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区的辽金时代——今日犹在的“萧太后”


说起杨家将,就必定想起杨家将的劲敌萧太后,狡诈多谋阴狠毒辣。传统戏剧中有许多涉及她的内容,比如京剧四郎探母》,已经招为驸马的杨四郎偷偷跑回去看看老母,事发后她也不放过,甚至想处死姑爷。


有辽一代,皇后都姓萧 ,但一旦提起萧太后,基本都是指向同一个人—-萧燕燕



据《辽史》记载,萧燕燕(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契丹族。是大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燕国长公主的小女儿。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后为辽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紧接着又册立其为皇后。982年,景宗死后,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大辽圣宗,尊生母萧皇后承天皇太后。因圣宗年仅12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57岁。

上文提到萧燕燕的父亲是“北院枢密使”,这是辽国的特色,一南一北,两个宰相。北面管契丹族的牧民,南面的管汉人农民,是不是有点“一国两制”的意思?

萧太后摄政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生产力‬进步‬。比如‬她‬将一部分奴隶部落改编为一般部落,将一部分契丹贵族所属的奴隶户划归一般州县管理,使得一大批奴隶取得了平民身份。同时还明令规定,奴隶主不得随意杀死奴隶,必须交由官府处理等等‬。

萧太后还效法中原王朝,开科取士,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同时,她还对百姓减免赋税,在她摄政的27年中,减免赋税就多达23次。她还先后八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苦农民。萧太后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当时北宋边境的贫民百姓前来归附。

公‬元1009年,萧太后归政于28岁的儿子辽圣宗。同年12月,萧太后病逝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与辽景宗合葬乾陵

萧太后的一生,和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极为相似,虽然她是历史上唯一可以称“朕”的太后,但并不贪图皇位。辽国在她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公萧太后的一生,富有才华,享有爱情,拥有权势。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她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冀东一带,在契丹升起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辽朝的国土,因此至今仍有不少有关萧太后的传说和纪念设施。


一、滦州古城的萧太后庙和滦河大堤上新建的“滦河母亲”巨型雕塑


公元92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孤竹国旧城基础上建滦州城。滦州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有滦河天堑,地势险要,乃华北通往东北之咽喉要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萧太后庙位于滦州古城(新建‬的‬)‬文庙旁边,供有萧太后塑像。庙内萧太后殿有对联赞曰:“丹沈(“沈”通“沉”)倾社稷廿七年指点江山铁马秋风长入梦;豪气胜须眉千百代名彰日月武功文治永播香”。 殿内供奉的萧太后塑像。此庙始建于何时,我不得而知。



从古城穿城而过,来到了滦河岸边天佑堤的广场。天佑堤是流经滦州‬古‬城东边的滦河大堤,这个名字是有关方面公开征集,最后选中了我一个‬学生的方案。之所以叫天佑,一是因为上游不远有著名的京山铁路詹天佑所修的大桥。100多年前修筑这一条中国最早的铁路时,面对滚滚滦河,英国工程师束手无策,无奈请来詹天佑才建起了这座大桥。天佑的第二层含义一看就明:天佑滦州,天佑华夏。
远远的就看见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抱着孩子的母亲塑像,我猜想一定叫“滦河母亲”,下了车,果不其然。同车的人以为我有先见之明,其实我是因为看过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而联想的。

在雕塑前合影


《滦河母亲》局部


滦河


塑像旁边的牌子上说明: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建州城‬到辽灭亡的1125年,滦州享受了200年的和平时间,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萧太后执政期间是滦州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萧太后主政的27年间,滦州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出现了祥和、进步的良好局面。为纪念这位辽代著名女政治家的文治武功,和她对滦州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设立此雕塑。
塑像以萧太后为原型,刻画了一位着辽装,梳高髻发式,端庄、慈祥的母亲形象。母亲怀抱孩子,目视古城,孩子头留辽代及北方少数民族典型的发式--髡(kun,一声)发,面带稚气顽皮地在母亲的怀抱中撒娇,享受着母爱和幸福。
髨发, 契丹族男子的一种发式。按契丹习俗,男子多作髡发。髡发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我不禁有了疑问,在辽朝统治期间,我们这里的汉人会不会也像清朝一样,都弄出一脑袋怪发型呢?

二、滦南县的“肖家河

滦南县,过去滦州之一部分,解放后分出单独立县。滦南县有个古老的村庄叫肖家河,位于胡各庄镇

肖家河,原名萧家后。传说,因辽萧太后曾在此建行宫驻跸而得名。驻跸,旧时指帝王出行时沿路停留暂住。萧太后在此驻跸期间,发现这里四面环水,中间地势很高,是一块风水宝地,便下令拨款,在肖家河村西北百米处的高地上建一座洪觉寺。寺院规模宏大,占地十多亩,有各种房屋一百多间。萧太后每游玩至此,必沐浴整装,入寺朝拜。因此,就在寺南不远处修建了梳妆台

另外,在肖家河村曾留存多个舂米用的古石臼。石臼呈粉红色,状古朴,村民传说是古代高丽人舂米所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浪人随日本侵略军来柏各庄垦荒种稻。肖家河距柏各庄很近,村民怕这些石臼给自己带来麻烦,便将其埋入地下,现仅有个别遗于路边。用石臼舂米,本是契丹族习俗。肖家河村的石臼,实际是契丹人在此居住时遗留下来的。村人认为,契丹人在此定居生活或与萧太后在此行止不无关系。

三、北京东南部的“萧太后河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

明清笔记记载:“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因一度缺水,差人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

据相关史料显示,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甚至‬会有‬以此‬命名‬的‬文化‬活动‬——萧太后河民俗文化节。

需要说明的是,通县以前也是列入冀东地区的,臭名昭著的伪“冀东反共自治政府”就是在通县成立的。“萧”字在推行第二批简化字中被简化为“肖”,从此留下了“肖”取代“萧”的后遗症,至今不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