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致敬老兵·永不褪色的勋章”系列。
吕成兰,1925年出生于山东栖霞,19岁投身革命。如今,已步入百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如同胸前那满满当当的军功章,因战火淬炼而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最残酷了,日本鬼子很野蛮。”回忆起战场上的种种,吕成兰眼里隐约闪烁着泪光。他先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家乡栖霞牙山地区长沙堡战斗,以及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战役等。一次次的生离死别和死里逃生,让年少的他迅速成长,从一名普通战士蜕变为解放军高炮部队的指导员。
1944年,19岁的吕成兰在一家酿酒作坊当学徒。在当时热烈的革命氛围熏陶下,他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成为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的一名警卫战士。
“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打仗时身边有很多战友牺牲,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因为幸运。”吕成兰的三儿子吕建军说,从记事时起,父亲就时常讲起战场上的往事,每次听到那些惊险的战况,他都满心敬佩;在他心里,父亲就像是一棵青松,高大坚毅。然而,每当看到父亲拿着与战友合影默默思忖的背影时,他又觉得父亲像个落寞的孩子。或许,在吕成兰看来,为保卫国家牺牲的战友才是真的正英雄,但战火洗礼过的品格,怎能算作平凡?
抗战胜利后,吕成兰随部队秘密渡海北上,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他作为高炮部队的一员,经历了六天六夜的激战。枪弹无眼,在被一颗弹片射中腿后,他轻伤不下火线,强忍伤痛与战友们一起顶住了敌人的疯狂攻势,成功守住阵地,为解放东北立下了战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年仅24岁的吕成兰作为方队成员在天安门接受检阅。当天,在漫天飘扬的红旗和群众欣喜的欢呼声中,吕成兰代牺牲的战友共同迎接着他们为之奋斗的和平盛世到来。
新中国成立后,吕成兰继续在部队服役,先后在海军高炮部队、工程部队、空军机场等多个岗位工作。无论组织安排他去哪里,他都毫无怨言,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辜负先烈们的牺牲。”如今,吕成兰虽早已告别军旅生活,却仍保持着部队里的生活习惯:吃饭是速战速决的“急行军”模式,被子永远叠成整整齐齐的“豆腐块”……这样的严格自律在吕家家风中也有体现,一直以来,吕成兰都要求后代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作风,做有原则、善学习、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众新闻记者 高广超 李钦鑫 王培珂 编辑 徐晨 设计 张海飞)
相关阅读:
开屏见“好”|只因一句承诺,她替去世儿媳照顾患病亲家十余年
开屏见“好”|男子高铁站翻越护栏欲轻生,武警战士10秒飞扑成功营救
开屏见“好”|暴雨困住祖孙俩,公交司机化身“专车司机”暖心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