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孙中山
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才。
――叶挺
今天要说的是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一、思想启蒙
卢德铭1905年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的都是当时的洋式学堂。
1921年考入成都公学,此时“五四运动”爆发,卢德铭阅读了大量的共产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共产主义ABC》以及《新青年》等报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关心时事,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军阀连年混战强烈不满,认为:“要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只有靠枪杆子的实力才行。”
二、考入黄埔
卢德铭萌生了只有通过斗争才能中国富强的念头,决意报考黄埔军校。因路途遥远错过考期,通过老同盟会员李筱亭推荐,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看到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当即出考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即席应试,文章激情飞扬,有理有据,忠胆毕露。孙中山阅后满意之极,当即推荐入学并提点他务必言行一致。最终,卢德铭如愿以偿,被分到了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插队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门门军事科目争前列。孙中山来校视察时,蒋介石特意介绍了卢德铭的出色表现。
“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孙中山满意地说,“今后,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1925年黄埔党军东征陈炯明,卢德铭任东征学生军侦探长,率学生军60人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数次化妆潜入陈炯明军侦察情报,提供了大量兵力、驻地以及火力配备的情报,极大的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作战。
同年11月,参加北伐并加入叶挺独立团,参与了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均取得极大战果,叶挺独立团犹如一把尖刀一般直插旧军阀的心脏,卢德铭因屡立战功升至叶挺独立团参谋长。后调至武昌警卫团任团长,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安排了大量的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干部,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又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这支部队的领导。
三、秋收起义
本来卢德铭想拉着队伍去找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然而,当部队抵达奉新县时,得知起义部队已南下,未赶上南昌起义,并且由于张发奎部队的堵截,也联系不上南昌起义的部队,于是改变计划,将部队带到湘鄂赣三省交界的修水休整待命。后经上级决定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卢德铭任起义总指挥并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总指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委员。起义军原定计划是攻打长沙等大城市,但由于敌众我寡,加上指挥失误,不纯分子叛变,各路起义部队相继受挫,进攻长沙的企图失败。
所以在当年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再攻长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重要的是先保存革命力量。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在这一关键决策过程中,卢德铭的意见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毛泽东独立创业之初的重要支持者。
在撤退的时候遭遇敌人的突然袭击,卢德铭挺身而出,毅然从前队折回,带领一个连实施阻击并快速收拢部队,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胸,卢德铭从马上摔下,倒在一户人家的后门口光荣牺牲,年仅22岁。
毛主席得知卢德铭牺牲后痛苦不已,高声疾呼:“还我徳铭,还我总指挥,给我三个师都不换”
卢德铭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我们将永远记住卢德铭烈士的功绩,永远怀念他。
谨以此文献给无数如卢德铭烈士一样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自由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