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解放凤阳城的经过

引子

#本文摘自《凤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12月),周复中、张家国口述、王乐民整理,原标题《解放凤阳城的经过》

正文

1947年11月,根据当时敌我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决定建立岗卫乡政权。工作范围以凤阳城为中心,向北活动,延伸至门台、长淮和李楼子一带。组织上派周复中同志担任该乡大队长,乡长为刘卓现。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侦察敌情,了解蚌埠以东铁路沿线国民党部队调遣活动情况;争取敌顽人员向我方靠拢,提供内部情况。1948年末,上级又指示周复中同志坚决保护好蚌埠至临淮的铁路线,停止破坏,保证畅通,以便我解放大军随时顺利南下。

岗卫乡当时属殷涧区,区大队长张家国,率领区队经常活动在城南齐涧、三河、岗集、冯阎曹一带,和刘卓现、周复中两人保持着密切联系。

1948年底,淮海大战接近尾声,蒋政权的彻底垮台指日可待,国民党凤阳县政府人员也潜往南京。原先地方上耀武扬威的大小反动头目,此时徨徨不可终日,有的南逃,有的暗暗与我方联系,寻找生路。居住城里的叶茂才是当时有名的地头蛇。掌握一部份武器,三番头子,徒儿发孙很多。他上与官兵勾结,下和盗匪串通,鱼肉人民,祸害乡里。眼下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为了日后存身,便指使他的徒弟张锡良设法与我方联系。

张锡良,凤阳周圩乡潘张村人。原先在我方任县文工团团长,后来离开革命阵营到凤城居住,并拜认叶茂才为老头子。张锡良父亲张团九,在城内行医,经常为叶茂才看病,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叶把张锡良视为心腹的门徒。

1948年12月下旬,一天午后,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袍,衣冠楚楚的人,走出南门,穿过老人桥直奔倒碑子方向来。周复中同志此时正在巡哨,看见来人,便警惕地注视着,并把手枪机头打开,做好战斗准备。距离约五十米处,才认出是张锡良。周与张锡良是表兄弟,又是一个地方人,虽然如此,但仍不放松警惕,仔细观察他的行动。此时张锡良也认出了周复中,一走近就说道:“表兄!我正在找你,老头子(指叶茂才)叫我同你们联系,欢迎你们进城,他那里还有一部份枪支,请你们去接收……。”这之前,叶茂才也放出过话,要投靠凤阳山共产党。但始终不见行动。上级领导对叶茂才本人也作过具体的阶级分析,根据他的一贯所作所为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会倒向共产党的。如今形势急转直下,为图一时苟安,不能不走这条路了。看到张锡良恭顺的样子和谦卑的说话语气,周揣摩着不会是假的,便答复他说:“你先回去,我们马上研究研究。”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周复中在冯阎曹找到区队长张家国,把张锡良来联系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张要周马上潜回凤阴,了解北门外龙兴寺国民党的驻军动态。我们分析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叶茂才逼于形势,派张锡良与我方联系,而且他手下一部份人枪已为我方掌握,不会有大的问题;龙兴寺的一连蒋军,出没无常,已成惊弓之鸟,龟缩在碉堡和寺院内,平时很少下山。基于以上情况,加上我干部、战士进城心切,张家国当即率领身边的十余名武装人员,前往凤城。

时间在下午五时左右,队伍从南门入城后,便直奔楼东街叶茂才住地,接收了他交下的十八只长枪。群众闻悉张家国带领新四军进了城,顿时轰动开来,,相互聚扰,议论纷纷。有的店铺竟鸣放鞭炮,表示欢迎。张家国见人愈来愈多,便在街当中放一张桌子,站在桌子上向市民发表起演说来,宣传党的政策,要大家照常营业,安守本职,不必惊扰。讲话即将结束时,忽然有一黄姓居民,急匆匆地从街北跑来说:“敌人要进北门了。”张家国立即登上南门城头,举起望远镜向北瞭望,

果然发现五层碑(现在汽车站)附近,有一部份蒋军在游动,张家国朝北打了两枪。因对敌人企图一时弄不清楚,为避免和敌人发生战斗,决定我进城人员和向我投诚的一部份人枪从南门撤出。叶茂才也跟随我们走出城外,是晚住在离城三里许的水庄。

猖獗一时的敌人,此时已毫无斗志,如丧家之犬各自逃命。事后了解,当天傍晚,敌人并没有进城,听见城内枪炮声(即鞭炮声),惊恐万状,到小北门外转动一下,开往别处去了。其时活动到城南齐涧村的我凤阳山游击司令部得悉这一情况后,决定第二天全体战士、干部、党政人员集中到齐涧村,作好入城准备。至时由首长报告蒋军败退形势,宣讲我党城市政策,规定入城次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命叶茂才返回城内,通知商店、学校、民众团体做好欢迎入城的准备。1948年12月28日,晨曦微露,一轮红日冲破云霄,冉冉从东方升起

齐涧村头己唯嚣起热闹的人群,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光辉时刻。旋即,一支四百多人的壮严整齐的队伍,在四分区司令部孙传家,定凤怀(即凤阳县)县长宋乃冰等人率领下,挺胸昂脯,以豪迈的步伐,浩浩荡荡向凤阴城进发。当我人员一踏入南门,城内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长期被反动派统治奴役下的凤阳古城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周复中、张家国口述,王乐民整理

资料来源:

《凤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