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军区历任的司令员中,有一名司令员非常特殊,他的军衔仅为大校,除此之外,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他退休,他担任过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河北省委书记等等重要职务,以大校军衔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的他,在新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他就是刘海清“将军”,一个没有将衔,但每个人都愿意叫他一声刘将军的军人。
1955年,担任着三十八军112师副师长的刘海清被授予大校军衔,从客观角度来说,这个军衔并不算低,但对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着出色表现的他而言,还是不够的。
其实在1964年以及1988年,刘海清将军都能够晋升为将军,1964年可以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甚至可以被授予中将军衔,可是刘海清将军这两次都“错过”了。
这才成为了我军中的独一份,以大校军衔担任如此多重要职务的特殊存在。
刘海清生于1921年,他的家庭只是四川通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童年在贫困与劳作中度过。
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知道家里日子不好过,父母起早贪黑地劳作,却依然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因此,他很早就学会了砍柴、种地,甚至帮人放牛,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而在1932年,改变他命运的机会到来。
这一年,有一支穿着灰色军装、纪律严明的队伍来到通江,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这些士兵不仅帮助百姓打土豪、分田地,还送粮送布,甚至帮穷人治病。
对于从未见过这样“为穷人撑腰”的队伍的刘海清来说,红军就像天降神兵,给了他希望,了解了红军的理念以及政策之后,刘海清决定去参军,可是当时的他只有10岁出头,当他兴冲冲地跑去报名时,被告知他太小了,个头也不够,连枪都拿不稳,所以被拒绝了。
被拒绝之后,刘海清不甘心,回家后偷偷练习举起木棍当步枪,练习行军跑步,甚至开始吃比以前更多的饭,只为了让自己快点长高。
恰好的是,刘海清的哥哥才结婚,他舍不得新婚的妻子,不愿意离开家,但是他的哥哥已经报名了红军,于是乎,他主动找到了红军接兵的干部,坚定地说:
“我能吃苦,能打仗!让我上战场!”
也许是被他执着的精神感动,最终,12岁的刘海清,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红小鬼”。
加入红军后,他以宣传员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但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33年,随着战局变化,他随部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刘海清多次面临生死考验。记得有一次,他因为体力不支倒在雪地里,脸色苍白,全身僵硬,战友们以为他撑不过去了。
可当有人试图把他的步枪拿走时,他突然睁开眼睛,紧紧抱住枪,低声说道:
“不准拿走,我还能走”。
14岁的他,在长征的风雪中站了起来,继续向前。
长征结束后,抗日战争爆发。
此时的刘海清,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小战士,成长为一个有经验的指挥员。
刘海清加入八路军115师,成为343旅685团的一名连长。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刘海清带领连队巧妙布防,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利用山林伏击敌人。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沉着冷静,带领士兵精准射击,一举击溃敌人。这场战斗,让他初露锋芒。
到了抗战后期,刘海清已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
他深知游击战的精髓,率部队频繁出击,利用灵活战术打击敌人。解放战争时期,他的部队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战功卓著,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赫赫战功。
战场上,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临危不乱。在平型关战役中,他带领部队突袭日军补给线,歼灭了大量敌人,被上级点名表扬。
在抗日战争之中,刘海清表现非常出色,他成为了梁兴初的得力干将。
解放战争时期,梁兴初在东北解放战场上担任了多次主力部队,刘海清成为了梁兴初手中的一把利刃,他先后率领部队参加了四平攻坚战、攻克沈阳、解放天津等一系列重要战役。
尤其是在天津战役中,他率领334团突入城中,成功俘虏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为战役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间来到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场燃起战火。
解放军前往朝鲜战场,以人民志愿军的身份抗美援朝,梁兴初的38军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的绝对主力,让三十八军获得万岁军称号的,就是三所里阻击战。
1950年11月27日,他接到命令:
必须在当天下午6点前到达三所里,切断美军退路。
当时,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两天,士兵们疲惫不堪。
面对70公里的崎岖山路,行军变得极其艰难。许多战士跌倒、晕倒,甚至在行进中睡着。师部曾建议休整片刻,但刘海清坚决反对。他敏锐地判断,如果稍作停留,美军必然会抢先一步突围。
最后,刘海清率领部队提前5分钟赶到三所里,并迅速炸毁大同江桥,彻底断绝了美军的退路
随后,他察觉美军可能会从龙源里撤退,果断带领337团前往增援,成功围歼敌军。这场战役,让刘海清获得了二等功,这一战,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被彭德怀称赞为“反应机敏,行动迅速”的典范。
战后,刘海清获得朝鲜二级国旗勋章,这是对他卓越指挥能力的最高褒奖。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刘海清被授予大校军衔。
按照资历,他本可以获得更高的军衔,只不过当时的军衔授予工作复杂,刘海清并没有被授予少将军衔,而他本人对此并不在意,没有找到干部部提出质疑。
在1964年的时候,军队进行新一轮军衔评定,刘海清本可晋升少将,但他却主动放弃了。
“我只是尽了一个军人的职责,军衔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的回答。
虽然只是大校军衔,但是年轻而且非常有潜力的刘海清在授勋之后,被国家和军队寄予厚望,担任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职务。
他先后后被调往新疆,历任北京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最终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
在新疆的岁月里,他不仅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更注重民族团结。
他常年深入基层,与各族官兵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心声。他还积极推动边防设施建设,加强边境安全。在他的带领下,新疆军区战斗力大幅提升。
1988年,军衔制度恢复,他的同僚许多人都晋升了,但是刘海清在1987年的五月退出了一线工作,也就是离开了军队,就导致他没能够在1988年的授衔之中晋升,按照刘海清的职务,他是能够被授予中将军衔的。
但是对此,刘海清并不在意,在他看来,建设军队多年,他该获得的尊重以及该有的地位本来就得到很鲜明的印证了,他虽然只是大校军衔,可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就是将军,能看到新中国建设到这样发达的地步,他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他的本心还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
所以刘海清总是说,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不错了,他根本没有必要有更多的追求,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满足而且惬意。
1990年代,他正式离休,回到北京安度晚年。他的住所极为简朴,家具大多是旧的,甚至有些已经修修补补多年。一次,老战友来看他,看到他家里破旧的木椅,忍不住问:
“老刘,你怎么不换一套新的?”
他笑了笑:“这些还能用,换什么?”
他的衣柜里,挂着的衣服也都是穿了十几年的老军装,甚至有几件袖口已经磨破了,但他舍不得扔。
2007年8月18日,刘海清在北京离去,享年86岁。
他走得极为低调,家人甚至没有张扬举行大规模的追悼会,只是在小范围内告别。
但在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当年的老兵、部下自发前来悼念。有人说:
“他没有将星,却是我们心中的将军”。
作为一名没有将军军衔的“将军”,刘海清是一个革命者以及一个中国共产党员最朴素的缩影,他代表了很多人,代表了很多人对于功名的态度,在他的心中,自己有一个怎么样的头衔或者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十几岁参军的时候,那个最纯真,最本真的理想是否有实现。
而刘海清,他真正地做到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