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孙承宗满门壮烈,临死前留下遗言:若孙氏尚存,必灭满清

1638年8月,八旗铁骑大举攻入关内,对北直隶和山东发起进攻。

11月,清军围攻山东高阳,彼时孙承宗赋闲在家,他得知县令弃城而逃,便带着全家人登上高阳城墙,领导军民抵抗清军。

经过一天战斗,虽然明军杀了不少清军,但由于敌众我寡,清军最终登上城墙,孙承宗拿起武器奋起反抗,在杀掉数名清军后被砍伤,最终不幸被俘。

此后,孙承宗的家人继续在城内抵抗清军,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八个侄孙,以及全家三十余名妇孺,或力战而死,或被俘后遇害,只有六岁的孙子孙之澧幸免于难,真可谓满门忠烈。

高阳沦陷后,两名清将押着孙承宗到城外的圈头桥清军老营,二人很敬佩孙承宗,便称呼其为“孙宰相”,并请他上座。


孙承宗痛恨清军,便大骂其中一名清将说,“臊狗奴,胡不速杀我!

那名清将也不恼,而是对孙承宗说,“北朝(清朝)识好人,待士厚。相公胡不归北朝,辅佐大业,而徒为南朝(明朝)死?

孙承宗回答说,“我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死耳!无多言。

另一名清将又说,“不降,胡不出金银赎死?

孙承宗听了这话,有些恼火,又说,“臊狗奴,真无耳者。尚不知天朝有没金银之孙阁老耶?

二人见劝说孙承宗不成,又无法从孙承宗身上捞到好处,便将此事上报。

很快,恭顺王孔有德就奉命来劝降孙承宗,他讲述了自己投降清朝的心路历程,试图让孙承宗感同身受,哪知道孙承宗坚决不投降,只求速死。

无奈之下,清军便不打算留孙承宗,但出于敬仰心理,允许他自行了断。

孙承宗便在地上铺上一张苇席,在向北面京城的方向遥拜之后,用一尺白绫结束了生命,临死前留下遗言,“若孙氏尚存,必灭满清”。

二百多年后,孙承宗的这句话真的应验的,他的后人把溥仪赶出皇宫,彻底结束了清朝。

01

孙承宗的军事生涯,总结起来就是两次去辽东

孙承宗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年少时有才名,很早就考中举人,但之后几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一直到1604年,41岁的孙承宗考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这才踏入官场。

此后18年,孙承宗一直都是文官,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主张其实与东林党人大不相同,至少他不那么热衷党争,而是一个单纯的爱国者。

1621年,孙承宗成为明熹宗的师傅,因其学识渊博、讲课好懂,故而最受明熹宗喜爱和尊重。

就在孙承宗在宫廷为明熹宗悉心授课之时,后金对辽东发动了攻势,辽阳、沈阳等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全部陷落,经略袁应泰自杀。

万历末期,辽东局势迅速恶化,到明熹宗继位时,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

面对如此困境,有人建议让孙承宗奔赴辽东,但明熹宗不舍得孙承宗离开自己,便让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

但是,在党争的影响下,熊廷弼最后折戟沉沙,不但被迫放弃辽西,还被阉党诬陷下狱。

熊廷弼不是东林党,也不是浙党或者楚党,依然没有好下场,可见时局败坏到何等地步了。


1622年,明熹宗召开了御前会议,商讨辽东经略的人选,可选择的人有阎鸣泰、李三才、王之采、王之臣等人。

当时,孙承宗已经入阁,担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对这几个人都不放心,便上疏自请往前山海关督师,明熹宗大喜过望,当即让他以原职经略辽东,称为“督师辅臣”。

可以说,孙承宗是明朝有史以来,经略辽东官职最大者,明熹宗还赏赐他尚方宝剑,并大胆放权给他。

九月三日,孙承宗率三名幕僚鹿善继、杜应芳、王则古抵达山海关,三天之后就传来一个坏消息,辽西地区抗击清朝的十万义军尽数被歼灭,只活下来六千人,至此明朝在辽西地区再也没有反清武装了。

