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是我这辈子想做的最后一件事”90岁的日本老人牵挂什么?

“来中国,是我这辈子想做的最后一件事。”6月初,90岁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事务局前局长佐藤纯子来到上海,见到了上海友协为她联系的多位中国故交。在巴金故居,工作人员送上为她特制的小册子,内有巴老日记中提及她的选段,以及与她的多张合影。

上海方面的真诚接待,让这位来华90多次、一生推动日中友好的老人很感动,也感染着她身边的日本年轻人。今年以来,已有50多批次海外友人、友好团体、青年代表团到访上海。与去年相比,团组规模更大,国别分布更广。

不忘老朋友,结交新朋友,交好小朋友,推动海外友华力量薪火相传。上海友协注重“小而美”的民间交流,努力做到“真心交朋友,交真心朋友”,推动民间外交工作走深走实。

“要记住每个对我们好的中国人”

就在佐藤纯子老人来沪之前,日本松山芭蕾舞团近百位青年演职人员到访上海。市友协安排他们走进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及上海歌舞团,并邀请朱洁静戚冰雪等青年演员与日本年轻人交流。

青年是筑牢国与国友谊的生力军,专业互动是青年交流有效渠道。“中日语言不同,但艺术语言相通,彼此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都可以心领神会。”市友协工作人员李稼澍注意到,上海之行中,松山芭蕾舞团总代表清水哲太郎反复告诉年轻演员,“要记住每一个对我们好的中国人。”

75岁的团长森下洋子在与上海芭蕾舞团舞者交流时,穿上舞裙跳了一曲由团里创排的《天鹅湖》,现场掌声雷动,上芭团长辛丽丽,上芭副团长、首席舞者吴虎生为她献花。

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美宣布,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作为项目第一批来华美国中学生,今年1月,20多名马斯卡廷中学“友谊传承”研学团学生来沪交流访问。3个月后,32名该校学生再次来到上海,上海为他们安排了游豫园朱家角及交流活动,而美国同学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至少交一位中国朋友”。

这样的青少年交流还在继续。7月上海市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中,外国孩子将走入普通市民家中,感受真实上海生活。今年是中国与阿联酋建交40周年,首次将有5位阿联酋中文学校学生来沪参加。

如今,外国青年团组访沪有个明显变化,他们不只想看高楼大厦,更希望了解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于是上海在为他们揭秘“中国之治”与“中国之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青年学生代表团一行走进上海市人大参观,Wagar Abbas 在互动环节提问。

今年4月,新加坡公务员研修班学员先后参访古北市民中心与市政协,与多位政协委员交流如何通过协商民主解决民生难题;6月14日,美国17所高校的30名学生走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与市人大领导展开对话。“上海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如何进行城市管理,如何应对气候变暖,我的疑问在这里有了答案。”美国大学生克什加沙很满意。

“双边交流,可以拨云见日”

开埠以来的历史积淀加上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发展,让上海涉外资源量多质优,各类涉外主体多元活跃。如今,上海正积极推动中外民间交流,努力实现以民促官、服务大局

4月14日,6位印度友人来沪“重走泰戈尔之路”。市友协安排他们走访泰戈尔到过的汇山码头四明邨,并为泰戈尔铜像献花。让印度朋友惊喜的是,上海准备的花束由野菊花茉莉花、紫色铃兰芍药组成,这正是大文豪诗中描述的花朵。“两国是亲爱的兄弟,需要有双边的交流,这样可以拨云见日,春暖花开。”泰戈尔大学原副校长萨比亚萨奇说。

市友协提供。

几天之后,带着大熊猫将落户当地的好消息,旧金山市长布里德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熊猫馆。之前她在北京签订相关协议,但由于行程紧凑,没能得见熊猫真容。为此,上海方面特地安排她与大熊猫来次近距离接触。5月20日,她在旧金山告诉到访的上海市领导,愿以更深入合作迎接两市结好45周年。

与此同时,上海也正积极“走出去”。近期,市友协工作人员吴飞关注一批海运前往澳大利亚珀斯图书,之后会送入西澳澳中友协中文图书馆,“主要是介绍中国文化、文学、旅游等,从2021年迄今共计1743册。当地朋友也可以远程进入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按照“上海之窗”项目,不久后另一批书籍将“落户”东非最大图书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brehot图书馆,为海外朋友提供更多了解中国途径。

运往西澳澳中友协中文图书馆图书。市友协提供。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brehot图书馆。市友协提供。

在“海外朋友圈”不断升温同时,上海正让“身边人”感到温暖。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4月13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组织老泰学生相聚一堂,共庆是传统新年“宋干节”,畅谈高铁技术对本国带来的变化。4月20日,20多位在沪新加坡友人来到非遗影像公共体验基地。经过砂纸多次抛光,中国新加坡商会(上海)委员黄丽娟打磨出亮丽漆珠。“漆艺承载我们文化的共同记忆,也期待新中友谊像漆器一样长长久久”。

民间交流正在开花结果

民间交往从不只是外国友人简单走访。在交流、交友过程中,上海搭建合作平台,一些项目正酝酿、在推进。

继去年10月来沪后,今年3月德中友好协会主席拉莫-拉特再次来到上海,期间体验了无人驾驶技术、与中方讨论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合作。“同一家上海园区,她会反复前去考察,了解硬件与政策,希望把更多德国小微企业引入上海。”市友协工作人员王嘉洋说。

市友协提供。

这样的民间交流正在开花结果。5月29日,中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交流会在浦东金桥举行,市友协、浦东新区与日方一起搭建平台,聚焦技术研发创新、汽车数据安全管理等内容,两国车企现场进行对接。这样交流平台近年来从没停止,中日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论坛、中日氢能产业交流会、中日康养产业合作论坛……活动给双方企业了解彼此,带来更多合作商机。

更多的时候,外籍人士在默默为上海发展贡献力量。今年以来,100多位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士成为了“国际体验官”,查找身边的小微堵点。入住酒店难、景点购票难、看病就医难、银行开户难……一条条问题建议汇总起来,再传递给有关部门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中外合力营造对外籍人士更友好的生活环境。

“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民间外交在‘大合唱’中的独特作用,以外界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的方式,以我们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讲好上海故事,增进各国民众对上海的了解,更好服务上海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市友协负责人表示。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市友协

来源:作者: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