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
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
高君颂碑 1914年
网络图 碑拓印
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华考察的谢阁兰,一位是国内鼎鼎大名的梁思成。如果拉长时间线(清末至1949年),会发现造访雅安汉阙的国内外人士还是不少的。【注:本篇只介绍外国人士,并附上相应照片【非全部】,图片收集时间截止5月,未来是否再收集到新照片再论】
1907年,沙畹首次抵达雅安,并拍摄、拓印;1914年,受沙畹影响和鼓励之下的谢阁兰在雅安拍摄相当的照片,并在雅安结束了当年中国考古考察任务。1918年沙畹去世,1919年谢阁兰去世;在同一年,与谢阁兰同行的法国军人Jean Lartigue也拍摄了几张照片。其后,约三十年代,日本人常盘大定来到此地考察。
1914年
三十年代左右 常盘大定
1932年,三张图基本一个角度,跨越了十余年
然而,本篇着重介绍一位“嘉宾”,因为其拍摄的雅安汉阙照片数量比谢阁兰还要多些,他叫艾术华(Johannes Prip-Møller),国内(引用照片)不多见。其1911年毕业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学系,1921年受丹麦教会派遣至中国,后在沈阳政府任职建筑师,建设多座代表性建筑,也深受中国建筑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1927年离开中国,1930年受邀修建香港道风山中式建筑群,1939年再次回国,在此期间在我国各地游历(主要在1929-1933年),重点考察佛教建筑,1937年因此出版《中原佛寺图考》,香港中文大学评价其是“对佛教建筑系统和全面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也无人能及”。1932年8至年底在川南川西考察,9月在雅安一带考察。
高颐阙部分—人像图 1914年
人像图 1932年
高颐阙另一面,可清晰看到结构与图样 1914年
与上图一样 1932年
作者一行近距离观察汉阙 1932年
这个还是第一次拍摄,至于什么建筑还不知道 1932年
古今中外对雅安高颐阙“描绘”最为详细,同为国宝的樊敏阙则十分“暗淡”,查阅资料才知晓其命运多舛。至少在北宋时已残损倒塌,千年来没有录入金石录中,直到1957年被老农耕作时挖出,后才得以清理恢复。
高颐阙石兽 1914年
埋在土中的石兽 1914年 Jean Lartigue
田野间的石兽 1914年 Jean Larti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