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不知道是该爱多还管多。爱孩子,怕他没规矩;管孩子,怕他缺爱。其实,教育孩子,爱和规矩都要教给孩子!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立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但是这并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只是最无奈的选择。孩子们对于惩罚的认知是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们也会效仿,“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所以惩罚并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里有六个代替惩罚的方式,我们不妨试试看,效果可能会比惩罚好很多。

对于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当孩子随便拿超市货架的上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你再乱拿看我怎么揍你”变成“宝贝,来帮妈妈一起选选这些商品吧”,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阻止孩子继续犯错。

对于后果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要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并帮助孩子及时纠正。当孩子在人多的地方跑来跑去,我们可以将“你再这样,晚上别想看电视”变成“你这样不对,会撞到别人,也容易走丢,让爸爸妈妈找不到你”,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

对于问题不大,不是孩子主观上的问题,我们要向孩子表示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只希望他以后注意。如果孩子把玩具弄丢了,我们不要去太过责备,这并不是孩子自愿的事情,我们应该说:下次要好好保管自己的玩具哦!让它和你一起回家好吗?过度责备,只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心理负担。

对于可有选择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选择正确的方式,不强迫,给予尊重。到当孩子在超市跑来跑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好好走路或者坐在购物车里面。并告诉孩子这样乱跑,很容易毁坏超市的东西。

对于孩子的粗心导致的错误,我们要告诉孩子怎么弥补和改正。当孩子喝了水后没有把杯子盖紧,而导致杯子倒了水撒了一地,我们要告诉孩子水没喝完,要把盖子盖紧。要不然水撒在地上踩了上去会容易摔跤。

对于明知故犯,并屡教不改的行为,我们要让那个孩子意识到严重性,并学会承担问题的后果。例如,当孩子在路上故意踩在泥巴坑里时,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并让他们自己把鞋子洗干净。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更好的处理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缺一不可,同时教给孩子爱与规矩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