面对满目疮痍、百废殆尽的辽东局势,孙承宗提出了“先整顿关内,以为根基”、“守关外以捍关内”的策略,具体而来就是收复山海关外的缓冲区辽西走廊,并构筑防线,以此作为抵御后金、进而收复全辽的前哨。

说白了,孙承宗认为明军应该以防守为主,伺机进攻,这与熊廷弼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

1623年秋,针对八旗擅长野战而不善攻城的特点,孙承宗开始主持修建关宁锦防线,首先修建宁远城,为此他重用袁崇焕祖大寿等人修城,并用皮岛毛文龙牵制后金。

第二年夏天,宁远城修建完毕。

据史书记载,宁远城城墙高大、异常坚固,可抵御火炮进攻,孙承宗还在宁远城附近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碉堡。


以宁远城作为基础,孙承宗趁着后金忙于消化辽河以东之际,率军一举收复锦州一带,并将防线推至右屯、凌河,逐渐逼近广宁,收复土地四百余里。

此后,孙承宗加大力度构筑防线,修建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处,最终建立了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对关宁锦防线寄予厚望,他甚至得意得说,“以四百里金汤为千万年屏翰”,认为只要关宁锦防线在,大明江山可保千万年永固。

不过,当时关宁锦防线能起到什么作用,朝中能认识到的人并不多。

事后看来,关宁锦防线堪称伟大创举,自它建成之后二十余年,一直都是抵御后金(清朝)的“利器”,直到松锦之战后,宁锦防线才被攻克。

但关宁防线却始终固若金汤,直到明朝灭亡前夕,才因为吴三桂入京勤王而主动放弃。

02

如果孙承宗只是构建防线,我想不论是明熹宗还是朝中大臣,都是不会同意的。

孙承宗对此深有认识,所以他在修建关宁锦防线的同时,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屯田练兵,为反攻后金做准备。

这件事可不好干,因为朝廷缺钱缺兵,给不了孙承宗什么支援,凡事都只能靠他自己。

既然靠不了朝廷,那就只能“就地取材”了,为此孙承宗采取了“以守辽土因辽人,以养辽人因辽土”的策略。

孙承宗首先招纳40万无家可归的辽人,将青壮年编入军队,其余人员则进行屯田,开垦五千余顷土地种植,第一年就得到了几十万石粮食。

同时,孙承宗还奏请留用煮盐、铸钱及各项税收,这样就又得到了一笔钱。

以此作为基础,孙承宗招练精兵十一万,建立了一支以辽人为主的关宁军。

孙承宗认为,八旗劲旅长于野战、娴于骑射,如果要防守,只能凭借坚固的城池;如果要进攻,那就要必须依靠兵车,兼以火炮。


于是,孙承宗按照戚继光纪效新书》之法,建立了十二车营,拥有轻车千辆,偏厢车一千五百辆,并配备了大量弓弩、火炮手。

除了车营之外,孙承宗还建立水军“龙武营”,配备沙唬船六百艘,这是山海关历史上的第一支水师,是为了防备后金军队从海上来袭,兼顾威胁后金侧后方的作用。

在三年时间里,孙承宗不但在防守上建立了关宁锦防线,还在进攻上准备了十一万大军,并准备了大量武器、辎重、粮食,使得辽东局势大为改观。

你以为这样,孙承宗就满意了?其实他还干了一件很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处理与蒙古的关系。

当初,明军从辽西走廊撤走后,这里就成为了蒙古喀喇沁、察哈尔的放牧地,这些部落左右摇摆,既可能联合后金,也可能效忠明朝。

为了拉拢蒙古部落,孙承宗任重用与后金敌对的女真哈达部王子王世忠,对辽西走廊的蒙古诸部进行安抚,并沿用女真对蒙古语诸部的封赏策略,对于那些不合作的部落,他则坚决予以围剿。

