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这个自称“务实的台独工作者”的政坛老将,最近在台北中山堂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2023年,赖清德用拖长的闽南语腔调宣称:“台湾没有统独问题,只有要不要守护民主自由的选择。”这话一出,岛内岛外都炸了锅。
要知道,他一直是个非常“独”的政客。可如今,他却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语气温和得像在聊家常。这位“台独旗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算盘?
喊出“命运自决”的起点
赖清德的从政之路是从1996年那场台海危机开始的。
那一年,两岸关系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断裂,海峡上空的氛围压得人喘不过气。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赖清德作为一个刚当选“国大代表”的新人,站上了议场的讲台。
那天,他穿着一身简单的西装,站在麦克风前,面对满屋子的政要和记者,扯开嗓子喊了一句:“台湾命运自决!”
这声音在议场里回荡,掷地有声,像扔出去一颗炸弹,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拽到了他身上。
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时候台海危机正让两岸剑拔弩张,他的表态直接踩在了敏感点上,立刻就传遍了岛内外的媒体。
深绿势力的人听到这话,眼睛都亮了,觉得这个新面孔胆子够大,敢在这种时候放这种狠话,马上把他记在了心里。
从那天起,赖清德的名字开始在“独派”圈子里流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家伙有种,是个能干大事的人。
赖清德并不是什么高干子弟或者豪门出身,他是台南一个矿工的儿子,家里条件不算好,父亲每天在矿场里挥汗如雨,赚来的钱勉强养活一家人。
赖清德小时候就在台南的街头巷尾长大,跑过窄窄的小路,看过矿工们灰头土脸回家的样子。后来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进了医学系,最终成了成大医院的主治医师。
1996年那次议场上的喊话,就像一块敲门砖,把他推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台。
那天之后,深绿势力开始围着他转,各种会议和场合都能听到有人提到这个“敢喊自决”的年轻人。他们觉得,赖清德不光有胆量,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值得拉一把。
于是,他很快就被这些团体看中,得到了不少支持,有人出面帮他牵线搭桥,有人给他提供资源,让他一步步站稳脚跟。2000年,赖清德顺势当选了台南市长。
“去中国化”的台南实验
赖清德当上台南市长后,就开始在文化政策上动起了脑筋。
他盯上了赤崁楼那片老城区,这地方可是台南的招牌景点,历史底蕴厚得不得了,每年游客都络绎不绝。他带着团队跑去实地踩点,亲自走遍了那些老街窄巷,看了看那些斑驳的墙面和破旧的屋檐。
回来后,他跟规划人员开了好几轮会,大家围着桌子摊开地图,七嘴八舌地讨论怎么才能让这块地方既保留老味道,又能有点新模样。
经过几番折腾,他们终于敲定了方案:把路修得平整些,铺上步道,再加上一些现代化的设施,比如路灯和指引牌,让整个区域看起来既整洁又方便。
工程启动后,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赤崁楼周边渐渐换了新颜,游客走起来也舒坦了不少。
不过,最让人瞩目的还是他决定把郑成功的塑像从文物区挪出去。这可不是件小事,郑成功在台湾历史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塑像摆在那儿多少年了,早就成了地标一样的东西。
赖清德一声令下,施工队就开动了。
吊车隆隆作响,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塑像吊起来,围观的人群里议论声不断,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围了一圈,闪光灯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这事儿一出,岛内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这证明赖清德有胆量,敢打破老规矩;也有人跳脚反对,说他这是故意跟历史过不去,想抹掉点什么。
