天天要闻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

曾小贤的上司Lisa榕,现实中不仅才貌双全,还嫁给了CEO虽然说《爱情公寓》这部剧在剧情上充满了争议,但是一定程度上,这部剧也是很多人的回忆,是伴随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且剧中的很多角色都成为了经典,他们的口头禅也一直被拿来玩儿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 天天要闻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没红,被陈赫拉进爱情公寓爆红,如今怎样了

谈到《爱情公寓》这部火爆一时的欢乐喜剧,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爱情公寓》中那个把曾小贤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现实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剧中的形象也判若两人。198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榕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成为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