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发现长平之战尸骨层,两千年前的那场战争究竟有多残酷?

近日,山西高平市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处带状尸骨层,尸骨层厚度约有0.6米、长度超过了20米,里面头盖骨、腿骨、臂骨等呈不规则散落状态。后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次尸骨层与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千百年来,古长平战场,也就是现在的高平市附近不断有尸骨出土,从而再次将那场残酷的战争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一、长平之战发生的原因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一共历时三年之久,交战双方是战国末年最为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秦国与赵国。

长平之战的爆发起因于韩国的上党郡之争。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出兵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王在惊恐之下决定割让上党郡给秦国以求停战,但此举遭到了上党郡守冯亭的反对。冯亭随后自作主张将上党郡的十七座城市献给赵国,希望借助赵国的力量击退秦军。赵国君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经赵孝成王拍板决定,接纳了韩国的上党郡,此举引起了秦国的震怒,秦国随即决定发兵攻占以夺回上党。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正式爆发。

可以说,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充满了意外性。它本来是秦国和韩国的战争,但由于“意外之财”的突然降临,赵国被拖入了战争的泥潭,战争的主角变成了秦国和赵国。对于秦国来说,争夺上党是实现秦国东出之策的重要战略,必须要打。而对于赵国来说,这是一场意外的战争,它本无意与秦国进行战略决战。双方不同的心境影响了两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最终影响了战争最后的胜负。


二、长平之战的经过与结果

秦国决定出兵夺回上党,秦军先是在次年(前261年)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和纶氏(今河南登封),以震慑韩国,做好与赵军决战的准备。随后在第二年(前260年),派遣秦将王龁攻占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随即纷纷向赵国逃亡,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接应逃难的百姓,并与随后赶来的秦军正式交战。

双方的激战持续了数月,从四月一直持续到了六月,秦军连败赵军,不但斩杀了赵军数位将领,还接连攻占了赵军的两处据点。廉颇随即修改了作战方案,退守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出,欲拖垮秦军,双方因此而对峙在长平。

赵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引起了赵王的不满,秦国也苦恼赵军不出来迎战,担心久拖生变,于是决定实行反间计,宣言秦军害怕的赵国将军是原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赵军失利,亦不满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赵国国内也出现了粮荒,军队供给出现了问题,急欲与秦军开战的呼声高涨。于是,赵王决议用赵括替换廉颇,转守为攻。

得知赵军易帅之后,秦军亦偷偷换上名将白起,并对易帅之举采取绝对保密的措施。赵括上任后立刻率军欲与秦军决战,白起便命令秦军佯败,诱惑赵军追击。赵军一直追到了秦军壁垒之前,但久攻不下,而此时白起已经命令了一直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其壁垒之间的联系,将赵军悉数围困了起来。发现被围之后的赵军立刻开始进行突围,但均被秦军击退,无奈之下赵括决定原地筑垒坚守,等待救援。

时间到了九月,赵军坚守之下却已经断粮四十六日,赵军被大量饿死或者死于内部自相残杀,赵营内上演了人吃人的惨剧。赵军主帅赵括无计可施,便绝对做最后一搏,他将赵军分为四支分别突围,结果自己最终死在了突围战上。余下的赵军无人统领,再也无法接受,于是向秦军投降。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

赵军投降之后,白起担心投降的赵国士兵会生变端,于是将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回国。据史书所说秦国前后斩杀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长平之战也就成为了战国乃至我国历史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


三、长平之战的疑点

关于长平之战的疑点,最大的恐怕当属人数问题了。古往今来,很多人对秦国斩杀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表示了怀疑。

我们都知道,古代打仗双方都喜欢虚报人数以求壮大声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项羽和刘邦了。鸿门宴之时,刘邦有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可见古代所报军队人数是很有水分的。因此,对于长平之战赵国有没有投入四十五万大军,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这个数字可能也是含有水分的。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长平之战中,白起派了两万五千名士兵去断赵国的后路,又派遣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将赵军拦腰截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赵军果真有四十多万人,白起派出的这点人真的能够成功截断赵军吗?


因此,有人认为赵军的人数绝对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多。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也是赞同的,四十多万大军的数字应当是有水分在内。但打个折扣而言,赵军应该也是派出了十数乃至二十万的大军,且基本上可以说,这就是赵国的全部主力了。


结语

白起坑杀了大量投降的赵军俘虏,这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而最近的考古发现再一次证明了,当年的长平战争是何等的残酷。长平之战的硝烟虽然已经吹散了两千多年,但它至今仍时常被人们提及,用来警示我们战争的可怕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