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丰川祥子
编辑|t
引言
淮海战场,国军节节败退,陈官庄成了最后的绞肉机。黄百韬没了,邱清泉完了,杜聿明被俘,一片狼藉中,只有李弥一个人逃了出去。他是怎么做到的?钻麻袋、夜行百里、切断通讯,各种传言满天飞。
别的将军纷纷战死、被俘,唯独他活着去了台湾。这到底是高超的战术,还是甩锅跑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逃跑将军”李弥的故事。
别人死守陈官庄,他悄悄溜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得如火如荼,解放军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碾庄地区展开猛烈攻势,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团团围住,形势危急。
国民党“剿总”急得团团转,急忙派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前去解围,企图打开一条生路。然而,这两支部队的命运却大不相同——邱清泉拼死作战,最终战死,而李弥则悄悄地做了一个决定:趁乱跑路。
杜聿明在徐州“剿总”司令部里一拍桌子,下令:“李弥,你的13兵团负责掩护撤退!”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国民党那一大摊子几十万人要撤离,谁殿后,谁就是活靶子。而李弥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掩护撤退?这不是让我当炮灰吗?
于是,11月28日夜里,李弥悄悄召集手下军官开了个小会,他的意思很简单:“别跟他们搅在一起,我们自己走。”接着,他果断切断了兵团的通讯联络,拒绝与“剿总”联系,带着部队甩开主力,独自向北突围。
这一手操作,让国民党其他兵团彻底懵了。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各兵团应该一起突围,怎么13兵团不见了?其实,这时候李弥已经带着部队悄悄地向山东薛家湖方向跑去了。
他采取的是“夜行百里”的策略,白天隐蔽,晚上急行军,拼命甩开解放军的围追堵截。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当时已经形成包围圈,而李弥这一支人马,不但不按照“剿总”计划行动,反而往北边跑,等到徐州其他部队发现不对劲时,李弥早就跑远了。
他是怎么突破层层封锁的
当时,解放军对徐州方向的封锁极其严密,尤其是陈官庄地区,围得水泄不通。黄百韬、邱清泉都没能突围成功,杜聿明最终被俘,而李弥却凭借极端的求生意志,玩出了“溜之大吉”的大戏。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极端的“轻装上阵”处理,连重武器都丢了,只带着轻便装备,这样行军速度大大提升。
其次,他选择了避开主战场的路线,专门挑选偏僻小道,甚至带着部队涉水而过,宁愿冻得浑身发抖,也要避免与解放军直接交火。
当时有一个传闻,李弥为了躲避解放军检查,甚至钻进了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由部下假装挑夫,混过了解放军的封锁线。
这一细节至今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采取了一切手段,哪怕是装成普通老百姓,也要逃出生天。
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高级将领几乎被歼灭,只有李弥一人成功脱逃。他的逃亡路线是:徐州—济南—青岛,一路往北,最终在青岛登上了一艘军舰。
青岛港的最后一跳
当李弥抵达青岛时,港口已经是人山人海。大量国民党溃兵、家属、商人都挤在码头,争先恐后想要登船离开大陆。
李弥虽然是高级将领,但这个时候已经顾不上什么排场,传闻说他穿着普通士兵的衣服,混在队伍里,生怕被人认出来阻拦。
当时的青岛局势已经极度混乱,解放军正在迅速逼近,海上的舰船一艘接一艘地开走,谁能挤上船,谁就能活命。李弥眼看前方已经上不了船,果断想了个法子——直接跳海,游到停泊在外海的军舰上。
虽然这个说法无法完全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拼尽全力,最终成功登船,成为淮海战役后唯一逃出生天的高级将领。
上了船,李弥终于松了一口气。身后,是已经岌岌可危的国民党在华北的最后据点,而他,则成了这场战役里唯一的漏网之鱼。
回望大陆,李弥的内心或许五味杂陈。作为一个军人,他没有战死在战场,而是带着一身尴尬的逃亡经历,离开了祖国。他的名字,注定不会在“剿共”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反而成为了国民党军队失败的一个象征。
而此时的解放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最后的胜利进攻。淮海战役的结束,意味着中国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李弥虽然逃走了,但国民党的命运,已经不可逆转。
参考资料
淮海战役唯一漏网国军将领 钻进麻袋混出解放区 中国新闻网 201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