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大多数人都对草船借箭的故事耳熟能详,大意就是周瑜妒忌诸葛亮逼诸葛亮立军法10天赶制10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需要三天,原来他另智谋,在最后一天的时候,趁着大雾天气带领着一艘艘布满草人的船向曹营逼近,然后鼓声呐喊声齐鸣,曹军不知虚实,只能不停的射箭,结果就让诸葛亮的草船白白“借”了10万支箭,就这样,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免遭了周瑜的暗算,也为孙刘联军补充了军备。很多人读起草船借箭的故事时不免拍案叫绝,惊叹诸葛亮异于常人的智慧,但也有一些聪明的读者产生了一点疑问——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什么不放一只火箭呢?如果曹操放火箭,那诸葛亮和他的草船岂不都有来无回了?
其实,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的,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草船借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均与正史不符,比如曹操并未刺杀董卓;斩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关羽只斩杀了颜良,并未诛文丑;张飞并不是没有文化的武夫,鞭打督邮的也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刘关张三人确实结义,但并没有在桃园结义;周瑜并不是气量狭小的人,火烧赤壁是黄盖想出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情节与正史不符,而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罗贯中将孙权乘船观察曹营之事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将张巡“草人借箭”之事两者结合起来加到诸葛亮身上的,在此,也不得不赞叹罗贯中高超的改编杜撰能力,为《三国演义》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戏剧性。
三国历史中最接近草船借箭故事的乃是孙权。据《三国志》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意思是曹操与孙权对峙时,孙权乘一艘大船来视察曹操水军,由于曹操水战不如东吴,于是就下令弓弩齐射,箭矢射在了孙权的船上,由于船身一面受箭太多,导致两边受力不均衡,在大船快要倾倒时,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面也受箭,慢慢的船身平衡了,孙权便回到了自家大营。这段故事是发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五年后,通过《三国志》的记载我们也发现,“草船借箭”并不是孙权有意为之,因为他当时船上也没有绑草人,而他当时选择调转船头使船身两面受箭,也是为了避免船只倾覆不得已而为之的。
历史上真正以草借箭的事还是在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时唐将张巡在守城时,用完了箭矢,于是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们做了千余个草人,然后再给草人们裹上黑衣,在夜晚时悬放至城下面,对面敌军们看不清,只争着射杀草人,过了很久才知道原来都是草人,但为时已晚,因为张巡已“借得”10万支箭矢。这件事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
不过,虽然“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但我们上面的问题还是成立的,不管是孙权乘大船视察曹营,还是唐将张巡“草人借箭”,对方为什么不放火箭呢?这就不得不谈谈古代火箭的历史了。
中国关于火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礼》,但火箭在实战中正式大规模运用则是到宋朝时期。所以三国和唐朝中期火箭技术都还不成熟,要想让箭矢着火只有两个方法,要么在箭矢上捆绑易燃物,比如油,要么捆绑火药。而火药是到宋朝时期才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古代的油成本又太高,不管是榨油还是提取动物油,过程都极为漫长,况且那时候人们吃饭的油都不一定够,用于战争的话,成本是不敢想象了。
除了成本原因外,技术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要想让火箭有效的攻击敌人,则箭矢上捆绑的易燃物就必须刚刚好,既要保证火箭在空中飞射时火不至于让风吹灭,也要保证火箭不至于负重过大导致射出去的距离过短。而三国时期的弓弩技术还无法完美解决这些技术问题,那时候的火箭运用也有,但通常是执行特殊任务,比如要焚烧敌军的粮草辎重,这时候会运用到火箭,但也要在比较近的距离才可以。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为什么草船借箭不以火破之呢?答案:第一点,火箭成本高,不可能随时取用;第二点,当时的火箭技术不到位,而敌方距离较远,有火箭也射不过去;第三点,当时是大雾天气,曹操看不清对面;第四点,罗贯中当时在编的时候没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