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日本情报人员拍摄的哈尔滨,百年前的哈尔滨竟如此发达!

前言:20 世纪初,日本为实现侵华野心,以文化交流为名派遣大批学者深入中国各地,对风俗民情、历史建筑、自然风光展开系统性影像采集。

这些看似 “田野调查” 的行动,实则为侵略预做铺垫 —— 通过镜头捕捉地理细节、记录民生百态,试图唤起日本社会对中国的 “关注”,为进一步扩张制造舆论基础。

《亚东印画辑》

这批承载着殖民野心的影像,最终被汇编成《亚东印画辑》,本期特别选取其中19张哈尔滨的经典照片就出自于此。(原始黑白影像均经修复上色


▲俯瞰哈尔滨

19 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1903 年全线通车)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的渔村迅速蜕变。沙俄、日本及欧美侨民大量涌入,带来先进的建筑、商贸与市政规划。

至 1924 年,这座城市已形成以铁路为轴、欧俄风格建筑为骨的现代化格局,被誉为 “东方莫斯科”,成为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

▲哈尔滨火车站

作为中东铁路核心枢纽的哈尔滨站,1924 年刚完成第二次扩建,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站房如钢铁巨兽盘踞在城市中心。

建筑师基特维奇设计的主站房,以巨型玻璃穹顶覆盖候车大厅,内部大理石地面、铸铁廊柱与马赛克拼花相得益彰,站台可同时停靠 12 列火车。

▲哈尔滨中央大街

1924 年的中央大街,欧式建筑林立,街道上车流与人潮交织,商铺汇聚全球商品,俄侨与市民穿梭,尽显 “远东第一街” 的摩登。

从马迭尔宾馆的尖顶到秋林公司的橱窗,从爵士乐咖啡馆到俄式面包坊,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定格亚洲最早的国际化商业街区盛景。

▲两位俄罗斯妇女

两位身着巴黎最新款泡泡袖连衣裙的俄罗斯妇女,正站在 “别列亚耶夫” 洋装店门前交谈。

▲万国洋行

这座建于 1922 年的二层砖混建筑,坐落在中央大街 130 号312,以独特的凹进式院落设计形成视觉焦点。

作为远东银行的重要合作伙伴,万国洋行通过花旗银行的国际汇兑网络,将东北的大豆、木材与欧洲的机械、纺织品进行跨洋交换。

▲夏日的松花江上

湛蓝天空下,松花江水浩渺,波光粼粼,不远处就是松花江铁路大桥。该桥于1900 年动工,1901 年建成,为松花江上首座铁路桥。

它见证哈尔滨从村镇崛起为远东枢纽,是 “火车拉来的城市” 的鲜活见证。

▲晒日光浴的俄罗斯女子

这张照片定格了 20 世纪哈尔滨的沙滩时尚:四位俄罗斯女性身着复古泳装,姿态慵懒地享受日光浴。

这种源自地中海的 “日光浴文化”,通过哈尔滨的俄侨社群迅速传播,照片中的场景,甚至比同期的上海外滩更具现代生活气息。

▲松花江边的俄罗斯女子

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一位美人的瞬间,更定格了哈尔滨作为 “东方巴黎” 的自信与摩登。

▲圣·索菲亚教堂

作为哈尔滨俄侨文化的重要载体,圣索菲亚大教堂见证了 20 世纪初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20 年代,教堂周边形成俄式建筑群,面包房、咖啡馆与东正教学校构成独特的侨民社区。

如今,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俄式雕塑与鸽子群,与中央大街的欧式风情相互呼应,成为游客体验 “东方莫斯科” 魅力的核心地标。

▲圣尼古拉教堂

1898 年中东铁路动工后,大批俄罗斯移民涌入哈尔滨。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在秦家岗(现南岗区)中心广场修建教堂,教堂采用罕见的全木结构,300 余根加拿大红松原木通过榫卯咬合,未使用一颗铁钉。

六十年代,由于特殊原因,圣尼古拉教堂被拆除。由于全木结构的榫卯设计,拆除过程持续两天,动用了消防车和卷扬机。

▲傅家甸的街道

与南岗、道里的摩登景象形成对比,傅家甸(今道外区)的街道展现了哈尔滨的另一副面孔:中国传统商街与近代化的微妙融合。照片中左上角还有印着 “同义庆”的 绸缎庄。

▲来自东欧的乞讨者

镜头记录下中央大街角落的一幕:一位来伤心自乌克兰的女人坐在石阶上,面前的几个孩子则可怜地依偎在他的身旁。这些因俄国革命而流亡的侨民,成为哈尔滨多元社会的特殊群体。

▲鲜花摊

中央大街街角的一处鲜花摊,是 1920 年代哈尔滨 “生活美学” 的缩影。值得注意的是,购花的几位女士好像都是身穿和服的日本女人。

▲南岗的极乐寺

作为哈尔滨最大的佛教寺院,极乐寺在 1924 年刚建成三年,却已成为中日俄佛教徒的交流中心。

▲宽阔的硬化路面

1924 年的哈尔滨,已拥有亚洲最先进的市政道路系统。照片中的霁虹桥路段,双向六车道的柏油路面平整如镜。

每隔 100 米就有交通岗亭,配备从德国进口的红绿灯 —— 这种在欧洲刚刚普及的交通设施,此时已成为哈尔滨的日常。

▲哈尔滨郊外的波兰人家

20 世纪 20 年代,哈尔滨的波兰侨民约有 2000 余人,多数集中在道里、南岗等城区,从事铁路、商业或教育行业,像照片中这名女子定居郊区的农民属于少数。

▲兆麟小学

哈尔滨兆麟小学的历史可追溯至 1926 年,其前身为 “公园小学”,最初位于兆麟公园东侧。1924 年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这所学校,时称 “哈尔滨第一高等小学”。

▲兆麟公园

1924 年的兆麟公园(时称 “董事会公园”),是远东最早的现代城市公园之一。

公园由俄国园艺师设计,采用规则式园林布局:对称的林荫道、几何形花坛、人工湖与音乐台相得益彰。


写在最后:这些穿越时光的影像,如同双刃剑 —— 一面映照着日本殖民野心的幽影,一面留存着近代中国的斑驳肌理。当我们凝视修复后的色彩,既要警惕镜头背后的侵略逻辑,也需正视其作为「他者视角」史料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