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关键决策,让她从傀儡皇后变身欧洲最强女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书籍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美]罗伯特·k.迈锡  著
责编 | 贾宁   排版 | 鹅妹子
第 8965 篇深度好文:6957 字 | 15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在无序竞争和海量对抗的世界,个人如何成为“胜”下来的那个?

罗伯特·k·迈锡的《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目标明确:

野心为嫁,叶卡捷琳娜的权力抉择

编辑提要: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出生于普鲁士,因联姻去往俄国。虽然未婚夫相貌丑陋,但她为了权力,坚定不移地要嫁给他。

无论未婚夫的相貌如何,她从来没有生出过一丝一毫重返日耳曼的念头。

这一辈子,叶卡捷琳娜自始至终坚守着一个诺言,一个她绝不会违背的承诺——她对自己的抱负所许下的诺言。

她要嫁的不是一张脸,那张脸英俊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她要嫁的是一个帝国的继承人。

随着大婚之日的临近,我变得越来越忧郁起来,时常会莫名其妙地流出眼泪。我的心几乎感觉不到幸福,支撑我的就只有我的野心了。

在灵魂深处始终存在着某样东西,它丝毫容不得我对自己迟早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俄国女皇这个事实产生怀疑。

尽管内心充满了恐惧,但是她根本没有退路。来到俄国,学习俄语,违背父命,皈依东正教,她一直在竭尽全力地讨好伊丽莎白女皇。

尽管彼得身上有很多缺点,她还是做好了嫁给他的准备。

在做了这么多的让步与牺牲之后,她不会就轻易抛开这一切,重返故里,同自己那位在重骑兵兵团当中尉的乔治舅舅共度一生。

二、自我提升:

通过学习掌握技能,通过阅读提升认知

编辑提要:为了成为合格的“继承人夫人”,叶卡捷琳娜不仅拼命讨好老女皇,而且认真学习俄语和法语。
但是,后来的大量阅读一方面是因为其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排遣苦闷。但这些,都为她以后登上皇位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来到莫斯科尚未满一个星期的时候,索菲娅就开始学习俄语了。

女皇指派了一名教授教索菲娅学习俄语的阅读和会话,另有一位博学的牧师指导她掌握俄罗斯东正教的教义和礼拜仪式。

彼得对所有的课程都抱着抵制的态度,索菲娅则截然相反,她求知心切。

在师从西蒙·托多尔斯基的同时,索菲娅还在奋力地学习俄语。每天的规定课时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她恳求延长自己的学习时间。

索菲娅开始半夜就爬起床,举着课本和蜡烛,光着脚在冰冷的石头地板上走来走去,不停地默诵着俄语单词。在早春三月的莫斯科,索菲娅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感冒。

由于担心女儿被人诟病为弱不禁风,约翰娜还试图遮掩女儿的病情。

结果,感冒发展到了高烧,索菲娅的上牙磕着下牙,同时身上却大汗淋漓,到最后她昏厥了过去。

书籍是叶卡捷琳娜的避难所。为了掌握俄语,她把找到的俄语书统统读了一遍,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法语,对法语书她一向来者不拒,女侍臣们碰巧在读什么,她也就读什么。

她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读着书,口袋里还要多带上一本。

大公夫妇无论是品位还是兴趣都截然不同:彼得喜欢士兵、猎狗和酒精;叶卡捷琳娜倾向于阅读、交谈、舞会和骑马。

三、建立团队:

拉拢盟友,做利益绑定

编辑提要:未婚夫彼得(未来的俄国沙皇)不爱叶卡捷琳娜,即便叶卡捷琳娜生下皇子,其地位也岌岌可危。
为了自保以及更进一步的稳固地位,她有了夺权之心。为此,拉拢帕宁和奥洛夫兄
弟。

帕宁坚定地认为彼得不具备治国的能力,其继承权应该被设法废除掉,他希望还是幼童的保罗能被扶上皇位,由叶卡捷琳娜来统摄朝政。

叶卡捷琳娜假意附和帕宁,她告诉对方:“我更愿意做沙皇的母亲,而不是妻子。”实际上,她根本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儿子,她的野心在于亲自坐在皇位上。

