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逝多年,一姓贺的老人对儿女说:你们把姓氏改回“毛”吧

“从今天开始,你们改姓毛吧!”

面对一双儿女半是惶恐,半是质疑惊呼,彼时已经退休在家的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不为所动。

“因为我也姓毛,我是毛主席的亲侄子,我的名字,叫毛岸成。”紧接着,他将这个瞒了大半辈子的秘密和盘托出。

病逝多年,毛主席却多出了数位血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35年,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途。

作为原本的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在白色恐怖势力的围剿下,红军独立师师长毛泽覃英勇就义。

不幸中的万幸,他与妻子贺怡,终究在世上留下了骨肉。而这个从小失去了父亲,又被母亲寄养在亲友家的小生命,就是毛岸成。

在全村人周密的保护、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毛岸成吃着百家饭,度过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童年。

彼时的他,对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而彼时的贺怡,将丈夫逝世的悲愤化为革命的力量,奔走于华东地区,为党的工作殚精竭虑。对于儿子,根本无暇顾及。

直到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近在眼前之时,贺怡才抽空回到江西,与失散多年的儿子团聚。

彼时的贺麓成,已经长到读初中的年纪。眉眼之间,已然有了毛泽覃年轻时的英气。这也让贺怡第一时间认出了他。

十三年的思念之苦,让贺怡什么也顾不上了。

她飞奔着,哭着、叫着奔向儿子,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被一个陌生女人搂在怀里,看着她不能自已的神情,贺麓成又是感动,又是惶恐。

直到养父母听到消息赶来解释一番之后,这对母子才终于相认。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母子相认的那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贺怡撒手人寰。

刚刚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牵挂的贺麓成得而复失,又成了孑然一人。

好在,贺麓成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大姨贺子珍。她把贺麓成接到上海,一边时不时带他追忆父母的革命事迹,一边抚养他长大成人。

从大姨那里完整地听到了父母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小贺麓成很受触动。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另外,贺子珍还经常教育尚不成熟的贺麓成: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要沾毛主席的光。

对于大姨的教诲,他一直谨记在心。“自立自强”更是成了他恪守了一辈子的信条。

时光荏苒,1952年,学有所成的贺麓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那时新中国初立,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在国防军事方面还很落后。

对此心急如焚的贺麓成,决心为新中国国防的迎头赶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钱学森麾下,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可喜的是,经过数年钻研,贺麓成终于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他与另外一名导弹工程师一起,提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导弹控制方案。经过数次实验,这门新技术最终被采用。

到了1964年,新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终于实现了大突破——由贺麓成参与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圆满完成了飞行试验。

由于创造性地提出新技术,贺麓成迅速确立了自己在导弹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

当然,贺麓成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仍旧埋头于导弹飞行技术研究,并数次帮助国防事业取得进步。

在这条战线上,他不仅兢兢业业地工作,而且谨记贺子珍的教诲,从来不拿自己和毛主席的关系说事。

1981 年,国家的表彰终于来了。

由于贺麓成的杰出贡献成,他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系统第一个评上高级职称的人。在国家授予的证书编号上,他是“001”号。

新中国头号导弹技术专家,贺麓成当之无愧。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即便后来因为年事已高退居出研发一线,贺麓成也从未停止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心系家乡发展,已经定居北京的何麓成三下江西:为了让孩子们安心接受教育,他自掏腰包在永新中学设立奖学金;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他从积蓄中掏出五万,帮助乡亲们种黑梨、搞养殖,没有半点“专家、功臣”架子,天天出现在田间地头。

为了江西的经济发展,他更是亲自出马,为一家本土企业拉来外资……

除了心系家乡以外,颇具战略眼光的贺麓成深谙“全国一盘棋”的道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绿色经济”专项工程的牵头与推进;2002年出面筹资,为220国道济南—长清路段建设路灯工程……

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贺麓成退休后一刻也没有停歇,一次又一次亲力亲为,投身到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中去。

当然,一辈子隐姓埋名的贺麓成,从来不曾忘记自己的“根”。

为了纪念早早逝去的父母,他在年老时将一儿一女的姓改了回来。

不过他自己仍叫贺麓成,用大半生的时间,完成了了自己年少时,对大姨贺子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