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怒的"逆犯",不过是个三十出头的报人。沈荩创办的《天津日日新闻》常刊载各国时评,更因揭露庆亲王奕劻与俄国公使私订密约之事触怒权贵。当密探将泛着油墨清样的报纸呈至御前时,老佛爷盛怒之下朱笔疾书:"立毙杖下"。
刑部大牢的杖刑持续四个时辰。竹杖击打皮肉的闷响在幽暗牢房回荡,受刑者始终未发一声。据当值狱卒回忆,沈荩临刑前将贴身怀表交给狱卒:"烦请转交家母,只说儿子远游未归。"这份遗物最终辗转落入外国记者手中,《泰晤士报》以《暴政下的殉道者》为题刊发长篇报道,引发国际哗然。
当各国公使联合照会要求解释时,慈禧方知处决的竟是个手无寸铁的文人。史料记载,太后曾向贴身宫女慨叹:"若知是报馆先生,当留三分余地。"这份迟来的懊悔,终究换不回浸透在诏狱青砖里的热血。沈荩之死如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漫过维新变法的余波,最终汇入辛亥革命的滔天巨浪。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历史分类视频推荐
-
3:01:59
-
2:11:01
-
2:28:45
-
22:59
-
2:26:07
-
2: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