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以其为人,真的甘愿一字不题,任人评说?

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爱树碑立传,功勋卓著的英君、明主尤甚,但开创大周、在古代男权社会将所有男人踩在脚下的武则天,却是一个例外。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死后在自己墓前留下了一座无字碑,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道千古谜题。

乾陵位于西安市乾县的梁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两块高大的石碑,静静地伫立在墓前。西面这块是“述圣碑”,由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所书,再由能工巧匠镌刻于上,碑文的内容主要是对高宗在位期间功绩的歌颂。东面这块石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打磨而成,碑首雕刻着八条互相缠绕的螭头并以云龙纹修饰,碑座则有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饰样。可启人疑窦的是,如此精致的墓碑,上面却没有一个字的碑文。这座碑,正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必须指出的是,现在的这座“无字碑”上已有13段文字,其中就包括险险失传的古契丹文——“死文字”。不过,这些文字都是宋金以降的后人所题,而无字碑指的是在此前它的原样。

那么,武则天为何要这样做呢?关于这点,通常由四种说法。

一是“功德无量说”。支持者认为,武则天像秦始皇开创“皇帝”尊称时那样,觉得自己功高德大,已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武则天在位期间,扶植贫寒,打击豪强,发展科举,奖励农桑,边境安宁,国泰民安,所以她觉得自己的功绩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尽述,便留下一座空碑。

二是“左右为难说”,指武则天想到自己与高宗合葬,无论称呼自己是皇帝还是皇后,都很难落笔。若称皇帝,叫身旁的高宗情何以堪,李唐子孙也无法接受;若称皇后,又是对自己的贬低,一字之差代表的却是权力的巅峰和权力巅峰的附属品。她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什么都不写。

三是“愧疚还唐说”,指武则天晚年为篡唐改周感到良心不安,在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后,决定在死后把江山还给李唐。另外,她在一个男权社会悍然称帝,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害怕后世史官群起批判,便借无字碑以求自赎,希望后人给她一个公正的历史定位。

四是“自知之明说”。这种说法与第一种正好相反,武则天晚年,认为自己没当好这个皇帝,没有为百姓顾好这个家,导致政治腐败,局势不稳。另外,她的私生活也不太检点,面首、男宠不计其数,没面目九泉之下去见高宗。无字碑,实为“没脸面见旧唐故主”之意。

这四种说法似乎都有一些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才是武则天的本意,现在已无从考证。基于武则天为人品性,及史料记载的她晚年与大臣交谈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焦虑,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这样一个男权社会,一名女性取得了凌驾于所有男人之上的政治成就,可以说是旷古绝今的,但在她身后,这个男权世界会对她展开什么样的反扑,聪颖如她,自然未雨绸缪。所幸,她担心的事终究没有发生,后人还是给了她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