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国共之间曾成交和未成交的几笔“交易”

国共之间曾成交和未成交的几笔“交易”

国共内战时期,交战双方不但在战场上短兵相接地厮杀,而且还在战场下明来暗往地“交易”。本文讲述的就是那个年代发生在国共之间曾成交和未成交的几笔“交易”......

一、叶挺交换马法五

众所周知,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奉命与国民党军谈判被扣押,直到1946年3月4日国共重庆谈判后才被释放。然,或许您有所不知,叶挺并非无条件释放。换言之,叶挺并不是白放的,其释放背后,国共之间竟有着一笔交易,此交易即“叶挺交换马法五”。在释放叶挺的谈判中,蒋介石要求释放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

新四军军长叶挺

1945年10月,马法五奉命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企图迅速控制华北等地的战略要地和交通线,锋芒直指中共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平汉铁路邯郸以南地区,对来犯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歼灭战。此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高树勋率部起义,马法五被俘,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

马法五

尽管被俘的马法五心情低落,但对我军的礼遇有加却心存感激。刘伯承亲自探望了马法五,两人倾心交谈,马法五感慨万千。他表示虽作为军人不能作出背叛之举,但若能回去,将卸甲归田,不再涉足骨肉相残的内战。回到重庆之后,马法五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再介入战事,仅担任了国民政府北平行辕副主任(主任李宗仁)、保定绥靖主任(孙连仲)公署副主任,兼任保定警备司令部司令等职。1949年4月,任广州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处参军等职,同年7月赴香港,后转赴台湾寓居。曾任台湾“行政院”顾问,退休后定居台中。1992年1月24日在台北因病逝世,享年98岁。

马法五(着长衫者)与中共领导人合影(1946年2月)

左起:邓小平、杨秀峰、马法五、刘伯承、高树勋、蔡树藩薄一波


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出席重庆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博古)等一起从重庆返回延安。下午2时飞机迷航,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失事,同行17人不幸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2006年,时为国民党特务的杜集堂发文声称,飞机迷航系他通过特务杨耀武在飞机罗盘和高度仪上各放了一块磁铁所致。

“四八”烈士罹难飞机

二、交易不光是“人换人”,还有“人换物”的

1931年5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4军10师师长的李默庵,率部参加了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时,国民党军3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长驱直入”,企图压逼红军主力于赣江而消灭之。李默庵毕业于黄埔一期。黄埔一期生当中,黄埔三杰(蒋先云陈赓贺衷寒)名声最响。不过,还有另一个说法,即“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这个评语就连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都非常认同,可见李默庵绝非等闲之辈。

李默庵

然,在这次围剿红军的战斗中,李默庵所在的中路军却连遭败绩。据《萧克回忆录》中记载,时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的他参加与李默庵部的战斗。战斗结束后,萧克竟发现了当年军校教官刘嘉树在俘虏群中,刘也是黄埔一期,时为李默庵部下的一名副团长。1926年,萧克加入国民政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宪兵教练所学习时,刘嘉树就是他的队长兼教官,负责给萧克等青年教授战术和队列操练。克令人给他松了绑,并对他说:“您曾经待我不薄,虽然我们是敌人,但是我也依旧记着这份感情。” 克后来回忆,念旧情,留活路,最终还是按红军的俘虏政策,给了刘嘉树一块大洋释放了他。

红军时期的萧克

其实,这块大洋并不是白给的,刘嘉树也不是白放的。刘嘉树被俘后,刘母和妻子到军中找到了李默庵,哭闹着求长官一定要救刘嘉树。或许是念黄埔一期同窗之情,或许是怜刘母妻儿悲悯,李默庵遂派人暗地与红军联络,红军的回复倒也直白:“放人可以,拿药换。” 李默庵毫不含糊,立即着人给红军送去了26担战场急救药品。红军也守信用,收货后即将刘嘉树放了回来。

其实,刘嘉树并非第一次被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刘嘉树奉命率领宪兵营“围剿”起义军,结果由于贪功冒进,最终兵败被俘。然,起义军中多为黄埔生,念在黄埔的交情,并未太为难刘嘉树,最终还是放了他一条生路。刘嘉树重回国军之后,隐瞒了这段当俘虏的经历,仍然得到了重用。此次李默庵在江西的营救之举,不禁令刘嘉树感激涕零,而且更加死心塌地为国军效力。1933年起,他先后任第22师46旅少将旅长,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11月,授陆军少将,任第5军副军长。1943年1月,任第32集团军88军军长。1945年,任第34集团军代副总司令。1946年,任湖南省军管区司令官兼保安司令,长沙绥靖公署参谋长。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刘嘉树-时任第17兵团司令官

然,命运似乎又跟刘嘉树开了个玩笑。1950年2月6日,刘嘉树广西又被我军俘虏。这次他并未获释放,也再无人出面“交易”。1972年3月3日,刘嘉树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终年69岁。

三、两次未能成交的“交易”

然,并非每次交易均可成功。有的交易,买卖不成,仁义也不在了,且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张辉瓒

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的那句“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至今仍时不时地被人们提及。这也是对1930年12月30日朱毛红军在江西永丰龙岗山区全歼国民党第18师并活捉师长张辉瓒那场战斗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在龙岗一处平坦的大坪里,见到了被押上来的张辉瓒。因张与毛是同乡,且曾有交往,张见到毛后,不但鞠躬行礼,且高喊“润之救我”。毛与张进行了交谈,询问了敌方的一些情况。张表示愿捐钱,捐药,捐枪给红军,请求免他一死。毛表示不会杀他,且交代好生照看。

