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狂飙》太火了,两周前,都已经大结局了,我在各种热搜轰炸、提前知道了所有好人坏人是谁以后,还是以“狂飙”的速度把这部剧刷完了,然后,和很多人一样——
迷上了张颂文,还有高叶。
这两个人有很多共性:都不年轻了,在这个行业多年,一直没啥名气,但又凭借着过硬的专业且直击人心的表演,终于火了,被大家看见了。

我这时才注意到,对哦,大哥就是《隐秘的角落》里那个失去女儿、食不下咽无比悲伤的爸爸,演得超好;

什么?大嫂还演过《理想之城》里那个唯唯诺诺的小职员吴红玫?我看过啊,很惊讶,没对上号,因为这完全是两个人啊——真*演什么,就成为什么;

——只要还给我机会,我就虚心、神圣对待每一个角色,无论大小、无论是谁。
你知道我还感动于什么吗?是他们俩,特别经得起“考古”:
尤其张颂文,就好像你已经提前知道了一个人辉煌的现在,再倒带回去,发现了一个个蛛丝马迹,串起了他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的秘密——
不是一天好,就理所当然被看见;是难得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好,真诚、真实地如其所是、与人为善。
好像《演员的诞生》里,当所有评审,都觉得演员李梦在剧组一场戏里提出“买同样的苹果、演戏更有感觉”是在耍大牌,是张颂文,替她说了话,“我看到你就是很想把这个角色演好。”

他不是仅仅在《狂飙》播出期间,就去回复粉丝,整出不少幽默的小金句:

而是一直如此,经常这么“接地气”:

他不是演什么了,才去琢磨跟进入这个角色;而是会把工作也当做生活、旅行的一部分,始终有一双发现、好奇跟觉察的眼睛:
他还是个长情的人,每年都会去已故的经纪人微博下面留言,就像老朋友唠叨一样——

在一个人寂寂无名、不知未来如何的时候,这无关作秀、也没法策划,就是真心流露,无他。所以当这些被挖掘出来,才显得那么可贵:
你看,他一直是这样值得被看见的人啊!
慢
当然,人无完人,我不倾向“造神”,也从不相信所谓“人设”,最安全最本分的,其实一直都是真实做自己:
你未必能全部袒露,但至少,你从不撒谎欺骗;你未必能事事周全,但至少,你不会刻意虚伪。
写这些、看完《狂飙》两周了突然想写点什么,也是被触发到了。
周二的文章(


就忽然觉得,好感动啊,好像我一直想表达的,被深深看见了;
我打开着自己的真实和脆弱、有感而发记录下的那些,也能被你们深深懂得、感动……就……特别幸福。
慢成长这个公众号,是2015年建号的,与我和花时间的孩子几乎同龄,一晃儿,也8岁了。
我那会儿刚开始写文章时,其实毫无信心,我也是个新手妈妈啊,咋能写出对别人有价值的内容?所谓的亲子讲师、心理咨询师,都是这8年,在日复一日的输出里,慢慢学习和发展出来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老黄牛,不知不觉竟然在这一块地上耕种了8年;我对自己没有尝试一些新东西,不是没有不满和愤怒,甚至对写作本身,也产生过很多次自我怀疑:
我分享的大多是亲身经历,是不是太“自嗨”了;我越来越少提具体的方法,而是去讲完整、看见、爱……这些,能帮助到大家吗?

要么是我不会、要么是我不想,我也在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人要终身成长进步,但我发现,最有能量、最能产生连接的,还是我在写的当下、真的有感而发的那些文字——我无比忠于自己、真实做自己的那些时刻。
你说阅读量有下滑,我是不是沮丧呀?非要写标题党,才有流量吗?我生不生气呢?
这些对内心的激荡,也是一场看见自己的旅程:我会努力,也得接受,有始就有终。但至少在我写公号的这些年,我是很有点“傻气”和“真实”在身上的,谢谢你们告诉我,你们愿意看见这样的我,谢谢你们,让我连接到了同类的你们。

正当最近我有些“悲壮”、感慨慢成长也会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天,我发现,同样的难题,最近大家都在遇到:微信算法,确实是变了,很容易“相忘于江湖”,连我爸,都看不到更新,还以为是我们没发文……
我想,与其在那空悲切,不如我做点什么,敞开我的脆弱,真实地向大家去求助。
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专家”,只有自己也感同身受、经历过低谷、渴望给出连接和善意的两个妈妈——
愿真诚的人们,不走散。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