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CC
编辑|t
引言
1951年春,朝鲜战场形势胶着。中朝联军刚打完四场硬仗,士气正旺,新一轮大规模反击一触即发。彭德怀布下三路大军,西中东三线齐开,打得“联合国军”连连败退。
就在这时,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静静地看了一周,没打、不吭、只等一刻。等什么?等对手把布阵拉满、粮弹耗尽、攻势收手。
然后,轻轻一挥手,13个师、3天穿插80公里,把志愿军阵型撕成五瓣。一招出手,全线乱套。这一仗不是输在前线,是吃亏在节奏。
我不上你台阶,你走火入魔
1951年3月下旬,“联合国军”推进至“三八线”附近,美第8集团军集结铁原、金化一线,一副要攻平壤、元山的阵势。
毛泽东明确设想:“计划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底,在三八线南北消灭敌建制部队数万人”。
彭德怀依此制定了全线突击布势,集中志愿军三个兵团、11个军、33个师和4个炮兵师,配合人民军三个军团,总兵力约70万人,在1951年4月22日正式发动进攻。
西线是主攻方向,集结志愿军第3、第9、第19兵团和人民军第1军团,共14个军。战术构想为三路合击,中央穿插、两翼迂回。
左翼第9兵团5个军突入30公里,打断美24师与南韩6师防线;右翼第19兵团63军攻占绀岳山,歼灭英军第29旅一部;中央第3兵团虽受阻,但最终形成正面对峙。
东线由人民军第3、第5军团牵制韩军第2、第7师,防止西援。战役设计上,西线割裂、东线牵制,中线正攻,外围潜伏部队担任反登陆防御——战略目标是“削翼、断腰、压头”。
1951年4月29日,第一阶段结束,志愿军推进80公里,歼敌2.3万人,“联合国军”主力撤退至汉城及汉江南岸,美骑兵第1师被调往汉城西线布设火力区,妄图围歼中朝部队。
5月16日晚,志愿军发动第二阶段进攻,东线突破,第9兵团与人民军多个军团实施层层包围、傍晚突袭、夜间合围,在县里完成对南朝鲜4个师合围与击溃,美第2师和法国营损失严重。
此时,战线向东推进50公里,东线敌军被击溃,美军准备东移救援。中朝军队决定终止进攻,准备北撤休整。
前两阶段来看,彭德怀布势之密、攻势之猛,确实挽回了第四次战役的被动形势。可问题来了,节奏掌握权未能彻底夺回,刚准备收手,敌人突然就上手了。
范弗里特的那一招,藏在哪?
早在第二阶段进攻打响前,范弗里特就看准了中朝军队“攻五至七日即疲”的规律。他分析志愿军火力薄弱、后勤困难,且兵团刚入朝,经验不足,一旦强攻连续数日,就会暴露出后撤松动、防御空白。
他没急于反击。等中朝联军停止进攻那一刻,范弗里特一声令下,美军13个师组成“特遣队”,集中坦克群、摩托化步兵和炮兵,5月23日凌晨全线出击。
反击分三路展开:汉城至涟川一线,中路主突;春川至华川一线,东翼强插;洪川至麟蹄一线,西翼穿插。
三日内,“特遣队”纵深推进50至80公里,成功在“三八线”以南将志愿军三支主力部队——第12军军部与两个师、第27军主力、第60军180师彻底切断。
指挥部联络中断,前线混乱,整个中线防御当场崩塌。
第180师原驻春川以南驾德山地区,突围时因组织不力,突围路径被敌提前封锁,最终减员惨重。
志愿军主力尚未完成转移部署,运动防御部署也未完备,防区交替混乱,被敌穿插钻缝,无法快速堵截。
西线同样告急,临津江以北的华川、杆城地区成为敌反扑重点,志愿军各路部队被迫临时部署防御。
尤其第12军第91团,在三巨里被孤立在敌后纵深90公里,指挥员依靠地形穿山翻雪岳山,于五日后成功与主力会合,成为少数突围成功的单位之一。
范弗里特这“一招”不在火力,而在等待。他知道志愿军冲锋一周即到极限,进不动也退不快,这一刻发动攻击,打的是“敌止我进”的时间差。效果显现,志愿军几十个师被迫转防,阵地切断,后勤中断。
这不是简单的反扑,是一次步步为营的“算计”。他等的不是机会,是敌军犯疲。他打的不是力战,而是点杀布势核心。
打烂不是最难,收不回来才疼
5月27日,志愿军被迫在混乱中全面转防。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军与人民军主力部队迅速部署于临津江至杆城一线,构建防御纵深,进行滞阻作战。
最惨烈的是铁原阻击战。这一地处朝鲜肚脐部的交通枢纽,拥有三条铁路交汇。敌人志在必得。
志愿军63军临危受命,军长傅崇碧仅用两个字回应彭德怀:“扛住”。结果,扛了整整14天。
该军在铁原南方高地抵抗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重炮、400辆坦克和数十架飞机连续轰炸。美军炮火密度达到作战限额5倍,被美飞行员称为“无人可生之地”。
战至第3天,第189师打光缩编为团;第188师在3天后,从1300人锐减至266人。63军已无补兵,军长直接请人:“我要兵。”彭德怀拍桌回:“补你两万。”这是当时朝鲜战场罕见的“急拨增援”。
与此同时,第60军第180师在北汉江两岸顽强防守,却在驾德山突围中,因采用分散方式,被敌各个击破,减员严重。是役成为第五次战役中最痛的节点。
整个5月下旬,中朝军队不断收拢残部、补位封线。至6月10日,全线转入防御,成功将“联合国军”遏制在“三八线”附近,稳住战局。
志愿军此次伤亡达8.5万人,敌方伤亡8.2万人。敌我几乎相抵。可我方布势被破、节奏被乱、反应被滞,战略主动被迫让出。
彭德怀后来总结:第五次战役的败笔,不在战斗力,而在“战略节奏的失控”。这一战虽有胜果,但未达战略目标,且被敌人在节奏上占尽先机。算是彭老总的一大遗憾了!
参考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_百度百科
第五次战役.新华网.2014-03-26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华夏经纬网.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