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国君姜子牙做了一件事争议至今

——中华帝王史话022

在我国,提起姜子牙,可谓家喻户晓。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姜子牙应周文王邀请出山,建立周朝的故事脍炙人口,如:七十岁前,干啥啥不行,做啥啥失败;“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钓上了前来访贤的周文王;辅助文王壮大西岐,三分天下有其二;领兵挂帅,打败纣王;帮助武王建立大周王朝,分封诸侯,安邦定国;武王驾崩后,帮助周公打败三监和纣王之子武庚等反叛势力。

他的业绩远不止于此。

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商纣之所以迅速败亡,正是由于纣王把兵力用于东方,与东夷作战,被西岐掏肛。可见东夷不是好剃的头。周武王把兵圣姜尚安排在此地,正是为了防止东夷再有动作,拱卫大周安定。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用现在的话说,属于“反腐”范畴,是得民心之举。

姜子牙在齐国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但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那些不愿意为“官府”效力,不想受约束,吃王粮的人士应该如何对待?

当时,齐国有被众人称为“贤人”的狂矞(yù)、华士兄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子牙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周公问他说:“他们是齐国的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确实,站在国君的立场,姜子牙的想法似乎没什么错误,国君教你生,你可以活;国君教你死,你就得马上去死。让你来为国君效力,那是看得起你。你竟然屡屡抗拒?分明是藐视国君,这还了得!

但,姜子牙所推行的“尊贤尚功”政策,首先是对贤者要尊重,尊重什么?除了他们的能力和名望,是不是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择业的自由?

战争时期,君主集权,镇豪强,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对外作战;和平时期,君主塑造宽松环境,使民众休养生息,文人尽兴创作,才是增强国家的软硬实力的有效方法。或许作为兵祖的姜子牙指挥军队习惯了,对于不服从命令的人习惯于军法处置。华氏兄弟因此丧命。在姜子牙的眼里,平民百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彰显了他冷血的一面。此事一直被后世争议。后世的政治家多因姜子牙的赫赫功绩崇拜他,纪念他,学习他。但在斩杀华氏兄弟这类事上,向他学的人就寥寥无几了。正所谓人各有志,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不能合作,也不至于就结果了人家的性命。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