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汤:旷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个延续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开国君主必定上膺天命,获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续数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顺民心,得到了民众拥护的正当性。而真正赢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

在很多后代的文献中,成汤被描绘成一位体恤民众、宽大为怀的仁君形象。这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在古文尚书》的《伊训》中,伊尹说成汤用宽仁取代暴虐。在传说中残暴的夏桀之后,替代者必须具备与其相反的品质。春秋宋国史诗《商颂•长发》中,赞扬成汤不争不急,刚柔相济,施政温和宽厚。

成汤画像(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西汉刘向的《淮南子•修务训》中,将神农、尧、舜、禹、汤列为五大圣人,说他们不辞辛劳,费尽心思,始终不懈地为民兴利除害。成汤被抬到非常高的圣人位置。

成汤的事迹紧随大禹治水之后。他夙兴夜寐,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减轻赋税,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广施恩德,救济贫困,凭吊死者,探问病患,抚育孤儿寡妇。由此,民众纷纷归附,政令畅通无阻。在大旱时,成汤愿以自身为牺牲,在桑山之林祈祷降雨。《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的思想,对圣人亲身推行大道、关心民众疾苦给予了高度赞扬。

竖条纹灰陶矮裆鬲(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举用贤人是成汤的一大长处。成汤任用了很多人才,包括伊尹、仲虺卞随等人。在今文《尚书》中的《立政》中,周公告诫周成王时,赞扬商王成汤得到上帝赐命,沿用了事、牧、准三宅官职,分别管理民事、政务、法度;按照三俊的要求选择人才,也就是具备刚、柔、正直三种美德。

战国竹简中有一篇《尹诰》,里面记载了成汤灭夏后,伊尹对成汤提出的建议。伊尹说夏桀自绝于他的民众,因此遭到覆灭,要吸取这个教训。他建议成汤尽力协和自己的盟友,消除民众的背离之心。成汤询问应当怎样做,才能让人们听他的话。伊尹劝说成汤分财于民。成汤就在亳都聚集民众,拿出财货与人们共享。这段记述可能反映了在王朝初创时期,成汤怎样争取本国民众的支持,其他邦国的拥护,以及夏族遗民的顺服。

史前部族首领形象(图像由AI生成,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在考古发现中,看不到成汤的个人特点。然而可以看到的是,整个商族的文化面貌突然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二里岗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成为主导后,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迅速展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

二里岗文化的下层遗存,仍然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性,但与二里头文化相比,已经显现出大量创新与融合的特征。在青铜礼器的规范上,在青铜兵器的发展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二里岗文化兴建的新都邑,规模远远超过了二里头。尽管商的前期还没有出现文字,但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划时代的变化已经发生。

早商方鼎(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礼记》记载了先秦的礼仪制度,《大学》是其中著名的一篇,提到了成汤的盘铭,也就是在洗手盘上镌刻的铭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汤的盘铭是这样写的:如果有一天能够革新自己,就要天天坚持不懈地革新,还要不断地每天持续革新。

在传说中影响深远的商革夏命的时代,成汤成为新的中央王朝的君主。古人在不断地学习进步,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就,持续地追求改变和提升。

汤之盘铭是伟大的座右铭。它是多么鼓舞人心,多么催人奋进!它的改革创新,它的永不懈怠,它的积极进取,照耀千秋万代,中华民族永远不要忘记。

史前部族首领形象(图像由AI生成,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在多种文献传说中,除智慧、英明和勇武之外,成汤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上膺天命、下顺民心,不避辛劳,不畏艰险,任用贤人,博采众长,关心民众疾苦,减轻民众负担,是一位上古理想君主的形象。

然而,历史的实际究竟如何?从商中晚期遗址发现的血腥的祭祀来看,商人的野蛮和愚昧不容否认。晚商武丁时期,目前可见的人祭甲骨卜辞,就超过了一千条,总计杀害人牲超过了九千人。社会总是在进步,商代的前期不会比后期好多少。比武丁还要早三百多年的成汤,不可能是一位仁慈的君主。

传说成汤担任首领十七年,担任商王十三年。成汤死后,因为他的长子太丁早死,由次子外丙继承了王位。

商代武士形象(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