张辉瓒

张辉瓒被俘后,其妻立即四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共产党,表示愿意以巨款赎回张辉瓒。国民党湘籍军政的头面人物程潜、唐生智、鲁涤平等也派代表向共产党传达信息。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终于批准了鲁涤平的“赎张”条件,即由上海三家银行担保,向红军捐送20万元现洋、12担西药,两个团的枪弹,释放南昌下沙窝监狱关押的100多名“政治犯”。

鲁涤平

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接到国民党传来的口信,权衡利弊后同意就此事进行谈判。当即派出通讯员去苏区传达此决定,并做好释放张辉瓒的准备。岂料,当中共代表涂作潮赶到南昌接头谈判前,报纸已登出了张辉瓒被杀的消息,谈判已经无从进行。

涂作潮

原来1931年1月28日,东固苏区领导人擅自召开了斗争张辉瓒的公审大会。毛泽东得知此信后,立即着红12军军长何长工前往会场,叮嘱务必保护张辉瓒人身安全。到场后,见群情激愤的场面即将失控,故立即令警卫排将张辉瓒转移。然,大会主持人却置此举于不顾,宣布枪决张辉瓒。此时台下按捺已久的赤卫队冲上去从警卫排中强行抢走了张辉瓒,并将其连架带抬地拖到了场外的水田边上,随后一声枪响结束了张辉瓒的性命。愤怒的百姓还解气,砍下他的头颅装入竹笼,将其推入赣江之中。2月2日,张辉瓒头颅沿江飘到了吉安,被国民党77师哨兵捡起。经辨认确定为张的头颅。

何长工

张辉瓒之死亦使中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但使中共处于“言而无信”尴尬境地,而且还招来了国民党的疯狂报复,关押在下沙窝监狱的100多名党员,以被电击昏后被投入赣江的方式处决。“杀张”之举不仅有悖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而且红军的形象也因此被妖魔化了。尤其是国民党军官,宁可战死也不当红军的俘虏。从第二次至第五次“围剿”期间,红军极少能活捉到国军将官。

张辉瓒(长沙岳麓山半山腰)

注:时任江西省主席的鲁涤平着人赶制假身并与首级合一完成入殓。碑刻“张上将石侯先生墓”,蒋中正亦亲题“魂兮归来”。


随后,国府追授张辉瓒为上将,并在南昌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公祭。因张辉瓒是长沙人,故在岳麓山半山腰择一风水宝地为其落葬,碑曰“张上将石侯先生墓”,蒋中正亦亲题“魂兮归来”四个大字。

2、岳维峻

岳维峻自称是岳飞的后代,系西北军将领,徐向前曾在他手下的第6混成旅任参谋。中原大战后成为了蒋介石的部下,1931年2月下旬,时任国军34师师长的岳维峻奉命“清剿”鄂豫边界地区的红4军。时,红4军军长继勋和参谋长徐向前率部在河南罗山岳维峻在双桥展开激战。此役,红军第一次取得敌军一个师的胜利,俘虏敌人5000余人,缴获迫击炮10门、山炮4门、枪6000余支。时任红4军第10师28团1营营长许世友亲手抓获师长岳维峻。

据《徐向前元帅》一书中记载,岳维峻被俘后,见当年的部下成了俘虏他的中共长官,不由得一声长叹后说:“蒙多多关照,只要不杀我,我答应你们提出的一切条件。” 鉴于红军给养弹药短缺,徐向前与时任中共鄂豫皖苏区一把手,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商定,接受岳维峻的条件,且答应条件兑现后即释放他。徐向前给岳维峻列出了一份清单,且岳维峻妻子很快就着人送来银元9万块,军装10万套,机枪30挺,子弹100万发和价值几万银元的西药。1930年初,红军湖北大悟宣化店缴获了一架飞机,后被命名“列宁号”。为维系该机的飞行,红军利用岳维峻女婿来苏区探望之机,让其为红军采购汽油和维修所需备件。

列宁号-红军第一架飞机

然,1931年5月,张国焘到达鄂豫皖苏区,且成为最高负责人。支持徐向前对岳维峻处理意见的曾中生不但被排挤在领导层之外,且原来作出的决定也不算数了。张国焘先将释放岳维峻改为软禁。因发生了岳维峻部下被俘的几位军官企图在红军伤员的饭中下毒药,尔后借机炸掉医院将岳维峻抢走的事件,张国焘不但借此事发起了在白雀园的“肃反”,而且决定处决岳维峻。据《徐向前元帅》一书中记载:“红四军的高层干部,听说张国焘要枪毙岳维峻,都纷纷出来劝阻,但张国焘执意要以‘组织反革命团体’的借口处决岳维峻。” 于是乎,1932年8月,河南光山新集镇举行了公审大会,随后一声枪响,岳维峻命归黄泉,时年50岁。岳维峻家人营救所做的一切努力竟落了了“钱照单全收,人照杀不误”的“撕票”结局。

张国焘

杀岳维峻造成的恶果影响极坏,不但毁了“红军不杀俘虏,红军不杀有功之臣”的名声,而且遭致了国民党军更疯狂的进攻。1932年10月11日,张国焘到鄂豫皖一年多后,鄂豫皖苏区便沦丧于敌手。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向川陕交界地域转移。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