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本结婚人数降至47.5万人,为战后最低水平,相比2022年下降了6%。
而离婚数量却上升到18.4万起,比2022年增加了近5000起。
日本的婚恋市场正面临巨变?
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躺平”,放弃结婚与恋爱,回归个人自由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女性的“完美伴侣”标准让男性愈发望而却步。
性别对立愈演愈烈,日本社会的这场“性别战争”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原因?
泡沫经济时期的婚恋市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整体繁荣。
尤其在婚恋市场上,女性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恋爱资本主义”的文化。
具体来说,“三高”标准——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成为了当时婚恋市场的主流要求。
女性在选择伴侣时,往往希望男性能够具备这些条件,甚至成为了衡量一个男性是否值得结婚的主要标准。
这不仅仅体现在个体择偶中,也反映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广告、媒体甚至电视剧中,都在不断传达这种高标准的伴侣形象。
例如,《东京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在1991年首播,其描绘的男性形象和婚恋标准几乎成了那一代女性的理想化对象。
电视剧中的男主角不仅拥有良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且还兼具智慧与魅力,这种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深深植入了观众心中,成为了很多女性的婚恋标准。
伴随着女性择偶标准的提高,男性的婚恋压力也逐渐增大。
经济泡沫时期的日本,男性需要在职场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满足女性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高要求。
特别是在日本的传统社会结构中,男性不仅要在工作上拼搏,还要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
因此,男性在面对女性的高标准要求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家庭中男性需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比如,很多男性不仅需要为自己的职业打拼,还需要为未来的婚姻提供经济保障。
与此同时,伴随社会文化的变化,女性逐渐开始重视经济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使得婚姻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选择。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部分男性逐渐对婚恋产生了抗拒心理。
在面对女性的高标准和社会对他们的多重期待时,许多男性选择放慢步伐,甚至不再积极参与婚恋市场。
女权运动的演变与极端化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日本,女性开始要求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最初,女权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在教育、就业和社会事务中的平等权利,这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然而,这一初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变化,部分极端女权主义者将关注的焦点从“平等权利”转向了男性角色的批判,提出了更多性别对立的言论。
她们认为男性的主导地位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男性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压迫。
这种极端观点在媒体、职场甚至家庭层面都有所体现。
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女性开始公开对男性表达不满,要求男性对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承担责任,甚至提倡“男性天生压迫女性”的观点。
尤其是2014年日本政坛发生的一起嘲讽女议员案例。
在当时举行的东京都议会全体会议上,自民党议员铃木章浩公然对一名反对党女议员盐村叫嚣“赶紧结婚去吧”、“你生不出孩子吗”。
此番言论引发众怒。
最终时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出面,通过她所在的反对党大家党党首浅尾庆一郎转达歉意。
同时当事人铃木于2014年6月23日为自己的言行道歉,并宣布退出自民党。
第二天(24日),安倍晋三召开内阁会议,重磅推出“女性经济学”。
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在2020年以前,把女性在企业管理层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7.5%提升至30%;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公开女性高管比例;在2017年之前,新增40万个负责照看孩子的处所,新增可照看1万名学龄儿童的课后托管项目,以保障女性全天候投入工作。
安倍同时承诺,将考虑改革现行税收和养老金制度,使全天候工作女性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如果日本女性走向社会,将带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近13%。
不少日本专家认为,女性劳动力增加将成为改变日本劳动力短缺现状的关键。
女性走入社会不仅会增加日本劳动力的数量,还将提高日本企业的运营质量,从而帮助经济复苏。
但也正因此,男性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在职场上,男性害怕因为一个不当的举动被贴上性别歧视的标签。
这种社会文化的改变迫使男性在公共空间、职场和家庭中开始回避女性的交往,甚至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选择“躺平”。
这种心理的根源不仅在于男性对女权运动极端化的恐惧,也在于他们对婚姻责任的逃避和对家庭经济负担的焦虑。
在性别对立愈发尖锐的同时,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对日本天皇继承制提出的要求成为了又一深刻的象征。
联合国在2024年10月敦促日本修改《皇室典范》,支持女性有权继承皇位,认为现行制度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相悖。
然而,日本政府对此表示强烈抗议,认为天皇继承制是日本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不应受到外部干预。
这一事件揭示了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与女权运动之间的激烈碰撞。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虽然女性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
但皇位继承制度仍然严格限制了女性的继承权,体现了日本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的矛盾。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女权诉求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日本社会中深层次的性别对立问题,也加剧了男性群体对于婚恋和社会责任的逃避。
“躺平”现象的崛起与婚恋市场的衰退
随着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愈发严苛,尤其是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高要求和社会对男性经济能力的高标准,许多男性选择了“躺平”。
在日本,男性“躺平”现象开始蔓延,特别是在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群体中,这一现象愈加明显。
根据日本政府发布的数据,2023年日本的出生率再次创下新低,仅为1.20,结婚人数首次跌破50万对,显示出婚恋市场的疲软。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不结婚、不恋爱,他们回避婚姻带来的责任与压力,选择享受个人自由。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男性对婚姻和家庭责任的逃避,也反映了他们对当前婚恋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失望与不满。
日本的婚恋市场变化背后,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泡沫破裂,日本的经济长期低迷,许多年轻男性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结婚和生育对于许多男性来说显得更加沉重,他们往往认为结婚不仅是一项经济负担,而且伴随的是巨大的社会期望。
数据显示,年轻男性的收入增长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停滞不前,而与此相比,女性的收入增长和社会地位提升逐步缩小了性别之间的差距。
与此同时,性别对立的加剧,已经使得日本的婚恋市场变得更加疲软,许多男性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满足社会和女性的过高期望。
男性在职场上的压力加大、在家庭中的责任加重,加之女性婚恋标准的提高,导致了大量男性对婚恋的逃避。
另一方面,女性在婚恋中的高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完美伴侣”标准让男性逐渐感到无法承受。
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性别对立,也使得婚恋市场的需求日渐萎缩,结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正是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
结语
日本社会中的性别对立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经济压力和婚恋市场的不断变化。
男性的“躺平”现象不仅是对女权运动激进化的反应,也是在面对过高婚恋要求和社会压力时的一种无声抗议。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性别平等、改进婚恋文化,减轻经济和社会压力,以促使社会整体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人民网《安倍重磅推出“女性经济学”》
京报网《联合国审查日本天皇继承制,敦促日方要男女平等》
上观新闻《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日本生育率再创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