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妃:18岁出嫁32岁薨逝,朱元璋后宫的二把手,死后让朱标屈服

楔子:

明朝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标之间发生了一场较大的冲突,朱元璋甚至要拔剑去“砍”朱标。

俗话说“小杖受,大杖走”。朱标见形势不妙,拔腿就跑。最后马皇后亲自出面,才劝朱标低头认错。

朱元璋对朱标是非常信任的,他也不是真的要砍朱标,只是打算教训儿子一顿。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恼火呢?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

洪武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庚寅,贵妃孙氏薨……以主丧事勑皇太子及诸王皆服期。

原来,这年九月,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非常伤心。他下旨让太子和诸位皇子一起,为孙贵妃服丧。

朱标乃是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虽有争议,但笔者以正史为准),孙贵妃虽然是长辈,却是朱标的庶母。在古代,庶母(父亲的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丧的。所以,朱标认为朱元璋的旨意与礼法不合,不愿意为孙贵妃服丧。朱元璋认为朱标忤逆了他的旨意,所以举剑去教训朱标。

当然,这件事最后还是朱元璋赢了,因为包括朱标在内的五位嫡子,都为孙贵妃服丧。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把第五子朱橚“过继”到孙贵妃名下,让朱橚为孙贵妃守孝三年。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看重孙贵妃。那么,历史上的孙贵妃,到底何德何能,让朱元璋如此青睐呢?

本文,博史君将为大家讲述洪武初年明朝后宫的二把手孙贵妃,希望通过他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样的明宫史。

一、孙氏值妙龄,太祖慕求之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出身寒微,在父母双亡之后,飘零无所依。当时的朱元璋连吃口饱饭都难,他或许没有想到,他这辈子还能娶上媳妇。

朱元璋的第一场爱情,发生在25岁那年。当时,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他离开皇觉寺,投奔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由于朱元璋在皇觉寺中认识几个字,他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给他改名为“元璋”,并且将自己的义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和马氏夫妻一直相互扶持,终朱元璋一生,他都比较尊重妻子。

然而,朱元璋的这场婚姻毕竟是上司安排的。待朱元璋成了一方元帅时,他开始渴望自己的“爱情”了。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温婉漂亮的女子,这个女子就是本文的主角孙氏。《明史·卷一百一十三》记载: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元末兵乱,妃父母俱亡,从仲兄范避兵扬州,青军陷城,元帅马世熊得之,育为义女。

孙氏是陈州人,元末兵乱,他父母双亡,跟着二哥孙范到扬州避祸。后来,青军兵马大元帅马世熊攻陷扬州,将孙氏收为义女。

《明史》中只交代了个大概,并没有记载孙氏的父母和家世,若干年后,身为贵妃的孙氏去世,朱元璋曾让宋濂为孙氏写一份墓志铭,即《故成穆贵妃圹志》,其中记载:

成穆贵妃孙氏讳某,其先世居陈州。父和卿,仕元朝因家江南毗陵,母晁氏。妃禀性贤淑,聪慧过人。父母既亡,长兄楧治家事。值元末天下大乱,妃年十三随次兄范避兵扬州……

孙氏的父亲名叫孙和卿,曾在元朝为官,母亲姓晁。孙氏从小知书达理,聪慧过人,他父母去世后,他的大哥孙楧主持家事。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青州兵乱,孙氏跟着大哥、二哥一同逃往外地避祸。可是,走到半路他们和大哥孙楧走散了,只得跟着二哥孙范来到扬州,这一年,孙氏才13岁。他的二哥孙范也未到弱冠之年,兄妹二人在茫茫人海中无枝可依。而这一年,朱元璋才刚刚占领南京。

同年,马世熊在扬州聚集一万兵马,起兵赶走扬州的元朝统治者。马世熊见孙氏兄妹孤苦,便将他们接入府中抚养。次年,朱元璋派人招降马世熊,马世熊来到南京,成为朱元璋的部将。孙氏也被带到了南京。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两点重要的信息:

其一,孙氏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亲还曾入仕于元朝。换句话说,孙氏小时候受过非常好的家庭教育。

其二,孙氏性格贤淑,知书达理且非常聪慧。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的父亲是个富商。而孙氏则是书香门第家的女儿。所以,马氏和孙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女子。这也是朱元璋会看重孙氏的原因之一。

孙氏被马世熊抚养了5年之久,相貌出众,这期间,有很多人上门求娶孙氏,孙氏都不同意。直到她18岁那年,被朱元璋偶遇,朱元璋见到她后,怦然心动。《明史》云:“年十八,太祖纳焉。