帕宁主动与叶卡捷琳娜结盟是因为后者曾经与他的恩师关系密切,还因为她在前总理大臣蒙冤受辱时自始至终没有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同时也是因为与彼得登上皇位相比他更愿意看到叶卡捷琳娜参与朝政。

此外,他与叶卡捷琳娜持有同样的启蒙政治观念,同样渴望建立孟德斯鸠所倡导的政府,即由具有启蒙思想的君主领导的政府。

叶卡捷琳娜的第二位新盟友是在俄普战争中崭露头角的战争英雄,格里高利·奥洛夫。

1761年夏天,叶卡捷琳娜与格里高利·奥洛夫成了情侣。两个人一直保持着秘密的交往,伊丽莎白女皇、彼得以及叶卡捷琳娜的朋友们对此均一无所知。

两个人在涅瓦河上的瓦西里岛找了一座小房子,以供幽会之用。1761年8月,叶卡捷琳娜又怀孕了。

四、凡事预则立:

做好准备,果断行动

编辑提要:组建核心团队之后——朝中大臣与实权将领,果断发动政变,夺取权力。

到了傍晚的时候,叶卡捷琳娜已经掌握了对首都的控制权,她确信近卫军、议会、圣议会与大街小巷里的民众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城里的气氛非常平静,没有发生任何流血冲突,但是她很清楚彼得尚未得知她已经成了圣彼得堡的女主人,受到近卫军、政治及教会领袖们的拥戴。

为了万无一失,叶卡捷琳娜命令立即找到彼得,说服他主动退位,解除荷尔斯泰因士兵的武装,劝说舰队和首都附近的驻防官兵向她倒戈。

成功的关键在于彼得,目前他仍旧保持着自由之身,既没有主动退位,也没有被罢黜。一旦他投奔在德意志境内的俄军,并请求普鲁士国王对他施以援手,那么俄国势必要面临一场内战。

因此,叶卡捷琳娜必须找到他,将其擒获,迫使他接受既定事实。

经过一天的动荡与喧闹后,叶卡捷琳娜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出于兴奋与勃勃的野心,她决定对局势做最终的了断。誓死保卫她的近卫军必须赶去奥拉宁巴姆宫,逮捕彼得三世。

与此同时,身处冬宫的叶卡捷琳娜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己亲自率领队伍前去逮捕彼得。

她首先任命自己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团上校,按照俄国的传统这个职位始终属于君主本人,接着她又从各位年轻热情的军官那里凑够了全套的深绿色军装。

穿上军装,戴上顶部饰有橡叶的黑色三角军帽,再差一样物件就齐全了。

这时,一位二十二岁的骑兵团中尉从队伍中走了出来,将自己佩剑上的穗子递给了女皇,这正是女皇缺少的东西。

看到下属的鲁莽不少上级军官都蹙起眉头,但是这位军官的骄傲自信却令女皇感到欣喜,她微笑着接过了对方的礼物,还问对方叫什么名字。

这位军官名叫格里高利·波将金。女皇是不会忘记这张面孔、这个名字以及这番举动的。

五、笼络人心:对自己的忠心下属

以及曾经的敌人都要拉拢和安抚

编辑提要:叶卡捷琳娜上位之后,一边赏赐自己人,一边宽容对待曾经的敌人,一边在军民面前展示优秀形象。

叶卡捷琳娜在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得到了军队、教会、大部分贵族,以及圣彼得堡居民的支持。

这些人之所以帮助她是因为她的人品和性格与她丈夫跋扈无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叶卡捷琳娜知道她需要所有兼具管理才能和经验的臣子及人才来辅佐她治理国家,因此她将一大群曾经辅佐过她丈夫的人召至自己麾下。

在叛乱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彼得手下很多高级军官就已经臣服于她了。

而今总理大臣米哈伊尔·沃伦佐夫没有遭到罢免,亚历山大·戈利岑亲王也仍旧坐在副总理大臣的位置上,尼基塔·特鲁别茨科伊亲王继续担任军事学院院长一职。

在叛乱尚未形成规模的时候,八十岁高龄的大元帅慕尼赫元帅曾敦促彼得三世率领军队,直捣圣彼得堡,活捉叶卡捷琳娜,一举夺回皇位,对此女皇叶卡捷琳娜说:“您只是尽忠职守罢了。”

