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赋》中曾说“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无遇”。他们二人一生怀才不遇,除了时机的原因外还在于太过心急。就像司马懿,一直熬到曹家父子中的能人全都去世,才开始筹备独立。
而日本也有个这样的人物,他是忍者精神的代表。德川家康是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也是江户时代的开启者同时还是第一位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结束了战国时代,日本人将他奉若神明。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德川家康的一生惊心动魄,但其本人非常低调,谦逊。也正是这种品德,才能够使他创造了辉煌的时代。德川家族乃为三河富豪松平氏,但大名时代战乱流离。固然是豪门望族,但势力非常弱小。况且他们正处于织田家族与今川家的战略缓冲带。
1.成年之路多坎坷
德川家康的父亲平日里与织田家交好,但为了能够保持稳定则不得已投奔今川。为此,他断绝了与尾张的往来,并且还将年仅六岁的德川家康送到今川义元那里做人质。在路上,他被织田家族截获。并且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织田信长。
今川家族,迫切的需要德川家族领导的三河武士效力,并且也需要他们稳住前沿阵地。所以,开始与织田进行交换而筹码就是德川家康。因此,三河武士每每充当马前卒。而今川义元对待家康,也不同于其他质子。
今川义元指派了大德雪斋为家康的老师,并且还将权臣关口亲永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同时还收其为义子。在这方面,今川的做法并不是出于对德川家康的赏识,而是必须要拉拢他和他所代表的的三河势力。
2.少年老成,成熟稳重
寄人篱下的滋味,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好受。更何况,是年幼的德川家康。父亲德川广忠,被家臣暗杀。而德川家康,则已经悄然成为家族中的领袖。他们的三河武士,也理应全部听命于他。但是正因这点,他屡屡遭人忌惮。
骏河人始终不愿接受家康,认为他只是一个来自三河的乡巴佬。而他的妻子,也倚仗的父亲的势力,常常看不起他。对于种种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德川家康都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隐忍。殊不知,他就是“扮猪吃老虎”。
他所要构建的正是个人畜无害的角色,谁都可以轻视自己。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虽然德川家康幼年时,有些凄惨,但他从未自暴自弃。他心底里明白,只有隐忍才能够取得成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一个人不经历风雨挫折,是很难真正成长起来的。年少的经历,对家康的人生有着启迪作用。他历经了人生百态,才能在日后的种种考验里波澜不惊。而家康,也掌握了自己独到的生存原则。
(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
“忍字头上,一把刀”。对于许多人而言,忍耐是极其困难的。每个人的耐心,也有一定的界限。但是成大事者,必须学会隐忍。今川氏真继位以后,不思进取,昏聩无能。德川家康决议与织田信长联手,共图天下大计。
家康不仅能忍耐,也非常讲信用。他与织田家族形成了兼顾的同盟,两大家族联手无往而不利。
1. 服从与隐忍
比起野心勃勃,欲图天下的织田信长而言,德川家康一直未露锋芒。虽然二人是联盟的关系,但是织田家族的势力还是要略高一筹。况且,信长也断定家康不会也不敢与自己撕破脸皮,于是他开始肆无忌惮起来。
《甲阳军鉴》“没有家康则没有信长的东山再起,姊川一战本该信长败北”。在姊川之战中,德川家康拿出了自己全部身家与织田信长一起对战仓浅井联军。如若没有家康的支持,仅凭借信长的一万余人则大败无疑。
而信长继续招惹是非,他烧毁了佛教圣地比叡山。作为信徒的名将武田信玄勃然大怒,下定决心要制裁织田信长。这次家康还是充当了马前卒,并且还被信长颐指气使当作自己的属下使唤。并且,只派出了三千援兵。
“我在三方原一败涂地,那次失败对于后来的人生,却是何等有益的教训”。此后,他的妻子因为要与武田家族结盟,被信长知晓以后要求处决他的妻儿。
2. 一忍再忍,终须得忍
此役之后,德川家康的老底将要耗尽。此时,他面临着卓绝的选择。如若继续隐忍,那么自己被冤枉的儿子还有相识多年的妻子都要亡于刀下。如若奋起反击,那么织田大军压境,到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忍耐。结果就是,亲手将妻儿斩首。此时的德川家康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忍耐能力,他没有选择去追求同盟的平等性也没有对织田信长产生过多的怨言。信长在邀请他游览富士山时,一路上家康对其照顾的无微不至。
