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是吉尼斯认证的“全球最长寿中文报纸”。1902年在天津创刊,已经有123年历史。创始人是满族人英敛之。当时清朝快完了,报纸一出来就敢骂慈禧、骂贪官,还支持维新派,属于“敢说话”的进步媒体。后来袁世凯当权时,它又怼过老袁,结果被整得很惨,1916年停刊了。
1926年,两个留日学生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把《大公报》重新搞起来,口号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意思是不站队、不收黑钱、不为私利、不瞎跟风)。这时期它靠深度报道和敢批评政府出了名,比如揭发官员腐败、批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还捧过红军长征“有理想”,成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抗战时,《大公报》坚决抗日,天津版被日军逼停,上海版直接被日军炸了报社。后来它搬到汉口、重庆、香港继续办报,还派记者去前线,报道台儿庄大捷之类的新闻,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弹药库”。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创始人之一的王芸生选择“弃暗投明”,《大公报》被接管,成了“进步报纸”,在内地逐步成为机关报。
香港版从1938年就存在,后来成了“主阵地”。香港回归前,它旗帜鲜明支持中央,怼过港英政府,回归后更是坚定维护“一国两制”,被看作香港“左派”媒体的代表。简单来说,《大公报》从清末的“刺儿头”变成现在的“国家队”,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也算是个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