六、名正言顺:为自己的地位进行“官方证明”,

利用舆论赋予权威性和合法性

编辑提要:虽然彼得个人道德和个人能力都不足以担任皇帝一职,但叶卡捷琳娜毕竟得位不正,外界的质疑和谴责一直都在。
为此,她借写信对此进行了“解释”。没有举行加冕仪式,就永远名不正言不顺,为此,叶卡捷琳娜举行加冕仪式,让自己具备合法性

叶卡捷琳娜在丈夫逝世两个星期后写给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对这一系列事件做出了解释。

彼得三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智慧。他希望改变信仰,拆散近卫军,迎娶伊丽莎白·沃伦佐娃,并封住我的嘴。
在庆祝与普鲁士达成和解的那一天,他在宴席上公开羞辱了我,当晚又命人逮捕我。
虽然命令最终被撤销了,可是自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关注(由我取代彼得,继承帝位的)一些提议,其实自伊丽莎白女皇驾崩后人们就开始跟我提起这件事情了。
我们可以仰仗近卫军里的不少上尉,这个秘密一直掌握在奥洛夫兄弟的手中,他们全家人的意志都非常坚定,他们自己也深受战士们的爱戴。他们是我的恩人。
我将这位被罢黜的皇帝送到了一个遥远宜人的地方——罗普莎,由阿列克谢·奥洛夫带领其他四名军官和一支小分队负责看守,分队成员均性格淳厚,且经过精挑细选。
与此同时,我们在施吕塞尔堡为他准备了一个体面方便的住处。然而,上帝却另有安排。
恐惧致使他连续腹泻三天,第四天症状终于消失了,但是他又纵酒过度……出现了疝气,大脑也受到损伤,胡言乱语了两天后他耗尽了体力。
尽管医生竭尽所能,但他终究还是没能等到路德教牧师赶来便辞世了。
由于担心有可能是看守军官给他下了毒,于是我命人对他进行了解剖,但是医生在他的尸体上没有找到丝毫中毒的迹象。
他的胃部非常健康,但是肠末端出现重度发炎症状,最后还是一场中风要了他的性命。他的心脏非常小,而且呈现出严重衰退迹象。
最终,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整件事情与其说是预先安排好的,不如说是一场奇迹,如果上帝不曾插手这件事,那么这么多正合人意的巧合就绝不会出现。
整件事情中的首要因素还是俄国人的仇外情绪,而彼得三世又被人看作一个外国人。

登基后的第一个夏天,在叶卡捷琳娜心中挥之不去的事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加冕问题。

在短暂的执政期内彼得犯过很多错误,其中最愚蠢最缺乏远见的就是他拒绝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接受加冕,甚至从未商定举行加冕仪式的具体日期。

叶卡捷琳娜不希望重蹈覆辙,她明白在莫斯科举行的这项祝圣仪式具有宗教和政治的双重意义。

莫斯科这座城市是俄罗斯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每一位沙皇和女皇都是在这座圣城里戴上了皇冠,在绝大多数臣民心中它才是真正的一国之都,有了它的存在,彼得大帝仿照西欧风格强行建造的那座都城就毫无可取之处。

叶卡捷琳娜明白除非自己在克里姆林宫里得以加冕,女皇的身份得到莫斯科人民的承认,否则她永远无法安坐在皇位上。

而且,借加冕典礼之机她又可以大肆封赏一番,从而进一步收买人心。

七、恩威并施:

有功者赏,不服者惩

编辑提要:对于有功之臣,不吝赏赐;对于贪心不足之人以及心怀不轨人,绝不手软。

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逗留期间,一团阴霾笼罩着加冕典礼。

10月初,女皇得知在伊兹迈洛夫斯基近卫团中有一些军官信口说要让被囚禁的伊凡六世复辟,忧心忡忡的她吩咐军团上校基里洛·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对此事展开调查,她特别强调不要动用酷刑。

