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兰州,夜色深沉,寒风刺骨。
著名音乐家王洛宾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推开门,却迎来妻子罗姗(原名杜明远)冰冷的质问:“今晚,你住哪儿?”
这句简短的话语,却好像一把利刃,刺穿了这位“西部歌王”的心。
原来的金童玉女为什么会走到这样的地步,一切还要从1938年说起。
1938年,王洛宾在兰州参加抗日救亡演出时,结识了来自北平的进步女青年罗姗。
罗珊本名杜明远,因向往革命而化名“罗姗”,投身西北抗战文艺工作。
她年轻貌美,性格开朗,很快吸引了王洛宾的注意。
那个时候的王洛宾,已是小有名气的音乐家,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就前往山西参加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等抗日歌曲,对鼓舞士气起到了巨大的效果。
后来,经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介绍,王洛宾和塞克、萧军、朱星南、罗珊等5人去兰州,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前往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
那时已经参党多年的王洛宾在表演中也改编了许多经典歌曲,如:《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等。
才华横溢的王洛宾迅速吸引了罗珊的注意,两人在表演中相知、相熟迅速的坠入了爱河,并于1939年闪电结婚。
王洛宾还将自己在1933年改曲的将徐志摩的诗《云游》送给了罗珊。
这个结婚的速度就算放到今天也属于闪婚的范围了。
到这里王洛宾与罗姗的相识,也还算是一段浪漫的佳话。
可惜,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王洛宾因为创作工作的性质原因,需要常年在外采风、演出,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
王洛宾的才华和对党的忠诚都变成了他们婚姻的枷锁。
独守空闺的滋味本就痛苦,更何况罗姗生性活泼,不甘寂寞,渐渐她开始对这段婚姻产生了动摇。
这种压抑的情绪一直盘旋在罗珊的心里,直到三年后的某一天终于爆发了。
那是1941年冬,王洛宾结束了一次漫长的采风之旅,深夜回到兰州的家中。
心里充满了对新婚妻子的思念,然而当他推开门时,屋内灯光昏暗。
妻子罗姗坐在床边,神情冷淡。
“今晚,你住哪儿?”
罗姗的语气中带着疏离。
王洛宾一愣,随即意识到妻子的态度异常。
他试探性地回答:“这是我家,我当然住这里。”
罗姗冷笑一声:“你的家?你一年到头在外面跑,这里对你来说,不过是个旅馆。”
王洛宾沉默片刻,他不是没有发现这段时间妻子的变化,只是他认为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在家的原因。
但是现在妻子的态度彻底让王洛宾终于忍不住质问:“你是不是有了别人?”
罗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呢?你在外面,就没有别的女人?”
这番对话,彻底撕开了两人之间的裂痕。
王洛宾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匆匆忙忙赶回来,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对待。
虽然没有得到罗珊明确的回答,但是他已经知道了答案。
事实上,罗姗确实已与他人产生感情。
据王洛宾晚年回忆,当时罗姗与一位军官关系密切,甚至经常一起公开出入社交场合,毫不避讳。
而当时的王洛宾长期在外奔波,对妻子的变化只有一些细微的感知,直到这次深夜对质,才明确意识到婚姻已名存实亡。
可是对于妻子的不忠,王洛宾没有任何厌恨,只是很悲伤。
“我那时太专注于音乐,忽略了她的感受。”
王洛宾后来在自传中写道,“但她的背叛,仍然让我难以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洛宾对于罗珊真挚的感情。
发生了深夜对峙事件后,他们二人也非常清楚无法在生活下去。
不久后,他们两人正式离婚。
离婚后罗姗很快改嫁,而王洛宾则继续他的音乐创作,或许是这次不完美的婚姻给王洛宾带来了心理阴影。
而这场婚姻的破裂,对王洛宾影响的程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上。
他在后来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对爱情与离别的感伤。
如《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
已曲寄情或许是这个失去爱人的艺术家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而他的爱人罗姗(杜明远)的结局则鲜为人知。
可以查到的最后的记录是她后来随第二任丈夫移居台湾,晚年极少提及与王洛宾的往事。
一对佳侣最终劳燕分飞,再无交际。
1941年的那个寒夜,一句“今晚,你住哪儿?”
不仅终结了一段婚姻,也折射出战乱年代艺术家的无奈与牺牲。
王洛宾与罗姗的故事,是时代洪流下的个人悲剧,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幸而让人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段失败的婚姻后,王洛宾并没有被打倒。
他们离婚后也并不是,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在1975年,王洛宾帮新疆第一监狱排演一段豫剧,可是手上没有豫剧本子,他忽然想起第一任妻子罗珊。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按照解放前的地址,写了一封信。
除了问好,还请她帮忙找几个豫剧剧本。
让王洛宾惊喜的是,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鼓鼓囊囊的包裹里面除了剧本,还有一身绒衣绒裤。
这份温柔让王洛宾忍不住落下泪来,虽然他们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但是对彼此的挂念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结束。
或许,正如王洛宾在歌中所写:“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有些爱情,终究只能成为回忆。
不过对于《在哪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的女主角到底是谁,目前还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
有不少的人,认为这首歌是唱给卓玛的。
卓玛是1939年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拍摄《祖国万岁》的时候,邀请的当地千户的女儿。
当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
可惜只短暂的相处了三天,摄制组就拍摄结束要离开了,离开的时候王洛宾骑着骆驼
走了很远很远,卓玛仍然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一直到完全看不到身影。
在那天之后,王洛宾连续创作3天终于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的一生被三个女人影响,第一个是他的前妻罗珊,一个是美丽的格桑花卓玛、最后一个就是忧郁诗人三毛。
有很多人很奇怪,王洛宾怎么会和三毛有过交集呢。
这就要从1990年说起了,90年四月三毛参加了一个台湾的旅行团,到敦煌、吐鲁番旅游。
就在这里,三毛得到了采访王洛宾的机会,在交流中二人都被对方的学识折服,渐渐的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苗。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三毛最后选择了分手,回到台湾。
三毛的离开对王洛宾的打击很大,在三毛走后,他收藏了三毛的发夹,并写了一首歌《幸福的D弦》。
后来,三毛给王洛宾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在新疆对她的照顾。
可就在写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传来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这场突如其来的逝去让王洛宾悲痛万分,在悲伤和恍惚之中,他写出了悲伤的情歌《等待》。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再探究他们那时的情感,但是通过王洛宾的歌曲我们也可以婉转的感受到那时,那一份真挚而纯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