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确实不宜评价太高,但也不能完全说是汉奸


抗战时期,即使在八路新四军建立在抗日根据地,对不同的人群也是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说对党政干部和军队干部来说,那肯定是必须玩积极抗日的,哪怕是不够积极,也是要批评的。

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要求就比较宽松一些了,也是区别对待的,只要部突破积极投降这个底线,就都还是团结的对象。

对地方士绅和国民党顽固派,要求也是只要部投降就行,哪怕是抗日消极一些,也是可以的。

教员说,政治就是吧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战争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抗日不坚决,不积极,就一律定义为汉奸,投降派

比如胡适,以前确实是吹过头了,他的地位不应该那么高,因为他的实际贡献没有那么大。

但写不等于他一点贡献都没有,一点地位都不应该有,就应该彻底打倒。

全面抗战开始之前,开始之初,他确实散布了不少对抗战前途悲观消极的观点,和低调俱乐部搞来搞去,但这和要求投降是两回事。

实际上,哪怕是有些投降过的人,当时个后来的政策也都是区别对待的,功过两存,互不抵消。

比如庞炳勋马占山这些人,后来都被迫投降过,但是因为他们曾经积极而且坚决抗战,是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以保存自己,后来也不完全把他们定义为投降派。

胡适在被派为国民政府美国大使之后,确实争取援助不够积极,光是忙着到处演讲,谈笑风生,领课很多荣誉博士学位,争取援助不力,远不如后来的宋子文态度坚决,立场坚定,必要时不择手段,这是事实。

但也不能说他就因此是汉奸,投降派。他本身虽然一直喜欢谈政治,但是毕竟只是学者,没有怎么实际干过政治,所以在进入实际政治运作的时候,方式不是很得当,也可以说有时候是耽误事儿了。

但是从他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的角度说,他认为美国是民主国家,而美国当时尚未卷入战争,美国老百姓则仍然受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影响,对中国抗战不了解,也不怎么感兴趣。

所以他只能先从宣传入手,利用一些机会去宣传中国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抗战的不易和坚定姿态。

常公派他去放这个驻美大使,也是因为他认为胡适和美国关系好,有利于正如美国援助。因为当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很淡漠,官方往来不多。

实际上,当时随然有些美国人知道胡适,但也只是因为胡适在国内的政治主张符合美国人的政治理念,美国学术界有些人对他有些好感,仅此而已。

常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本身就很封建,公私不分,认为私交就能影响国际关系,认为既然你对我有好感,那么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就应该帮助我。所以才会让毫无政治和外交经验的胡适去争取援助。

后来他让罗斯福给他派个顾问,罗斯福则选了个学者,拉铁摩尔,确实对中国很有研究,但个罗斯福跟美国政府没多少往来。

常公则认为,既然是罗斯福派来的,那你就是罗斯福的代表,就应该扮演他和罗斯福直接交往的桥梁和渠道。

后来发现拉铁摩尔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聘期结束后就拉倒了,也没有续聘了。

这和他派胡适去美国也是一样的逻辑,是他自己的认知出了问题,根子则是他的观念问题。

后来发现胡适办不成事之后,就赶紧派人去协助胡适,实际上是替代他,宋子文就直接替代了他。

总之,无过就是功,无功就是过,无功无过,这是三种不同的状态,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标准取对待别人,评价历史。标准的变化,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