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靠两大原因善终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常常被人们提起,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朱高燧。

他可不是省油的灯,一辈子都在权力场上折腾,干过不少惊天动地的事儿。他曾策划毒杀自己的老爹朱棣,还跟二哥朱高煦联手给大哥朱高炽使绊子,硬生生在政治圈里挣扎了30年。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么一个不安分的主儿,最后居然能平安去世,没像朱高煦那样落个惨淡收场。

朱高燧,字子厚,生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朱棣和徐皇后的第三个儿子。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封燕王,驻守北平,后来靠靖难之役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成了明朝第三代皇帝。徐皇后呢,是开国功臣徐达的大闺女,贤惠大方,跟朱棣感情挺好。

朱高燧在家排行老三,上头有大哥朱高炽、二哥朱高煦,还有两个姐姐。作为小儿子,他从小就挺受宠的。

史书上说,他老跟在徐皇后身边,表现得规规矩矩,很会讨老妈欢心。

朱棣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高,既要读四书五经,又得练骑马射箭。朱高燧脑子不笨,诗词歌赋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书法,写得那叫一个漂亮,经常在徐皇后面前露一手,换来不少夸奖。

不过,他觉得自己有才华,经常跟哥哥们抬杠,有时候连朱棣都敢顶两句。朱棣一方面觉得他有本事,另一方面又看不上他那股张扬劲儿,觉得这小子得好好磨磨性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这位新皇帝一上来就搞削藩,把朱棣逼急了。

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撺掇下,决定造反,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

开打之前,朱棣派朱高燧和两个哥哥去南京参加朱元璋的周年祭。当时朝里有人,比如齐泰和徐辉祖,建议把这三兄弟扣下来,但建文帝心太软,没听,结果三人平安回了北平。

靖难之役那几年,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城,朱高煦和朱高燧跟着朱棣上战场。

朱高燧那会儿才16岁,但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好几次立了功,虽然比不上朱高煦那么显眼,但也算让将士们刮目相看。

1402年,朱棣打进南京,当了皇帝,改年号永乐,朱高燧也从藩王儿子升级成了皇子。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开始分封儿子们: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封汉王,朱高燧封赵王,封地在彰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

不过,朱棣没让他马上就去封地,而是留在北京帮着处理政务。史书里写得清楚:“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这话的意思是,北京的事儿得先跟他汇报,可见朱棣挺信任他。

在北京这段时间,朱高燧有点得意忘形了。仗着自己受宠,他开始不怎么守规矩,跟朱高煦走得很近,俩人经常一块儿对付朱高炽。

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去世,朱高燧没了老妈管着,跟朱高煦更放肆了,逮着机会就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说他身体不好、干不了大事,想让朱棣换朱高煦当太子。

朱高炽靠着解缙、杨士奇这些文官撑腰,才勉强保住位置,但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东宫的人没少被整下狱。

永乐七年(1409年),朱高燧干了些出格的事儿,被人捅了出来,朱棣气得不行,直接把他身边的长史顾晟给砍了,还剥了他的官服。

要不是朱高炽替他求情,这家伙估计得被贬成平头百姓。朱棣后来给他换了两个新长史,赵亨道和董子庄,让他改过自新。他表面上老实了点,但心里的野心可没消停。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朱棣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起不来。这消息传到赵王府,朱高燧觉得机会来了,决定赌一把大的。

他想毒死朱棣,再伪造一份传位诏书,把朱高炽废了,自己当皇帝。于是,他把几个心腹叫到赵王府偏厅商量,包括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的王射成、内侍杨庆,还有他的养子。

可这事儿还没干成,就漏了风声,孟贤手下有个谋士叫高以正,跟北平的总旗王瑜是亲家。高以正想拉王瑜入伙,许了他不少好处。

王瑜是个耿直人,当晚就跑去向朱棣告密,朱棣虽然病得不行,还是撑着见了王瑜,一听这事儿,气得差点没背过去,立马派锦衣卫去抓孟贤他们。

锦衣卫半夜砸开孟府,搜出一份伪造的诏书,上面的字清清楚楚,看得人心里发毛。

朱棣把朱高燧叫到床边,把假诏书摔他脸上,吼着问:“这是你干的?”朱高燧吓得脸都白了,跪在地上抖得说不出话。屋里死一样安静,侍卫都拔了刀,气氛紧张得要命。

关键时候,朱高炽跑来求情,说:“父皇别生气,这肯定是底下人自作主张,三弟不会干这种事。”

朱棣气消了点,看在父子情分上,饶了朱高燧一命,但把他软禁起来,派人严加看管。孟贤那帮人全被砍了,王瑜因为告密有功,升了辽海卫千户。

从那以后,朱高燧被锁在赵王府,出不去也干不了啥,朝里不少人上书要求重罚他。史书上说,他这时候“益敛戢”,意思是老实了不少,但那股想翻身的念头还没完全死。

从永乐二年(1404年)封赵王,到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朱高燧在政治圈里混了快30年。这30年,他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见证了皇位的换手和家族的起伏。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了,朱高炽当了皇帝,就是明仁宗。仁宗宽厚,没跟他算旧账,还给他加了俸禄,准他去彰德当藩王。

朱高燧为了表忠心,把常山左右二卫献了出来,仁宗收了,但留了点兵权给他。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去世,朱瞻基接班,就是明宣宗。宣德元年,朱高煦忍不住了,起兵造反,朱高燧没掺和,但也在一边看着。

宣宗亲自带兵平叛,很快就抓了朱高煦,回朝路上,户部尚书陈山建议把朱高燧一块儿收拾了,杨士奇劝宣宗,说没证据证明朱高燧造反,动他怕伤了皇室和气。

宣宗听了杨士奇的,没动朱高燧,但派驸马袁容带了弹劾的奏折和皇帝的玺书去彰德。

朱高燧拿到奏折时,吓得魂儿都没了,以为自己死定了。结果一看玺书,宣宗居然表扬他忠心,他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跪下说要永远忠于朝廷。

之后,他把常山中护卫和仪卫司献出去,宣宗收了护卫,留了仪卫司。从这以后,朱高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老老实实管自己的封地。

宣德朝后几年,他彻底不琢磨皇位的事儿了,安安心心当个藩王,在彰德过得挺平静。宣德六年,他病死了,50岁,朱瞻基还为他停朝三天,给了个“简”的谥号。

朱高燧能善终,一半靠朱瞻基的仁政,一半靠他自己想通了。在权力这趟浑水里,他最后选了退一步,才保住了自己和家人的太平。

参考资料

朱棣的儿子朱高燧,诬陷太子并图谋毒死其父,为何最终得以善终?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