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贵族是怎么消失的?

中国的贵族实际上早已有之。

周朝的封建统治基于宗法和家族,其“金字塔”分为三个层级:最高一级是周天子,称王室;次一级为各国诸侯,称公室;第三级是从诸侯分出去而自立门户、享有采邑封地的世卿大夫,称氏族或氏室,如鲁国的“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晋国的六卿(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家)。他们的权利地位多是可以世袭的,这就是贵族最早的雏形。

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六卿赵氏、中行氏等诸侯世卿家族,到东汉袁绍先祖的“四世五公”,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世族,例如著名的四大士族崔卢王谢:即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贵族和世族大家。

贵族到了唐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分为山东、江左、关中、代北四个地域集团。江左即南朝的侨姓、吴姓大族;代北指北魏鲜卑的虏姓贵族;山东指崤山以东广大范围内的贵族大家,主要有李、崔、卢、郑、王五姓,它是北方士族的正宗嫡系,根深叶茂,到了唐时仍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关中也包括陇右士族,唐皇室就自称是陇西李氏,确切的说应该是关陇士族。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本人,便是大贵族出身。

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的显赫家世。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这也是唐朝国号的由来。李世民祖父李昺:隋朝柱国大将军、安州总管。李昺的老婆,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超级岳父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又嫁给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他们的连襟。李世民的老爸、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哥。7岁就袭爵封唐国公,曾在隋朝任卫尉少卿,也是隋代军事重镇太原的最高长官、太原留守。而李世民本人,则是隋炀帝杨广的表侄子。可以说,唐朝是一个由贵族出身的皇帝和贵族臣子为主体的朝代。

但世间万物所谓“盛极必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贵族就已经有开始衰落的迹象。由于很多贵族子弟世袭祖上富贵,不用经过努力便可得到高官厚禄,所以他们没有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进取者很少,大多奉行享乐主义。南方的宋、齐、梁、陈等四个朝代的很多实权,开始慢慢落入到了寒门平民手中,很多贵族子弟出门穿着高高的木屐,头戴高高的帽子,衣服专门用熏香熏过,把脸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还涂上脂粉和朱砂,自诩是貌若“神仙”。有的贵族子弟甚至连马都不敢骑,看到马高声大叫吓得缩成一团,大惊失色说,“这分明是老虎啊,怎么说是马呢!”

从隋代开始的科举制,更是真正从制度上废除贵族子弟做官的优先特权,向广大庶族寒门子弟开放做官出仕的政治出路。由此,许多普通家族的寒门子弟得以慢慢进入到权力中枢。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既是李唐皇朝由盛而衰的转折,同时也是传统贵族势力走向衰亡的开始,藩镇势力所控制的河朔及山东一带乱象最重,而这一带正是山东士族的发祥地;其次是权贵集中的两京地区,也即士族活动的主要舞台。这两个地方恰恰是受安史叛军蹂躏最厉害的地方!

僖宗时代,一位落第举子黄巢的暴起,“我花开后百花杀”,他杀的“百花”,正是唐朝的王室和贵族。

公元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破长安城,在长安开始了大规模的烧杀掳掠,大量的贵族和平民遭到疯狂屠杀。史载黄巢“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将李唐王室贵族在长安的,几乎杀得一个不留。

公元881年,由于唐朝各路勤王军队的反击,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对唐朝官军的到来,老百姓无不欢呼鼓舞。熟料黄巢很快又杀回长安城,由于恼怒长安城的老百姓竟然欢迎官军,黄巢再次对长安进行屠城:“巢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当时被困长安的诗人韦庄目睹了此番惨状,作《秦妇吟》长诗以记录,“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便是士族高门遭遇灭顶之灾的真实写照。大量贵族阶层的豪宅被烧成灰,长安城内到处是王公贵族们的累累白骨。

黄巢兵败后,王公贵族的噩梦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变得更加凄惨,这就是“白马之祸”。

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收拾残唐的朱温,发动白马驿之变,将唐朝王室三十多人、及清河崔远、河东裴枢、陇右独孤损等朝廷上的世家贵族大臣一夕杀于白马驿,随后投入滚滚黄河。伴随着李唐皇朝的覆灭,像这样悲惨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当时的长安和洛阳,几乎变成了豪门望族的屠宰场。

中国的贵族们,由此已经穷途末路,走到了集体灭亡的边缘。

进入五代十国后,“强人政治”横行,豪门贵族们唯恐避之不及,在时代的战乱中不要说出人头地,后代子孙连性命都堪忧。从此以后,中国的这些贵族阶层,开始脱离了中国政治的核心,许多贵族子弟要么在战争之中遇害,要么迁徙到了南方,家世最终逐渐沦落,变得跟平民的家族一样,不复当年的辉煌。

宋朝是平民社会的开端,也是平民社会的极致样板。面向全社会——注意:这是平民社会与贵族社会的最根本区别,宋朝确立了大致四种入仕的途径:科举、国子监、举荐和荫袭。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升级。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人,皆可应试,甚至市井上杀猪宰牛的屠夫也能赴试。对于出不起路费盘缠的穷人家子弟,政府还给他们应试补贴,“自初起程以至还乡费皆公家”。另外,宋代科举的录取人数也大大增加,唐代进士每科一般录取不过二三十人,宋代翻了十倍,平均每科二百多人。因为世间已无贵族,皇权必须更多地依靠寒门士子们来辅佐。

据统计,以《宋史》中列传的北宋人物共1533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其中共有845人,也就是占比高达55.12%的人物,完全是平民出身,祖上没有任何人做过官。这也透露出,中国古代的贵族,在唐朝及以前的权力中心占据绝对多数,但到了宋代,朝堂上已经是平民出身的人占绝对多数了。

贵族,从此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不知不觉间逐渐消失了。

一个新的平民时代,开始了。

【本文由公众号“牛高参”版权所有,关注评论点赞好运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