信长似乎也被他所感动,还要许给家康封地。但就在此时,织田信长的心腹明智光秀发动了本能寺政变,织田信长眼见大势已去,自焚而亡。因为家康一直以弱示人,所以大家都认为他软弱可欺。
于是北条眼见信长死去,想要分割家康的土地。而德川家康撕毁条约,并且陈兵数万,严阵以待。众人皆见识到了他的厉害,北条家族便与其修好。德川家康并不是软弱,而是懂得忍耐。在大是大非面前,该如何取舍他自有分寸。
而忍耐,只不过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为了减少矛盾冲突,他与织田信长不同。信长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因此只有打仗这一个办法。并且他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而德川家康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够因时而异的变换策略。
(三)、以退为进,笑到最后
德川家康绝对是司马懿式的人物,他的耐心以及毅力足可以同仲达相提并论。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继位。家康与织田信雄维持同盟关系,帮助他对抗权臣丰臣秀吉。织田信雄向秀吉投降,因而家康失去了与丰臣秀吉决战的意义也失去了战争的正义性。
1. 向继任者低头
此后,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开始合议。而条件就是,德川家康必须派出自己的儿子德川秀康送到大阪城做质子。家康的两个儿子,一个被织田信长要求所杀,另一个则送往了他的继任者之处。对于常人而言,这种痛苦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但德川家康,不是常人。丰臣秀吉政权内部,并不统一,各个团体自成派系。好在他统治不到十年,便仓促离世。属于德川家康的时代,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上衫家族又开始蠢蠢欲动,而德川家康为了保持争议要求他们上京述职。
而上衫家族言辞激烈的回信,正好给了他攻打的借口。家康在出征之前,还给了丰臣秀赖两万两黄金以及米面等。可见,家康的心胸是十分广阔的。江户八年,德川在江户开幕,由此揭开了日本的江户幕府时代,统治日本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之久。
2.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常与智者争高下,不同愚人辩是非”。德川家康是一个极富厚黑学之人,凭借他的性格博得天下完全是众望所归。他有图天下之心,但却从来都是掩饰自己。幼年时,对今川家族卑躬屈膝,毫无怨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年时,他以天下为己任。为了保住治下百姓的生存权利,毅然处决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年过半百之时,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荣光时刻。
正是因为忍耐,才有了他日后的辉煌。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小大名而言,出路无非两条。一是依附强者,二是一成不变。显然,家康选择了前者。他对于织田信长,从来都是以德报怨,只为了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如果一个人常常将自己聪明挂在嘴边,那么无须害怕。但如果他常常说自己愚笨,那么这种人是非常可怕的。德川家康就是后者,他准确的找到了自己在战国时期的定位。
并且,能够迅速的找准时机以求在后战国时代也就是丰臣秀吉的政权下能够有一席之地。俗话说大智若愚,德川家康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将自己的锋芒全部隐藏起来,使得众人都以为他没有能力且软弱。
但在是非曲直面前,家康是能够迅速反应的。在丰臣秀吉一死,他摇身一变成为了运筹帷幄的将军。再也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肥羊,他也从来都不是如此昏聩无能,碌碌无为之辈。
结语:
“杜鹃不鸣,当何处之?信长:杀之不足惜。秀吉:诱之使其鸣。家康:莫急待其鸣”。织田信长是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之人,而丰臣秀吉则是习惯运用权谋,德川家康最为明智,他喜欢等待。就像猎人一样,在冰天雪地中等待猎物。
参考文献:
《甲阳军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