拉祖莫夫斯基很了解军官们在酩酊大醉时会有多么荒诞,因此他建议女皇对这几个有罪之人仅处以降级并调配至边远要塞。

然而,在成功加冕之时这样的言论令叶卡捷琳娜勃然大怒,她希望知道究竟还有多少人对奥洛夫一家说三道四,又有多少人在议论被囚禁的“法定皇帝”。

她认为拉祖莫夫斯基的提议太仁慈了,为了取悦女皇,调查人员只好将伊凡·古利耶夫和彼得·赫鲁晓夫判处死刑。

判决结果被呈交给议会进行审核,但是就在事态尚未进一步扩大之时叶卡捷琳娜又进行了干预。

这一次,她减轻了判罚,对原先被处以极刑的罪犯免除死罪,改为将其开除军籍,发配边境。

叶卡捷琳娜希望此举能够让世人看到自己不会永远那么宽容,但还是会根据罪行的轻重对犯人量刑。

她认为这一次只是酒醉之人发泄一下个人的不满,这种行为罪不至死。

封赏了将自己扶上皇位的有功之臣之后,叶卡捷琳娜接下来就得求助于两个强大的机构——军队与教会,它们是立国的基础,在政变中给予了叶卡捷琳娜必要的支持,此刻它们都希望能立即恢复被彼得三世颠覆的传统。

对于军队的这一愿望实现起来并不费力。将士们被七年战争拖得疲惫不堪,随后俄普两国的媾和又令他们饱受屈辱,为了一举消除俄军的痛苦,叶卡捷琳娜取消了同腓特烈二世的结盟,但她向普鲁士人保证自己无意再同他们或者其他任何人开战。

同时她还立即结束了同丹麦才刚刚打响的战斗,在普鲁士与中欧前线的俄军指挥官接到一句简单的命令——“回家!”。

相比之下,对教会进行安抚就远没有这么简单了。

叶卡捷琳娜首先暂时中止了彼得草率颁布的没收教会田产及其他财产的法令,教会遂将她称颂为教会的大救星。

八、巩固权力:用规则为权力保驾护航,

坚持理性,无论面对个人情感

还是国家利益

编辑提要:晚年的叶卡捷琳娜有很多情人和男宠,她知道很多男宠都是为了权力而委身于她,但她一直“保护”着自己的权力。
英国试图用海外殖民地换取俄国对自己在与法国、西班牙的战争中进行帮助。
叶卡接捷琳娜认为海外殖民地对俄国毫无实际意义,她只要眼前的实际利益,所以拒绝了英国的结盟请求。最终,对外战争中,他的情人兼爱将波将金为她打下了克里米亚。

大权在握的叶卡捷琳娜无意与人分享手中的权力,也不答应这份权力受到限制。

刚一登基她便要求帕宁将自己的想法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她,帕宁立即完成了女皇交代的事情,1762年7月末就将自己建立永久性枢密院的方案摆在了她的面前。

帕宁很清楚自己的提议并没有坚实的根基,这套方案完全是在僭越君权。

皇家议员的任命终身有效,君主无权罢免任何一位议员,渎职的议员可以被解职,但是对其解职的议案要经过国家议会全体议员的同意。

叶卡捷琳娜一眼便看出这种提议其实旨在限制她的权力,对她在政府重要职位上的人事任免权构成了侵犯。

在叶卡捷琳娜看到第一眼的时候,帕宁的这份提案就流产了,为了皇位苦苦等待了这么多年,她渴望得到的绝不是有限的权力。

叶卡捷琳娜希望能调整并继续维持自己与格里高利的关系。

登基时她以为自己从此便会同格里高利共度幸福的一生,他们已经保持了三年的情人关系,还有了一个孩子,阿列克谢·波布林斯基,而且格里高利及其兄弟曾为她肝脑涂地。

格里高利步步紧逼。他宣称自己更希望重新做一名中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当一个“蓬巴杜先生”。

