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战争:张作霖入关大失败!败退东北老家!

直奉初分蛋糕与矛盾萌芽

(一)皖系衰落,直奉崛起

皖系战败后,北洋格局由三足鼎立演变为直系与奉系两强争霸。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前往北京曹锟商议战利品分配,张作霖提出奉系入关并由段祺瑞从中协调,吴佩孚则坚决反对,认为段祺瑞祸国殃民不应再被启用。

曹锟从中斡旋,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战利品平分,奉系暂不入关,军饷由北洋政府承担,人事任免各自做主,国家大事共同商议,段祺瑞则退居幕后。

三足鼎立

(二)矛盾初现,梁士诒事件

徐世昌时任总统,但在权力分配中被边缘化。曹锟欲竞选总统,张作霖因自身地缘劣势,认为分配不均,便支持亲日派梁士诒上台,试图改变局面。梁士诒上台后赦免皖系人员并抑制吴佩孚,引发吴佩孚强烈不满,他联合直系各省督军逼迫梁士诒下台。张作霖见状,暗中联络段祺瑞和国民党,企图南北夹击直系,徐世昌调解无果,直奉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直奉战争冯玉祥崛起

(一)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 年 4 月,奉军入关讨直,战争仅持续 6 天,张作霖的大军被吴佩孚横扫。战后,曹锟专注总统竞选,将兵权交予吴佩孚,吴佩孚成为直系实际领袖。与此同时,冯玉祥势力逐渐发展,他早年离开淮军,加入袁世凯新建陆军。

后因帮助曹锟赶走陕西督军陈树藩而占据陕西,势力得以壮大。在曹锟竞选总统时,冯玉祥积极支持,成为曹锟心腹,但吴佩孚对其心存疑虑,曾劝曹锟疏远冯玉祥,曹锟未予采纳。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1924 年 9 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 17 万人卷土重来,曹锟令吴佩孚率 20 万直军迎战。然而,在战争关键时刻,冯玉祥于 10 月 22 日在古北口与奉系达成停战协议,并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曹锟,所部改称国民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吴佩孚得知老巢被抄后,虽率军回援,但最终失败,率残部逃离,奉军进入天津

战后格局与权力制衡

(一)冯玉祥与张作霖的矛盾激化

吴佩孚败亡后,冯玉祥不满张作霖违背不入关的约定,张作霖则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欲进一步扩张,甚至打算一统天下。冯玉祥为制衡张作霖,电邀孙中山北上,同时为塑造革命人设,于 11 月 5 日派兵将溥仪逐出紫禁城,此举引发社会争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的政治形象,使其成为孙中山在北方的名义代表。

(二)段祺瑞出山与势力范围划分

张作霖鉴于形势变化,改变策略,推举段祺瑞担任临时执政,各方划定势力范围,山东安徽江苏归皖系,西北归冯玉祥,华北对半分。但张作霖此举暗藏玄机,他意图让皖系在前冲锋陷阵,自己坐收渔利。此后,段祺瑞在政治上施展手段,引发了一系列地方势力的变动,如齐燮元孙传芳的态度转变,以及张宗昌在江苏、山东的扩张等,奉系势力逐渐达到巅峰,控制了大片繁荣地区。

国民党与苏联因素的介入

(一)孙中山北上与国民党内部变化

1924 年 12 月 31 日,孙中山抵达北京,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冯玉祥的话语权。然而,孙中山不久后因病离世,国民党内部因左右之争陷入混乱,冯玉祥的处境也随之改变。

孙中山去世

(二)冯玉祥与苏联的合作

此后,苏联依据合作约定,陆续派遣了诸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过硬的军事顾问抵达张家口这些顾问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理念与战术思想,还协助冯玉祥整训部队,从军队的编制优化、作战技能提升到思想建设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苏联的助力下,冯玉祥所部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在后续参与的诸多局部纷争中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北方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而这一合作关系也引发了其他军阀势力的高度警惕,张作霖和段祺瑞等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加剧了各方之间原本就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国内各势力围绕着冯玉祥及其背后苏联支持这一因素,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布局,或拉拢、或对抗,使得整个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愈发扑朔迷离。

军阀混战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多方角力与相互制衡的状态,在客观上也促使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这一混乱格局,去探寻一条能真正结束纷争、实现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道路,从而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历史变革埋下了伏笔。

文章来源:老威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