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通宝)
首先要强调,
雍正通宝并不少。
不仅仅是明确记载的85亿6千万文铸量,多于历史上的大多数铜钱品种。(前面提到的宣德通宝也才1亿文),
现存世的数量,也同样算作常见的古钱。
而作为过来人,可以确定“自然传世,一笔一划”的美品雍正通宝也不算少,
曾见识过本地一普通藏家,手里就有数百枚;而我们这代玩了十年以上的,人均也有个十枚八枚(自藏美品)。
但今天翻遍全网,你会发现,已找不到几个像样的雍正通宝...
01
雍正通宝的特别之处。
如果不是“话当年”或者“过来人”,
从当下的情况,
怕是很难再说雍正通宝多了。
尤其是鳝鱼黄级别的美品,别说什么少见局,就是五笔乡,含珠通,哪怕直径26左右的罗汉式,怕是比康熙罗汉,康熙福都难找了。
就拿自己为例,
以今年各大平台及一线观察,
差不多每刷一两百个才能遇到一个“非生坑洗磨,无断笔磕碰,全传世包浆”的满意品,
而最后价格不算太离谱的,包括云局在内,我今年到目前为止一共也才买到了3个。
当然要说难找,
圈内类似于雍正黄鱼的钱币还有很多,什么坑口犀利的大观折十,罐装直边的周元大样,美锈或水坑到位的大泉五百等等,
但雍正通宝的特殊之处却在于,
它不完全只是小精品。
它不仅是火爆的清钱黄鱼中的相对少见者,更是五帝钱中的相对少见者,
在巨大的收藏需求,和社会功用需求双重作用下,雍正又是独一无二的。
(清钱)
02
从雍正通宝展开...
如果你是在意市场的玩家,
对雍正通宝还停留在,“它在古钱币里不过是海量的东西,不过是稍微少一点的炒作概念(五帝钱)而已”,那你就有点瞧不起它了。
雍正通宝的数量,放在历代里,绝对多,
反之,
放在当下收藏市场的需求里,那就是绝对少了。
据说今年,有批发五帝钱的币商晒账单,五个月卖了400多万。
社会巨大的五帝钱需求下,每年不知消耗多少的雍正通宝。
也正是因为五帝钱的需求常年不衰,好的雍正通宝越来越少,
以至有职业从事五帝钱生意的币商朋友跟我说,今年的这些清钱里,唯有雍正,涨得最狠。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们自己需要的雍正小精品,也就难怪动辄拍到了七八百,一两千,乃至更高了。
从这个品种展开,
它告诉我们一枚古钱币的价值点,在“存世量,等级,名誉度,品相”这些面前,
最能打的,还是消耗。
所谓沉淀是金,消耗为王。
(消耗雍正的五帝钱)
03
雍正通宝给我们的思考。
因为存在囤积的情况,我无法确定美品的雍正通宝以后会不会更贵,
但可以确定的是,雍正通宝这个品种整体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
因为凡是用作五帝钱的雍正钱,一旦被使用,不可能再流回市场。
在市场,无论古钱币有怎样的价值,它都是一个离不开群体,离不开基础认知的产物,
而雍正,是典型的亲民钱币。(绝对存世量大,民间多见)
它给我们的第一层思考就是:
钱币收藏中价值如何才能与价格相匹配?
曲高和寡却不远离市场,收藏历史却也能保值增值,是每一个玩家的必修课,
这是普通人所要谨记的,玩钱币,不可能完全的脱离市场。
在圈内,无论如何炒作,一个品种都很难脱离收藏属性,跨出收藏群体,
而雍正,却是典型的破圈产物。(五帝钱,《雍正王朝》)
它给我们的第二层思考就是:
古钱币如何真正的出圈?
毕竟这个圈子说破了天也不过几十几百万的群体,而一旦破圈,那就是数以亿计。
后者带来的消费力,所反馈的价值,是前者永远比不了的。
或者说真正的投资回报,
将来看中的,
是可以出圈到不玩钱币的人都认识,不玩钱币的人都需要的钱币。
(清·雍正通宝)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大家去攒雍正通宝,更不是要炒什么雍正的行情,
作为一个历代玩家,它再特殊,在我眼里也只是一个品种而已。
但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收藏参考,钱币典型,
因为它值得我们玩家、藏家、兴趣者、投资者思考的地方,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