当年,朱元璋刚刚在龙湾之战中打败陈友谅,成为一方霸主,傲视群雄。虽然只是嫁给朱元璋为妾,但孙氏也欣然接受。《故成穆贵妃圹志》记载:

诏纳府中,及至,言行皆有礼法,如古贤女。

意思是说,孙氏嫁给朱元璋后,言行举止都非常符合礼数,像古书中记载的贤女一样,朱元璋因此非常喜爱她。

孙氏本生于殷实之家,奈何生逢乱世。好在她得到了兄长和养父的庇护,最终嫁给了一代枭雄朱元璋。在同时代的女子中,她已经是幸运了。而接下来,她迎来了更幸运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她成了贵妃。

二、儆戒辅君王,内宫佐皇后

孙氏嫁给朱元璋后,谨守本分,朱元璋对她爱若珍宝。朱元璋的妻子马氏对她更是以姐妹相称。孙氏嫁给朱元璋十个月后,就生下一个女儿,此女便是朱元璋的长女,朱元璋给女儿取名为“镜静”,后来封临安公主

第二年年底,孙氏又为朱元璋生下一女,不过这个女儿落地就夭折了。为了让她安心修养,朱元璋还帮她了却了一桩心愿,《明太祖实录》记载:

尝请于上访求楧,得之。

孙氏13岁那年和大哥孙楧走散后,再未得到大哥的消息。此后养父马世熊也多次派人寻找,都没有结果。朱元璋得知后,派出多支人马前去寻找,终于在两年后找到了孙楧。

当见到孙楧的那一刻,孙氏和哥哥抱头痛哭。后来,朱元璋任命孙楧为帐前都尉。孙氏也因此对朱元璋夫妇感激涕零。

吴元年(1367年),孙氏再次怀孕。到了次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大明朝。而后,朱元璋册封妻子马氏为皇后,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孙氏当时已经怀孕九个月,她捧着大肚子被朱元璋册封为贵妃,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马皇后。《明史》记载:

及即位,册封贵妃。

在孙氏被封为贵妃的第14天后,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此女排行第六。

关于孙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明史》和《明太祖实录》都非常明确,那就是“位众妃上”,即,在朱元璋的后宫之中,马皇后是中宫“老大”,而孙贵妃是二把手,协助马皇后治理后宫。《故成穆贵妃圹志》云:

妃益小心㳟谨事上甚至,有儆戒相成之助,佐皇后以理内,治宫壸肃雍,上下咸无怨者。

意思是说,孙贵妃对待朱元璋一向恭谨谨慎,在适当的时候会提醒朱元璋改正错误,有辅佐之功。而且,她帮马皇后治理后宫,待人公正有法度,宫内秩序井然,上下对她都没有怨言。这里的“上”,只得应该是马皇后。可见,马皇后对孙贵妃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

朱元璋曾这么评价孙贵妃:

尔贵妃孙氏,以笃慎之资,纯淑之行,勤于事上,慈以抚下,当国家开创之初,德实冠于嫔御,功有助于中闱……

在朱元璋心目中,孙贵妃不仅勤勉,而且为人慈善。在后宫诸位嫔妃中,她的品德数第一。

从这些言辞之间,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孙贵妃打心眼里的认可。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加封孙贵妃的两个兄长,《大明一统志卷十》记载:

孙楧,成穆贵妃之兄,洪武初拜参知政事。

意思是说,洪武初年,朱元璋拜孙楧为参知政事。注意,“参知政事”这个职务在宋朝的时候是“副宰相”,但在明朝初年,参知政事又被称为参政,相当于明朝后期的布政使,属于省级政务长官。

孙贵妃的二哥孙范也被任命为指挥使。孙贵妃的两位兄长并没有“从龙之功”,但都被朱元璋重用,不能说不是占了她的光。

洪武时期,孙贵妃地位尊贵,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为朱元璋生下一子。可惜未能如愿。洪武七年八月,孙贵妃染病,太医们治疗一个月都未见效果。朱元璋开始慌了,他大赦天下,打算为贵妃祈福。可惜,到了九月二十八日,孙贵妃还是薨逝了,年仅32岁。

《长生殿》中说: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

意思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纵然活到100岁,还是觉得太短。

孙贵妃自18岁嫁给朱元璋,在朱元璋称帝前她做了8年的妾室,明朝建立后,她当了7年贵妃,合计陪伴朱元璋15年。15年内,为朱元璋生下3个女儿,其中一个夭折。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孙贵妃的品格在诸位嫔妃之上,可惜,她最终32岁殒命,让朱元璋怎么能不伤心?

