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出版人、《开卷》创始人蔡玉洗(1949-2023)。
50年前,蔡玉洗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入学不久的工农兵学员,来到新华日报社文教组实习。那时报社对工农兵学员是很重视的,我所在的理论组,曾推荐一位回乡知青、生产队长上复旦大学新闻系,他毕业后分配至新华日报社理论组。可惜我与蔡玉洗没有工作上的交集,对这位时年25岁的南大校友,未予特别关注。
将近13年后,我调入江苏古籍出版社,再见到他时,他已担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真可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他成了文学青年仰望的人物,给谁出一本文学著作,说不定谁就能一炮打响。好些作家在成名以前,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他有先见之明,推测琼瑶的作品将在中国大陆走红,一次性引进和出版了她七部著作。还引进和出版了别的港台畅销书作家的作品,为出版社挣了不少钱。
他思想前卫,创办了登载纪实作品的《东方纪事》。林彪之子林立果的未婚妻张宁的《自白》就登在《东方纪事》上,详述了有关官员为林彪选儿媳的过程(批判林彪时称为“选妃子”)。在江苏省省级机关批林批孔代表会议上,有一位领导人问当时的省委书记吴大胜:“毛主席是怎么批评‘选妃子’的?”吴大胜倒也爽快,答:“毛主席说:‘选妃子’不是共产党干的。”组织部门的一名干部揭发说,有关官员为林彪儿子选妃子,让组织部门的人看了4万多张女青年的相片,并到南京一些中学门口等候学生放学,见到靓丽的女生,就拉到一边问这问那。那次会议,我在场。
张宁的《自白》中写到南京大学造反派头头曾邦元追求她,她父母不同意,曾邦元便在清晨翻墙与张宁私会。在外地一所监狱服刑的曾邦元看到了《东方纪事》刊登的张宁的《自白》,很生气,给江苏文艺出版社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出来,辗转交给我,由我送交江苏文艺出版社。信没封口,我浏览了一下,信上说,张宁所述她与曾邦元的恋爱关系,纯属捏造,他从来没有追求过张宁,张宁不符合他的择偶标准。曾邦元获释后,曾对人说,张宁向他道歉了。这算是一段插曲。
张宁还托人将《自白》书稿从美国带到北京,交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5万册,一销而空。
《东方纪事》还刊登了写庄则栋坎坷人生的《乒乓启示录》,及《中国乞丐群落》等文,有轰动效应,但涉及敏感话题,蔡玉洗被上级有关部门不止一次“约谈”,我是有所耳闻的。
我不写小说,没有向蔡玉洗投过稿,倒是他主动向我约稿。题目是《历史上冤假错案辞典》,我一听,很有兴趣,同时觉得这个选题,只有蔡玉洗能想到,因为他视野宽广,时有卓见。考虑到工作量过大,一个人在规定期限内难以完稿 ,便邀约新华日报社的王伯森、张力平和江苏省总工会的赵映林三位朋友合作撰写。《序言》由我起草,八千多字,讨论了历史上为何冤假错案特别多,为何动辄诛三族、诛九族,甚至还有诛十族的,为何动辄杀戮几千甚至几万人,为何历史上冤假错案的平反那么难,要在老皇帝死了以后,下一代或下下一代才能平反。我们及时交了稿,近一百万字。审稿、付排、看校样都很顺利,但就在付印前夕,因时局发生变化被叫停。书没出成,友谊常在,对蔡玉洗,我很感激。我与他在新华日报社相识,他一直是记得的。
不久,蔡玉洗到南京大学中文系读博士去了。回来后,任译林出版社社长。稍后,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凤凰台饭店总经理。他把饭店办成了“书香文化酒店”“国际写作中心”。他开创的饭店经营模式,成为同行业的典范。王振羽先生在一篇追怀蔡玉洗的文章中写道:“他以文学博士办酒店,融入文化元素,招邀国内外知名人士,济济一堂,弦歌不辍,创办《开卷》,推出一系列丛书,文化凤凰台,书香弥漫,成为一道风景线。”
蔡玉洗办酒店,还掌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一张公开出版的报纸——《凤凰资讯报》。邀我代他看大样、清样,签字付印。他要委我“总编辑”头衔,我说:“我可以干这个工作,但名义就不要了。”《凤凰资讯报》一度红火过,最多时有十几个地方版,一期有五十多个版面。我干了七年。他放手让我干,但他常出主意,并几次主持改版。我曾因不慎跌断了右腿腓骨,拄着拐杖坚持上班三个月,不敢打退堂鼓,因为不能辜负蔡玉洗的托付。
他结交颇广,朋友甚多。曾陪同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到一位收藏家的家中,观赏其两件藏品:马克思手稿原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卢荻在“文革”后期记录的毛泽东谈文史原件。他开车带我前往。这是两件很珍稀的藏品。收藏者很大方,将卢荻的记录复印四份,给我们一人一份。卢荻的记录,是用铅笔写的,字迹已经浅淡;有些字是“文革”期间流行的简化字,现在已不用。蔡玉洗交代我对卢荻记录涉及的典故及历史人物作些注释。我用规范的简化字将卢荻记录抄写一遍,加上注释,复印四份,分送张异宾书记、罗一民副主席、蔡玉洗和收藏家。
我比蔡玉洗虚长几岁,总以为他还比较年轻,来日方长,相聚和倾谈的机会还多,哪知2023年12月14日这一天的到来,使机会化为乌有,能不痛惜!
王春南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