在孙承宗剿抚并用的策略下,多数蒙古部落选择投靠明朝,他们或出兵协助明军,或资助粮食,总之不敢跟明军敌对。

当然了,孙承宗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多成就,运气成分也有,那就是后金在他到任的三年时间里并未对山海关一线采取军事动作,使得他得以从容部署辽东防务。

然而,后金虽然对孙承宗没有构成威胁,但明朝内部却处处对他掣肘。


明熹宗继位后,随着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逐渐崛起,反对宦官干政的东林党,便成为魏忠贤打压的对象。

尽管孙承宗的政治主张与东林党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坚决反对宦官干政,所以他也是魏忠贤极力打压的对象。

孙承宗前脚刚到辽东,魏忠贤后脚就往辽东塞人,辽东巡抚张凤翼、内监刘朝等先后来到山海关,此二人明里暗里都在捣乱。

由于明熹宗十分支持孙承宗,故而魏忠贤一直找不到机会,反而是张凤翼被去职。

1624年夏,杨涟左光斗弹劾魏忠贤,东林党与阉党正式开战,孙承宗为了国家大计,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上书对魏忠贤进行攻击,还劝说明熹宗解除魏忠贤的厂臣之职,并让魏忠贤的相好客氏出宫。

当时,明熹宗有意偏袒魏忠贤,如果孙承宗的奏疏如果被魏忠贤看到,那么他将有大麻烦。

好在东林党为了不进一步激怒明熹宗,将孙承宗的奏疏扣下,这才避免了一场危机。

9月,魏忠贤派遣刘应坤到山海关劳军,孙承宗始终不与之交一言,只是奉茶一杯而已,这让刘应坤很是恼火。

刘应坤四处打探,得知孙承宗曾上书弹劾魏忠贤,回京之后就找魏忠贤告状,魏忠贤因此越发忌惮孙承宗。

03

孙承宗第一次经略辽东,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但他太过耿直,不懂得与阉党虚与委蛇,最终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1624年11月,明熹宗的生日就要到了,孙承宗打算入京贺寿,同时向明熹宗阐述自己对时局的一些意见,但消息不幸被魏忠贤得知。


魏忠贤担心孙承宗入京对自己不利,便向明熹宗进谗言,谎称孙承宗带着数万大军入京,扬言要清君侧,还可能对明熹宗不利。

明熹宗当时身体有病,猜忌心也加重了,听了魏忠贤的话,便感到有些担心,于是下诏让孙承宗不必入京。

有人为孙承宗的处境担忧,劝他巴结一下魏忠贤,他却义正言辞的说:

本无罪而张皇饰罪,是亦欺君也,死生祸福,天也,君可欺乎?

此后,魏忠贤多次在明熹宗面前说孙承宗的坏话,导致孙承宗的处境越发艰难。

12月,东林党领袖赵南星高攀龙等人被逮捕,阉党势力进一步做大,魏忠贤便召集党羽讨论如何处理孙承宗,鉴于孙承宗并未完全失信于明熹宗,魏忠贤决定先对其进行打压。

在阉党的逼迫下,孙承宗不得不裁减随从仆役及官兵一万七千余人,许多得力干将被迫去职,明朝在辽东的势力在内耗中被削弱。

孙承宗预感到处境不妙,多次请求去职,但明熹宗无人可用,便勉励他留任。

就在这人心惶惶的时候,后金对辽东再次发起了进攻,双方爆发柳河之役,结果在魏忠贤的干扰下,明军遭遇失败,但损失并不大。

自孙承宗入辽以来,这是他打的第一场败仗,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阉党却借此机会大做文章,对其发起满天弹劾,说他建立的关宁锦防线形同虚设。

