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玛咪
前不久,潮新闻报道了杭州两个小区由于外墙皮多处脱落,外立面像狗皮膏药。4月12日,杭州狂风大作,又发生了小区外墙脱落伤人事故。
爆料人供图
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从深圳到上海,多地频发外墙脱落伤人事件,涉事小区既有房龄20年以上的老楼,也有交付仅数年的新盘。无论房龄长短,外墙脱落伤人事件均暴露行业通病:材料老化、施工缺陷与维护缺位。
在“好房子”政策倡导下,建筑安全的长效保障究竟该如何实现?
2023年,住建部提出要建设“好房子”,强调从设计到施工,全流程都要把控好质量。可仍有不少新建小区为了控制成本,在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上,没有严控质量关,导致房子交付后,物业和开发商互相扯皮,谁都不想担维护的责任。
涂料外立面因耐候性差,需定期检修维护,但基层处理不达标或施工工艺简化会加剧脱落风险。铝板一体板虽耐久性更优,若安装工艺不规范,同样存在安全隐患。然而,我国尚未建立强制性外墙年检制度,物业日常维护多依赖肉眼观察,缺乏专业检测手段。
此前有建筑专家在接受潮新闻采访时指出:“无论是涂料、面砖还是铝板一体板,所有外墙材料都存在老化脱落风险,本质是时间问题。”
更棘手的是维修基金的使用困境。申请维修基金需业主大会通过,但部分业主对隐患重视不足,或质疑资金使用透明度,导致决策拖延,物业方则面临垫资风险与审批流程繁琐的双重压力。
外墙脱落是突发风险,可现行法规要求业主共同决策,这就很容易错过最佳维修时机。如何解决其中的矛盾,正是行业亟需思考和解决的。
“合同里写的质保期是两年,两年一过,出了事就跟我们没关系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开发商项目经理直言不讳,为了压缩成本,一些开发商选低价涂料,简化施工工艺,这就导致外立面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而物业与业主间的权责模糊,进一步放大了后期维护的难度。
房子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交付以后,谁来保证其长效的安全?唯有制度约束、技术赋能与多方协作并行,才能让建筑安全从纸面承诺落地为可感可触的民生保障。
建筑安全的长效保障,是重新平衡利益和责任。建筑安全应建立贯穿设计、施工、维护全周期的责任链条;政策层面则需加快完善强制性检测标准与维修基金应急使用机制;行业层面应推动材料创新与工艺升级,从源头降低风险;社会层面需培育业主共治意识,构建“隐患即报、即查、即修”的社区治理生态。
房子“交付”,不应该是责任的终点,而应该是保障安全的新起点。只有把每一块砖、每一片涂料都纳入长效监管,“好房子”才能从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今天外墙的意外事件,应成为行业变革的契机,只有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筑才能真正经得起风雨和时间的检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