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张宗昌:娶白俄五姐妹陪侍!诗词堪称空前绝后!

张宗昌是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山东,号称三不知将军, 即不知道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条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当然,在今人的认知中,张宗昌就两个标签:姨太太、诗作。

张宗昌幼时曾接受短暂的私塾教育,这就为后来张宗昌能作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塾师祝修德为其起名张宗昌,乃昌盛张氏家族之意,少年时代的张宗昌家境贫寒,经常衣食无着,饱尝了挨饿受冻之苦。

张宗昌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拥有众多的美名,他除了有个“狗肉将军”的“美名”,还有一个外号叫“三不知将军”。据鲁迅所说,这三不知是指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这也就是说他兵多、钱多、女人多,多得他自己也数不清。那张宗昌究竟有多少姨太太?据不完全统计,有名有分的为二十三位,没名没分的则不可胜数。

在张宗昌众多的姨太太之中,年纪最小的为评剧演员朱凤霞,她被张宗昌纳为二十一姨太时年仅14岁。同房夜,朱凤霞面对一米八五的张宗昌,吓得钻进了床底下,但怎能逃脱张宗昌的魔爪。而第二十二位姨太太则是位小巧玲珑的日本女人。在所有的姨太太中,张宗昌最宠爱的就是处女,朱凤霞就是一例。

张宗昌昵称朱凤霞为“小东西”,当张宗昌被封为“义威大将军”后,他马上封朱凤霞为“镇威上将军”,铸金牌“镇威上将军”一枚送给她,并眉开眼笑的对她说:“我比你小,小的要听大的”。

张宗昌不仅地对白俄士兵感兴趣,对白俄妇女也情有独钟,当时从沙俄逃亡过来的也有很多俄国女子,他从中挑选了五个白俄女子带回山东。他也把他们当姨太太看,地位和家里的姨太太一样,有时出门带着五位外国女人招摇过市,她感到脸上很荣光,到处显摆,还对人吹嘘,说俺这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面呢!

张宗昌在女人问题上的无耻程度还远不止于此,张宗昌虽然喜欢女人但并不爱惜女人,而且女人太多也做不到雨露均沾,所以很多姨太太进门没几天就跟着厨子、侍卫跑了。另外,张宗昌特别喜欢把姨太太当成礼物拿来送人。

张宗昌虽然奇葩,但是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擅长打游击。一次,张宗昌手下的一个部将率军打了一场大胜仗,按照常规打了胜仗肯定是要封赏的,但军中当时刚好财政吃紧,于是张宗昌叫来了自己的20几个姨太太,让她们穿上旗袍和高跟鞋站成一排,煞有介事地列队欢迎“大将还朝”。

当然了,除了姨太太,张宗昌在诗词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

一天张宗昌走出办公室,看到天正下雪,白白的落雪一堆又一堆,心想大概是玉皇大帝在盖金銮殿吧,工人们正忙着筛石灰 ?于是诗兴大作,喊出了他的大作《下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东一堆来西一堆,筛石灰呀筛石灰。

有一年济南一带大旱,张宗昌在济南求雨不得,一怒之下把大炮拉到千佛山上,扬言要再不下雨就拿大炮轰天,不知是巧合还是玉皇大帝怕他,听说还真地下了一场大雨。下面是他的诗作《求雨》:

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张宗昌?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再用大炮轰你娘。

一次他带着崔瞎子、潘复、张金花李红艳等人登临泰山。远远望去、泰山巍峨壮丽、气势磅礴便诗兴大发,向人要来笔墨,展纸挥毫,吟得一首七言律诗。标题为《咏泰山》,诗曰: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若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张宗昌写罢,神采飞扬,问左右:“这诗怎样?”随从大多不懂诗文,摇头晃脑反复吟诵,连声叫好。即使略懂诗文的,也无人挺而走险,扫督办的兴,随声附和,拍手赞之。张宗昌见众人齐声赞好,遂问潘复:“潘复,你识文断字饱读诗书,说实话,这诗咋样?”

潘复始料不及,见张宗昌发问,略作思忖,说:“大帅虽军旅出身,但延师就读,日见长进,不仅武有百步穿杨之技,枪法了得,文也能挥毫舞墨,押韵合辙,工整对仗,不乏好诗。”“果真如此?”张宗昌又追问一句。“对。”潘复点点头称是崔瞎子捉颔而笑。

张宗昌听了潘复一番评语,信以为真,乐不可支,遂找工匠做一特大横匾,将此诗置于泰山顶碧霞宫。

当然了,张宗昌的诗作也有一些批判当时社会的,比如《混蛋诗》:

你叫我去这样干,他叫我去那样干。真是一群大混蛋,全都混你妈的蛋。

具体到评价张宗昌,除了传说中的那些荒唐不堪的草莽之举外,如能仔细看些史料,也能发现张的所为亦非全无可圈点之处。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即便是写些谈不上高雅的歪诗,也算是表现出了对文化的亲近感吧。何况还不仅于此,1926年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很重视发展教育,高薪聘请出清末状元王寿彭出任山东教育厅长,对人才也是很尊重的。

在当年财政困难、军费都吃紧的情况下,张宗昌仍热衷于兴办高等教育,在给教育部写的申办报告中说:“教育为国家根本事业,齐鲁为圣贤桑梓之都,乃自停办科举,兴办学校,将及三十年,而最高学府,尚敷缺口,不得谓非憾事。”能意识到在孔孟圣贤之地没有最高学府是件很遗憾的事,作为一个戎马倥偬、从炮火中打出来的军阀,也算是很有些眼光了。在将军的命令下,合并了6个公立专科学校,在济南建立了山东大学,历史上“山东大学”的正式名号应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么,对于张宗昌,你又是如何评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