经济牌与实用主义的平衡
到了2021年,赖清德接了“行政院长”的位子,开始在经济政策上露了一手。他上任没多久,就把《企业营运总部租税优惠办法》给推了出来。这政策一落地,就像扔了块大饵,吸引了200多家大陆台商回流到台湾设厂。
这数字可不小,这些台商拖家带口地回来,带的不只是钱,还有技术和生产线,直接给台湾的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工厂一开,机器轰鸣,工人们有了活干,地方上的就业率也跟着往上蹭。
政策刚出的时候,有记者扛着话筒跑去问他,这算不算“经济亲中”,是不是跟他的政治立场唱反调了。赖清德听完,顿了顿,回答得很巧妙:“这不是亲谁的问题,这是为台湾留住优质产业。”
一句话把质疑顶了回去,意思很明白,他干这事不是为了政治站队,而是实实在在为了台湾的经济盘子着想。这话说完,外界议论了一阵,但政策效果摆在那儿,慢慢也就没人再揪着不放了。
2024年,台积电赴美设厂的风波又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台积电可是台湾科技界的顶梁柱,它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岛内外的神经。那时候,美国那边使劲施压,想让台积电把3纳米技术转移过去。这技术是台积电的命根子,涉及到尖端芯片的生产,转移出去的风险谁都看得见。
赖清德玩起了平衡术。他先是松了口子,默许技术转移,给美国那边交了个差;但同时,他又赶紧站出来向岛内放话,拍着胸脯保证“核心研发还是会留在新竹”,绝不让台湾的命脉流出去。
这两手一齐抓,一边应付美国的压力,一边稳住岛内的担忧,操作得滴水不漏。
调声量的高手
2023年,赖清德站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了句:“台湾没啥统独问题啦,只有要不要守护民主自由的选择。”这话一出口,简直像点了一把火,岛内岛外立马炸开了锅。
记者们忙着记录,评论员们忙着分析,网络上更是吵翻了天。要知道,赖清德以前可是“台独”圈里的硬核玩家。
外界开始琢磨,他这是在干嘛?翻看赖清德这几年的发言,能看出个门道:两岸关系一紧张,他的“台独”调子就自动往下压。
有人翻出数据,说2023年初两岸贸易额还保持在2600多亿美元的高位,ECFA让台湾水果出口大陆涨了15%,赖清德可能不想在这节骨眼上把经济牌打烂。
2024年10月,赖清德彻底撕下了温和的面具。那天是“双十节”,他在台北中山堂发表演讲,场地布置得隆重得很,国旗飘得到处都是。
他站上台,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度,用闽南语喊出了“两岸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这说法可不新鲜,但他这次加了料,话里对抗味儿浓得呛人。
演讲中,他提到“中华民国台湾”好几次,还顺带点了大陆几句,说什么“互不隶属是历史事实”。台下绿营的人鼓掌鼓得手都红了,直播镜头扫过去,能看到不少人站起来叫好。
这次讲话比2023年硬了不止一个档次,外媒后来统计,光是“互不隶属”这词,他在20分钟里说了5次,挑衅意味拉满。
2024年“双十”讲话后,大陆军演频率明显加剧,台海局势紧得像上了发条,可他一句软话都没再说,反而变本加厉地推“新两国论”。
危机中的“借力打力”
2025年2月,台东外海一声巨响,把赖清德推到了风口浪尖。台军的勇鹰高教机在训练时突然坠海,飞行员当场没了命。
这架飞机是台湾自己造的,本来顶着“国防自主”的光环,可交付量才到计划的五分之一,制造上还有不少毛病,比如零件质量不过关,早就被媒体捅出来过。
事故一出,记者们蜂拥而上,赖清德不得不出面。他在记者会上站定,手边放着几页纸,开口就把责任推到了“大陆军事压力”上,说飞行员是因为长期面对大陆军演太累了,才出了这事。
他讲得斩钉截铁,压根没提勇鹰机本身的问题。会后,记者追问了几句,他还是绕着走,就是不松口。接下来,他马不停蹄地去了飞行员家里慰问。
那天,他带着慰问金和花圈,低调地进了门,跟家属待了一阵,出来时没多说什么,只说会给个交代。没过几天,他在立法院又放了话,承诺“三个月内完成飞安整改”。
他还列了些具体措施,比如增加飞行员的休息时间,检查所有飞机的零件,等等,听着挺实在。
整改的事刚说完,他又把话题扯回了大陆军演,说这些年大陆的飞机军舰老在附近晃,搞得台军压力山大,事故就是这么来的。
这话一出,媒体又热闹了一阵,报道里满是“大陆威胁”的字眼。这套操作下来,赖清德把事故的焦点从勇鹰机的毛病上挪开了,转而指向了两岸对立的老戏码。
几天后,岛内舆论果然被带了节奏,大家讨论的都是大陆军演的影响,飞机本身的质量问题反倒没人深究了。
参考资料:
[1]胡雪儿.赖清德上台以来民进党派系政治的最新发展[J].台湾研究,2024(6):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