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微被塑造成一代贤后,但历史并非如此,孙太后的形象与影视剧截然相反

◆文:刚子聊历史

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

前言导语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主角孙若微是一位让人敬仰的女性。尤其是在“土木之变”后,她亲披战甲、纵马出城,一马当先为明军鼓舞士气的那一刻,她的威望也达到了人生巅峰。而后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重用于谦。一番英明神武的操作之后,终于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在影视剧中,她被塑造成气吞山河的女强人,并且夺了于谦的光彩,成了北京保卫战的第一人,挽狂澜于既倒,成了拯救大明王朝的女主。

历史上的孙太后是否真的如此英明神武呢?很遗憾,上面说的都是《大明风华》刻意塑造的形象,作为明英宗的母亲,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历来有“一代妖后”之称。

自幼入宫,从太嫔到皇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真实姓名不详,至于《大明风华》中的孙若微,只是后人的杜撰,不可当真。

她的“发迹之路”,还得感谢宣宗朱瞻基的母亲张氏,她和张氏都是山东邹平人,孙氏的父亲孙愚曾是永城县的主簿,而孙氏从小以美貌贤德著称。

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常常出入宫禁,向女儿张氏推荐了孙氏的美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氏听母亲这么一说,于是派人去核实了下,果真如母亲所说,孙氏果然生得楚楚动人。在这之后,孙氏就被宣宗的母亲接进宫中并亲自抚养,此时的她才十来岁。

从此,朱瞻基便和孙氏一起玩耍嬉戏,成了无话不谈的少年伙伴。当太孙朱瞻基大婚时,成祖朱棣亲自为圣孙选了胡善祥为太妃,孙氏只能屈居太嫔,这让朱瞻基很不高兴,但这是爷爷朱棣的安排,他也不好违背。

不过这个结果,让朱瞻基对胡氏愈加的反感,而对于孙氏却是日益恩宠。到宣宗朱瞻基登基后,胡氏被册封为皇后,孙氏被册封为贵妃,虽然孙氏暂时落败,但她还是享受了特殊的恩荣:有册有印。按皇家祖制,只有皇后有金印,但是宣宗因与孙氏特别恩爱,所以破了礼制也给孙贵妃赐了一枚金印。

而这份恩荣远远不能让孙贵妃满足,到宣德三年,孙氏经过一番运作,胡皇后无故被废,孙贵妃成功上位,成了宣宗的皇后。

为击垮对手,阴谋夺子

说孙皇后是一代妖后主要原因是她的上位不太光彩,历史上一直认为明英宗朱祁镇并非孙太后亲子的说法,《明史》记载: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三年三月,胡后废,遂册为皇后。英宗立,尊为皇太后。

这段记载说的是孙氏为了击垮她的对手胡皇后,把宫女所生的儿子据为己有,而宣宗就由母以子贵为理由,企图废立皇后,而这时候的孙氏还假惺惺的推辞。

虽然这段记载并没有可靠证据佐证,但自古无风不起浪。再说她仗着宣宗朱瞻基的宠爱,这事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不管是哪个宫女的儿子,也都是朱瞻基的儿子,这点宣宗就算知道也不打紧,宣宗本来就想找个理由废胡后,借别人的儿子来帮自己的宠妃上位也无伤大雅,

比如朱祁钰的生母吴氏原本就是个宫女,还是罪人之后。

夺门之变也有孙太后的份,于谦的死更是难逃其责

明英宗登基后,孙氏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了大明王朝高高在上的太后。

但是儿子不争气,土木一战成了也先的阶下囚。此时的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孙太后迫于无奈才同意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但是朱祁钰后来对哥哥朱祁镇很不好,将英宗朱祁镇囚禁在南宫达七年之久,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夺门之变”。

那么孙太后在这其中真是一无所知吗?当然不是,她不仅知道,而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历史上都知道夺门之变的主导人是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但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会昌侯孙继宗,他是孙太后的亲哥哥。

关于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有明确记载:

臣同总兵官忠国公石亨、太平侯张月、文安伯张尼及臣弟显宗率领子侄甥婿 、义男 、家人 、军伴四 十三人 , 各藏兵器 , 夺取东上门 , 直抵宫门 , 恭请皇上登大宝。

当奉天殿的钟鼓再次响起时,朱祁镇再次坐上了大明的皇位,而这一切,都有孙太后的“功劳”。

而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更是死得冤枉。英宗复位后,开始清算景泰帝的重臣,整个治罪抓捕的过程孙太后都“不闻不问”,等到于谦被冤杀后,她才“恍然大悟”来质问朱祁镇:“于爱卿有大功于社稷。不该杀”!

要知道,于谦的案子一时轰动京城,天下无人不知。而之前英明神武的孙太后好像一下子成了昏庸的老太太,对此事一无所知。

不得不说,她可能也有另一番考虑:于谦不死,夺门之变缺乏合法性!

结语

真实的孙太后可不像《大明风华》中那般光彩夺目,她不仅在宣宗面前“体态妖娆”,而且经常暗中作妖,做了一些见不得天日的事,也难怪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妖后”

不过自古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本身也没什么错。但是影视剧强行洗白,还把她塑造成一位“英雄式”的人物就有点过分了,虽然为了剧情需要渲染出不同的效果,但起码要尊重基本的历史吧。

参考文献:《明史》影视剧《大明风华》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诙谐的角度解读历史,关注刚子聊历史,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