格里高利不明白叶卡捷琳娜究竟为什么如此犹豫,他也不愿意接受现实。

叶卡捷琳娜自儿时起便生出了野心,为权力如饥似渴地等待了这么多年,而同时她又一直深信自己在智力和知识量、接受过的教育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高人一等。

而这么多年来她能做的就只有等待,可是格里高利根本不明白这么多年的等待意味着什么。

现在,她终于不用继续等待了。让格里高利成为自己的丈夫,还是让自己皇权在握?倘若一定要在这二者中做出选择的话,那她的选择一定不会是格里高利。

庞大的帝国令叶卡捷琳娜不堪重负,在作为女皇的同时她还是一名骄傲并充满激情的女子,她没有工夫,也无意向外人做出解释或者狡辩。

孤身一人的她需要伴侣,需要有人陪她聊天、欢笑,给予她来自同类的温存,但同时又不会危及她的权力。

然而,在这件事情上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权力的渴望和吸引爱情的权力,要想调和这两者并非易事。

九、打造人设:展示开明姿态,

以“人设”巩固帝国统治

编辑提要:叶卡捷琳娜年轻时就读过伏尔泰的书,并且非常推崇他。
但是,她并不会因为推崇伏尔泰就让自己的皇权受到过多掣肘。欧洲当时的启蒙思想都在推崇自由,叶卡捷琳娜一方面要掌控权力,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开明姿态”。

一个野心勃勃、重权在握的女人与当时声誉最为卓著的作家成为一对互惠互利的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清楚周围有一大群有权有势的观众在关注他们的表演。

叶卡捷琳娜意识到自己写给伏尔泰的信会被转交到他的朋友手中,因此她可以通过这些信向欧洲知识阶层吹风;对伏尔泰而言,还有什么能比又一个在位的君主成为自己忠实的门徒更令他感到欢欣的呢?

他将叶卡捷琳娜称为“北方的塞米勒米斯”“圣叶卡捷琳娜”和“圣彼得堡的圣母”,叶卡捷琳娜则不断地赠送给伏尔泰紫貂皮大衣、珠宝鼻烟盒,还给丹尼斯夫人送去了不少钻石首饰。

然而,两个人自始至终都只是遥遥相望,尽管信件来往密切,但终未谋面。

《训令》论及的政治、司法、社会和经济问题五花八门,对当时俄国的本质及理想状况,合理的社会结构、政府施政与司法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做出了分析。

叶卡捷琳娜的语气更像是一位教师而非专制君主,这份为新法典拟就的绪言向与会代表和其他读者指出基督教教导信徒尽可能行善于他人。

叶卡捷琳娜还表示自己相信世人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富足、荣耀、祥和、安全,也都希望生活中存在保护而非压迫人的法律。

对于这些观点她进一步陈述了自己对俄国的理解:“俄国属于欧洲。”

这一提法消除了长久以来俄国在地理和文化上与欧洲各国的疏离感,认为俄国只是遥远、落后、闭塞之地的欧洲人对俄国的蔑视也随之消除了。

接着,她又进一步阐明了在俄国坚持专制制度的必要性,宣称君主具有无上的权力。

“因为只有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时候权力才能充满活力,其作为也会与疆土的广阔相匹配”,而其他形式的政府则存在着缺陷。

十、自我评价:既是对自己的复盘,

也是在别人评价你之前

制造一个基础评分

编辑提要:波将金死后,叶卡捷琳娜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复盘”——给自己提前写下了碑文,碑文如下。

此处长眠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生于1729年4月21日,斯德丁1744年,她来到俄国,嫁与彼得三世。

十四岁时她立下三道誓言,决意取悦自己的丈夫、伊丽莎白和这个国家,她从不错失任何一个坚守誓言的机会。

十八年乏味孤独的生活让她得以进行大量的阅读。

继承俄国皇位后她一心希望对国家有所贡献,努力为臣民创造幸福、自由和繁荣的生活。

她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她秉性敦厚,平易近人,宽容豁达,通情达理,性格开朗。

她具有共和主义者的精神和一颗善良的心。

她随和友善。

她交友广泛。

她以工作为乐。她热爱艺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