三、帝王悼贵妃,太子服斩衰

孙贵妃去世时,朱元璋非常悲痛,《明太祖实录》中说“上为之感悼,诏谥成穆”,朱元璋说:

“方期享于安荣,曾莫跻于寿考,宜加赠谥以表推崇,可谥曰成穆。”

朱元璋的意思是说,孙贵妃陪伴我这么多年,深得我的欢心。我册封她为贵妃,她才享受几年安稳荣华,寿命竟然如此短。我要给她追赠谥号,表示对她功绩的认可。因此谥号为“成穆”。

在谥号中,“”代表有所成就,“”代表恭顺。朱元璋给贵妃这个谥号,足以对孙贵妃盖棺定论。

接下来,孙贵妃的葬礼如何安排,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朱元璋宠爱孙贵妃,自然希望能将孙贵妃风光大葬。《明史·后妃传》中说:

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东宫、诸王皆期。

意思是,因为孙贵妃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朱元璋便让第五子朱橚穿斩衰为孙贵妃守孝三年。这就意味着,朱橚被记到了孙贵妃的名下。要知道,根据《明史》和《明实录》的记载,朱元璋的前五个儿子都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当时儿子众多,他竟然把嫡子记在了庶妃名下,足以证明孙贵妃对朱元璋有多重要。不仅如此,他还让朱标等皇子为孙贵妃服丧,朱标不愿意,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按照封建礼制,嫡母是所有孩子的母亲,而庶母只是父亲的妾室。如果嫡母去世,所有儿子都要服丧且守孝三年。如果是庶母去世,嫡子不需要服丧,只有该庶母所生的庶子才需要为生母守孝。

朱标不愿意为孙贵妃服丧,其实是有礼法依据的。因为朱标认为,他身为嫡长子,在母亲马皇后还在世的情况下,让他给别人服丧,那将置马皇后于何地?

朱元璋见朱标不服,拔剑就要教训朱标。后来,马皇后劝朱标让步。马皇后说,她和孙贵妃情同姐妹,朱标为孙贵妃服丧,也是说得过去的。朱标最终低头,带着弟弟们穿上孝服。

明朝的《孝慈录》中说: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意思是说,庶母去世后,她所生的儿子为她守孝三年。其他众子(包括嫡子和别的小妾所生的庶子)为庶母戴孝,就是从孙贵妃开始的。

博史君读明史,发现朱元璋其实是一个较为“复古”的帝王。他崇尚周礼,分封藩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等,都可以看出他这一特点。但是,在孙贵妃葬礼这件事上,朱元璋却没有尊重古礼,而是改变规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原因:孙贵妃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

四、轨之应有度,宠之应有节

孙贵妃葬在了南京楮冈之原,朱元璋赐给孙贵妃的长兄孙楧每年三百石的俸禄,让他和后代四季祭祀孙贵妃。

孙贵妃去世后,她的两个女儿结局都不怎么好。他的大女儿被封为临安公主。临安公主是朱元璋的长女,因此朱元璋对她非常重视,后来将她许配给了开国功臣李善长的独子李祺。

后来李善长被胡惟庸案所牵连,被诛灭全家。朱元璋虽然看在大女儿的面子上没有杀李祺,但李祺在家族遭逢大难后郁郁寡欢,没多久就病死了,因此临安公主守寡多年,非常凄苦。

孙贵妃的次女在公主中排行第六,被封为怀庆公主,下嫁给了武将王宁。但王宁在永乐时期犯罪下狱,年纪轻轻就病逝了,因此怀庆公主也孀居多年。

在博史君看来,朱元璋有40多位嫔妃,孙贵妃能得到朱元璋15年的宠爱,已属幸运。她去世后被朱元璋高规格安葬,让太子服丧,更是打破了纪录。但是,孙贵妃的葬礼也引来了争议。

我认为朱元璋为了孙贵妃而改变自古以来的“嫡庶纲常”,让嫡子去为庶母服丧,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纵观史册,如果把朱元璋的做法放大,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烽火戏诸侯”,或者是“一骑红尘妃子笑”。

我认为,不管在任何时候,爱情都值得赞美。但世人在维护爱情的同时,不应该因为爱情而去破坏世俗规则和国家利益。

《晋书》中有一句话: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

希望后世思之鉴之。

本文系博史通今原创,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故成穆贵妃圹志》《大明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