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故事: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不是家具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
为了与睡袍配套,狄德罗将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狄德罗效应”,也叫“配套效应”,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配套效应后面潜藏的是永无止境的欲望。为什么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女人在橱窗里看见一件漂亮的裙子,心生喜欢,于是把这件漂亮的裙子买回来,回来后发现整个衣橱里没有一件衣服能和裙子搭配,于是去买了一件与裙子看上去搭配的衣服,之后又发现缺少一双鞋子搭配……
“狄德罗效应”会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这句话不只是专指一件衣服,也不是专指女人。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折射出的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就是每个人永远觉得自己缺少一样东西,永远有一个欲望在不远处招手,当一个欲望满足后,又生出另一个欲望,当这个欲望满足后又开始了对下一个欲望的追逐,永不停歇的追逐让我们精疲力尽。
狄德罗最后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成为了一件睡袍的奴隶。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和狄德罗一样,一直在被一件衣服,一件普通的家具,一辆车子,再或者一个虚无的“面子”胁迫,成为它们的奴隶而活得很累。
佛家所说的“攀缘”一词,就是指人们的心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欲望不停地奔跑,像猴子一样蹦来蹦去,永无止境。所谓心安了、心落了就是心停止了对妄念的追逐,心安定了,就不累了。
每个人都在追求多多益善,钱要多,房子要多,衣服要多,吃的要高档,穿的要华丽,住的要奢华,当欲望到不到满足时便心生痛苦,于是祈祷上帝帮帮,祈求上天的眷顾,或者去寺庙里求神拜佛,求佛祖来帮助自己。
我们不停地给自己的生命做着加法,而常常忘记了生命还需要减法。《道德经》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就是告诉人们生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减去贪念,减少欲望,减去智巧,减之又减,没有妄念,心就不乱,心安而能生定,定而能生静,静而能生慧。
“少则得,多则惑”,简单则能得到,贪多则心生迷惑。欲望越多越迷惑,精明智巧越多则越心生困顿,内心越简单越容易明理。
苏格拉底有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们需要的越少,我们就越近似上帝。”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接近上帝,成为上帝,渴望上帝来拯救自己。
我们都以为救世主很遥远,其实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