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命运如何?传国玉玺又是否仅此一枚?

封建王朝里常见的“传国玉玺”一开始确实是只有一枚,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玺,历代沿用,有的时候还对其进行增补。

但是这东西实在是命途多舛,丢了很多次,也出现了很多赝品,最后直到明朝,皇帝才彻底放下了对它的执念。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的传奇经历

说起“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关于这块和氏璧,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两件事情:

一件是两任楚王不识货,将好心献玉的卞和砍去了双脚,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命名为“和氏璧”;

另一件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是两者之间差了400多年,在这些年里,和氏璧失踪过一次。

楚威王在位期间,这块和氏璧也就算一块比较不错的玉石而已,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所以就将其赏赐给了相国昭阳。

但昭阳没保管好,和氏璧出现了一次失踪。

昭阳怀疑是门客张仪偷的,所以打了他一顿,赶出了家门。张仪估计也是冤枉的,最后没有找到和氏璧不说,张仪也一气之下来到了秦国,做了秦国的相国。

而和氏璧几十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赵国,于是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昭襄王虽然没能从蔺相如手中夺下和氏璧,但随着秦王扫六合之后,和氏璧还是来到了秦国。

秦始皇面对这块曾经让秦国蒙羞的和氏璧,将其雕成了一枚印章,因为是皇帝所用,所以被称作“玺”,作为皇权交替的信物。

这块玉玺上刻了八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据说,这八个字是出自书法大家秦相国李斯之手。

关于这块玉玺,现代人有人怀疑其真实尺寸并不大,只是一枚很小的印章。但这其实也是猜测,并不靠谱。和氏璧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特殊之处,所以能雕成一块大印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些都是猜测,得不到验证了,因为这块玉玺继承了和氏璧的传统,经常失踪。

这枚玉玺雕成之后,短命的秦朝没有使用太久,子婴投降,将其献给了汉朝。

汉朝一直用到西汉末年,都是这一枚玉玺,没有出现过问题。也就是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普遍接受了和氏璧雕成的这枚玉玺代表着皇权。

它成为了一个承载皇权的信物。

所以,在王莽篡权的时候,他就派人去向孝元帝王皇后索要这枚象征着皇权的信物,但王皇后对其破口大骂,并且用这一枚玉玺砸向了乱臣贼子。

据记载,这枚玉玺在这一过程中摔破了一个角,王莽得到之后用黄金将其补足,这就是所谓的“金镶玉”。

王莽政权迅速失败,群雄割据,这枚玉玺也颠沛流离,先后辗转于元宾、李松、刘玄、赤眉军等势力之间,最后又回到了光武帝刘秀的手中。这一次一直沿用到了汉末。

直到董卓进京,一把大火烧毁了首都洛阳城,这枚玉玺短暂性的失踪不见了。

最后据传是被孙坚在一个落井的宫女身上发现。

因为这枚玉玺,孙坚的势力遭到了明里暗里地狙击,最终落到了袁术的手中,并且以此称帝。

袁绍手中的那枚玉玺是个赝品,他私自篆刻的,想要另立朝廷,但没想到真正的玉玺就在自己的弟弟手中。

袁术被灭之后,这枚玉玺回到了汉献帝手里。

所以,有汉一代,自始至终用的都是这枚用和氏璧雕成的玉玺。

接下来就是曹丕通过禅让的方式,以魏国取代了汉朝,承接了这枚传国玉玺,并且在其上又增刻了八个字:

“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司马氏篡取了魏国,建立了西晋王朝,这枚玉玺自然就到了司马家族手中。

后来就发生了“永嘉南渡”事件,晋朝绝大多数世家都逃到了南方,并且最终分裂成了南朝。

这枚玉玺也就在宋齐梁陈之间承继下去了。

隋朝建立之后,也获得了这枚传国玉玺,但因为短命而亡,导致这枚玉玺再次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据传是萧后与元德太子带着这枚玉玺逃到了漠北。

所以,唐朝就成为了第一个在开国时没有玉玺在手的大一统王朝。

怎么办呢?唐太宗就刻了几枚赝品来替代,反正就是一枚印章嘛,真真假假的,或者有没有对于唐朝建立来说影响不大。而后来随着萧后等人的回归,这枚玉玺再次出现在了中原。

直到后唐,流传出来的玉玺真假就出现了问题。

因为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的时候就带着这枚玉玺,以至于其下落不明,经过五代十国的混战,谁也没精力去寻找这枚玉玺。

其重新问世是在宋朝,据说是一位农夫发现了传国玉玺,将其奉献给了朝廷。但这种故事一听起来就像假的,和朝廷自导自演的戏码很像,但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事情,只能认定这枚玉玺或许有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北宋灭亡,这枚玉玺又失踪了。有人说是被掳去了北方,也有人说宋朝根本就没拿到这枚玉玺。

到了元代,坊间传言在市集中惊现了传国玉玺,这比宋朝的说法还让人不能相信。而朱元璋灭掉元朝,深入漠北,也没带回来什么玉玺,再次失踪。

这枚和氏璧雕成的玉玺最后的消息是在明朝,民间又有出现传国玉玺的言论了。

结果孝宗皇帝吸取了前朝教训,直接认定这枚玉玺是假的,官府不再关注玉玺的下落。

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逐渐从具体事物变成了一种象征

唐朝作为第一个不用和氏璧玉玺开国的大一统王朝,产生了两重影响。

第一个,将一些固有的存在实物的象征逐渐虚化。

中华文化当中有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比如说“鼎”、“剑”、“冠”、“镜”、“玺”等等,在早期都是有实物的,一般象征着权力。

但后来都逐渐地变成了一个虚指,并不一定需要确切的实物。

比如“九鼎”在春秋战国阶段还很重要,但在后世大一统王朝来说,没见到哪个朝代还那么郑重其事地祭祀九鼎。

这一趋势从一些传入中华的文化里也能得到印证。

比如说佛家传入中原之后,为了立足就需要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禅宗”也是由此诞生,不靠修行,讲求“顿悟”就能成佛,这是中国思维影响下的产物。而很多佛教里面的一些名词,比如“菩提”、“舍利”、“浮屠”、“宝塔”等等事物,都在不断虚化。

而像日本这样接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早期的发展和中华类似,其代表着王室传承的“剑”、“印”、“镜”等等事物,在当时和“传国玉玺”差不多,后来也逐渐虚化。

第二个,就是唐代为其他王朝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没有“玉玺”怎么办?自己刻。所以后世王朝里的“玉玺”就多起来了。

清初的宫内就藏有各色“玺印”三十九方,现在故宫里面藏有清朝皇帝的玉玺一共二十五方。

所以,后来我们能见到的玉玺就各式各样了,有一个朝代历代帝王传承的“印绶”,也有帝王自己篆刻的代表其身份的“玉玺”。

现在北京“恭王府”万福园中,藏有康熙帝亲笔所写“福”的那座假山内部,其拓印的石碑上所刻玺印就是当时康熙帝的玉玺。

而真正的和氏璧玉玺早已经无人知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了,是大是小,印文是什么样子,这些因为都属于十分机密的事情,自然不会有太详细的记载。

所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玺真正意义上失传了,即使是现在拿到了一个符合描述的印玺,也无从分辨其真伪。

在玉玺没有失传之前,人们尚且能知道真假,但从唐代以后,各朝和现在其实差不多,都不认识真正的玉玺是什么样子。

所以,即使是号称拥有这枚玉玺的朝代,真正使用甚至传承的“玉玺”也不止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