无奈之下,孙承宗只得再次辞职,明熹宗不明是非,竟然同意了,改由高第经略辽东。

孙承宗离职后三个月,他曾经的部下袁崇焕就取得宁远大捷,狠狠打了阉党的脸,为此明熹宗还给他述功并给予赏赐。

后来,全国兴起为魏忠贤建生祠的浪潮,孙承宗却拒绝,魏忠贤得知后十分生气,派遣东厂缇骑日夜在他家附近监视,打算找机会杀掉他。


就在孙承宗性命堪忧的时候,明熹宗突然去世了,继位的崇祯帝设计杀掉魏忠贤,并将阉党清洗出朝堂。

但是,阉党的倒台并未改善孙承宗的处境,就在崇祯帝打算起用他的时候,曾与他意见不合的王在晋突然发难,指责他在辽东任职时财务不明。

崇祯帝锐意进取,十分重视这件事,便让已经是蓟辽督师的袁崇焕调查此事,袁崇焕当然维护孙承宗了,便说没有问题。

不过,孙承宗的污点虽然被洗刷,但崇祯帝却没再提起用他之事,他因此继续赋闲在家。

1629年10,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锦州,从喜峰口大举入塞,攻占遵化,直逼京师,史称乙巳之变。

眼看局势如此严峻,崇祯帝想到了孙承宗,连忙下旨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拜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让其主持局势。

11月15日晚,孙承宗抵达京城,崇祯帝召见了他,对他说:

今虏入关半月余矣,举朝无可恃,所恃者惟卿。卿如何为朕调度?

抵达京城之前,孙承宗已经了解了军队调动情况,便对崇祯帝说,军队部署没什么问题,但让各地军队提前回去,甚为不妥,万一后金军攻打京城,如之奈何?

不久,皇太极果然攻打京城,崇祯帝因此很佩服孙承宗。

在孙承宗的运筹之下,明军最终迫使皇太极率军离开,通州一带也获得安全,但坏消息是崇祯帝下令逮捕了袁崇焕。

孙承宗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这是皇太极实施的离间计,但猜忌心极强的崇祯帝不为所动。


随着袁崇焕的被捕,关宁军人心思动,例如在祖大寿写给孙承宗的信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

袁督师事甚堪流涕,即兵众离散,实出伤心,然既感督师,必知尽力剿虏。

眼看关宁军就要崩溃,孙承宗一方面鼓励祖大寿出兵收复遵化,以减轻袁崇焕的罪责,另一方面连续上两道奏疏为关宁军说情,说关宁军并无反意,但崇祯帝还是不相信。

崇祯帝也知道关宁军不能乱,便下旨让孙承宗奔赴山海关,让其再次经略辽东。

04

孙承宗还没抵达山海关,坏消息就传来了,许多关宁军将领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祖大寿更是已经率军出关,准备投降后金!

局势发展至此,孙承宗也只能尽力维持,他利用自己的威望,派人四处活动,成功劝说一些关宁军将领归附。

对于祖大寿,孙承宗则派人入京取得袁崇焕的亲笔信,然后派人将信送给祖大寿及其亲属,祖大寿最终迷途知返,带着三万人马入关。

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关宁军最终被他掌控,一场大危机就这样被他轻松化解。

接下来,孙承宗打算消灭留在关内的后金军队,解除后金对京城的威胁。

当时,后金军队主要盘踞在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作为日后进攻北京的据点。

在孙承宗的统筹之下,以关宁军作为主力,明军只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就夺回四城,消灭了关内所有清军,崇祯帝非常高兴,加封其为太傅,并让其接棒袁崇焕,负责关宁锦防线,继续复辽事业。

