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居然被日本人惦记上了!
2024年3月25日,日本大手一挥砸下50亿,收购一家有着145年历史的中药品牌——余仁生。
难不成中医药保健行业的老字号,以后要改姓“东瀛”?
日本人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余仁生为何选择将控股权拱手让人?
“余仁生”的诞生
余仁生创始人是清朝御医余广培,1879年,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他背井离乡前往马来西亚创办了这个药材店。
彼时的余广培凭借在宫廷积累的医术,将祖传秘方与南洋草药结合,研制出专治女性气血的"白凤丸"和守护孩童健康的"保婴丹"。
这两款神药一经推出便风靡东南亚,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华人妇女揣着白凤丸滋补,母亲们抱着孩子排队求购保婴丹的场景。
后来,在余广培之子余东旋接手该店,他便将总部迁至香港这个国际商埠,以香港为跳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唐人街开设分店。
当时东南亚正值华人移民潮,余仁生的门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不仅卖药还提供问诊服务,很快成为当地华人心目中的"健康守护神"。
到了第三代传人余义明手中,余仁生的版图更是扩张到令人咋舌的规模:150多家门店遍布东南亚核心商圈,数十家中医诊所坐诊的皆是名老中医。
1997年更是成功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股票开盘即引发抢购热潮。
凭借代代相传的独家秘方,余仁生不仅在亚洲站稳脚跟,还将中药文化带到西方,连外国友人都对这些神奇的东方药丸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再辉煌的家族企业也抵不过时代浪潮的冲击。
当第四代继承人掌舵后,企业战略发生巨大转变,原本专注制药的余仁生开始沉迷资本游戏,大量资金投入金融市场却屡遭亏损。
从2018年起,公司业绩急转直下,连续6年财报赤字,新加坡股价如同跳水般暴跌60%,曾经门庭若市的门店开始拖欠货款,现金流濒临断裂。
2024年3月25日,日本财团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余仁生的股权变更名单中,SPC公司掷出50亿巨资,将这家百年老店的大部分股权收入囊中。
交易完成时,余氏家族仅保留10%的股份,曾经掌控企业命脉的家族成员,如今在董事会里只剩象征性席位。
这场收购案看似是企业经营不善的无奈结局,实则暗藏日本财团的深远布局。
日本财团的野心
SPC公司是三井物产与乐敦制药2022年联合创办的,之后便以分散持股的方式逐步渗透余仁生。
日本财团之所以这样,其实是觊觎的,是余仁生传承145年的秘方宝库,这些凝聚着几代人智慧的中药配方,正是日本汉方药产业最稀缺的核心资源。
日本汉方药虽源自中国唐代医学,但在传承过程中逐渐丢失了许多关键配伍,如今日本汉方药占据全球90%的国际市场份额,却始终摆脱不了"改良版中药"的标签。
收购余仁生后,日本企业立即将其秘方融入汉方药生产线,推出打着"百年老字号"旗号的新产品。
这些包装精美的药品,通过余仁生遍布东南亚的180家门店,迅速抢占华人市场。
更令人警惕的是,日本财团将余仁生的供应链体系全盘接手,从药材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终端销售,原本服务于中国传统中药的产业链,如今成了日本汉方药扩张的跳板。
他们打着"弘扬传统医学"的旗号,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消费者认知,当东南亚华人购买标着"余仁生"字样的汉方药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药品的生产研发早已被日本企业掌控。
余仁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日本财团对中国中药产业的渗透早已呈现出系统性布局。
饱受冲击的中医
早在2019年,同仁堂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就被日本企业以6.5亿人民币的价格拿走部分核心业务。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六味地黄丸等经典配方,成为日本药企研发新产品的"灵感源泉"。
紧接着在2021年,日本津村制药豪掷12亿人民币,收购天津盛实百草44.8%股权,一跃成为这家拥有GAP药材种植基地企业的最大股东。
收购完成后,津村制药的动作堪称教科书式的产业整合:与健民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在天津建立现代化中药基地,将中国优质的中药材资源与日本先进的制药技术捆绑。
以超低价格强行收购陕西紫光辰济药业,这家百年药企的200多个经典配方、15条现代化生产线,几乎被日本企业"白菜价"收入囊中。
好在关键时刻国家出手,通过政策干预和资本运作,艰难地为中国保住部分股权。
如今,中国中医药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中小型中药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萎缩等困境。
更严峻的是人才断层问题,许多中医专业毕业生因看不到行业前景转行,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持续下降。
有人说中医已站在"悬崖边上",但也有人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药的复兴需要突破困局的智慧与勇气,这场关乎文化传承与产业存亡的博弈,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参考文献
经济参考报——2025-03-19《日本百年汉方药企业的中医药国际化启示》
界面快讯——2024-04-04《日本财团将收购新加坡中药公司余仁生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