然而,孙承宗的作为,在辽东巡抚丘禾嘉看来,根本没什么,他对孙承宗很不客气,处处掣肘孙承宗,甚至说过“阁部老矣,辽事我只手可半”之类的话,把孙承宗气得不行。

孙承宗萌生退意,崇祯帝以找不到替代人选为由拒绝,此后他多次提出重建关宁军,请求朝廷拨给60万两银子,崇祯帝却冷淡回应。


此后,孙承宗与丘禾嘉的矛盾愈发激烈,斗争的重点之一就是大凌河城的修建。

孙承宗主张集中力量修建大凌一城,进而收复广宁右屯卫,丘禾嘉则主张同时修建大凌、右屯二城,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搞得崇祯帝都不知道谁对谁错。

后来,新任兵部尚书熊明遇反对修建大凌城,加之丘禾嘉与祖大寿闹矛盾,他便顺势投靠熊明遇,说自己本就反对修建大凌城,将责任都推给孙承宗。

孙承宗气得不行,就让祖大寿弹劾丘禾嘉,导致丘禾嘉被调走,但继任者都不愿意赴任,结果丘禾嘉又多干了五个月。

在熊鸣宇和丘禾嘉的掣肘下,修建大凌城的阻碍就越来越大了,孙承宗多次上书,说大凌城至关重要,他可以不要朝廷一分钱,也不需要一兵一马、一枪一炮,只要工程不停即可。

然而,兵部最终还是传来了停止修建大凌城的咨文,孙承宗长叹一口气后下令撤军。

明军主力撤退之后,皇太极却突然率军将大凌城包围起来,当时城中只有2万余专门从事筑城的班军及少量战斗力不强的军队。

孙承宗很快就做出了部署,一方面派军援助大凌城,另一方面坚壁清野,防止皇太极偷袭蓟镇、京师。

原本,孙承宗的部署还是很周密的,但在丘禾嘉的掣肘下,导致关宁军在大凌城一战中战败,祖大寿献城降金,好在孙承宗及时派其弟祖大弼阻止,这才将祖大寿追回。


这下子麻烦就大了。

虽然关宁军只是小败,但影响十分恶劣,孙承宗的政敌开始攻击他,说他在战略上就是错误的,根本不该修建大凌城,还有人说他丧师辱国,给他扣了很多高帽子。

没等崇祯帝发话,孙承宗就上书辞职,将罪责到揽到自己头上。

崇祯帝收到奏折后,虽然没有责备孙承宗,但批准孙承宗辞职,让人寒心的是,他只发放路费一百两给孙承宗,然后安排车马送其回高阳老家。

等孙承宗回家之后,崇祯帝下达了正式处罚,勒令其冠带闲住。

在史学家看来,明末在辽东有所作为的大臣不过三人,即熊廷弼、袁崇焕和孙承宗,此三人一个在党争中被杀,一个因离间计而死,一个则在内斗中被罢职。

孙承宗去职后,满清再也无惧辽东,正如蔡东藩先生所说:

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

蔡东藩认为,辽东局势的败坏,与其说是明亡清兴的大势所趋,不如说是人祸,如果不是明朝无休止的内讧削弱了自身实力,满清哪来的机会?

孙承宗离开辽东后,辽东局势一天不如一天,直至1640年明军在松锦之战中战败,局势终于发展到不可挽回。

不过,孙承宗没有看到这一天,就在1638年抵抗清军时被杀,他全家47口人,除了一个孙子之外,其余全部被杀。

孙承宗死前依然喊着杀贼,并立下了孙氏灭清的誓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延续了276年的清朝灭亡,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领导人,虽然不是孙承宗的后人,却继承了孙承宗灭清的遗志。


1924年,孙承宗的十世孙、直系军阀吴佩孚任命的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率军进入北京,将溥仪赶走皇宫,并剥夺其帝号,清朝灭亡之后延续了十多年的逊清小朝廷覆灭,大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据说,因祖上被清军所杀,孙岳从小就怀深仇大恨,遂无心读书,长大后参军入伍,曾参加辛亥革命,为清朝的灭亡出了一份力,后来加入直系军阀,是北京政变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孙承宗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人敬佩不已,他的后人没让他失望,最终帮他完成了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