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岁受国恩,为报恩32年坚守大漠,死前9小时的选择感动全中国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这首民谣大家耳熟能详,但他背后的秘密却鲜少有人知道。

马兰是我国核试验基地的大本营,二十一是第二十一研究所,开花则是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8256和28257是两个信息的编号。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我国只能依靠这种隐晦的方式来传达喜讯,那些心甘情愿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国家英雄更是值得我们敬佩。

除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孙家栋等人,还有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就是林俊德院士,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9个小时里,他都在为祖国的核事业做贡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俊德老先生的一生又何尝不是这句诗最真实的写照。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院士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在93年前的这一天,3000多名爱国学生正高举“还我青岛,保我主权”等标语为争取国家主权做斗争。

93年后的这一天,74岁的林俊德老先生正在争取生命最后一秒为祖国奉献而斗争。

听到诊断结果的林俊德为了方便工作坚决要求转院治疗,5月23日,他成功转到了西安唐都医院

然而,转院后的第二天,林俊德的身体状况便急转直下,医生进行抢救后,将他送入了ICU病房

待林俊德醒来后,第一时间询问了医生自己还有多少生命,得到医生的回答后,他便多次要求医生把他从ICU里转到普通病房。

大概是拗不过老先生的执着与坚持,最终还是将他转到普通病房。

刚到病房里,林俊德便让人将他的电脑拿过来,在他的电脑里,藏着上万个中国的国家机密。

林俊德深知这些机密内容的重要性,为了祖国的核事业,林俊德在用最后的生命奋斗,他身上插满了管子,带着氧气面罩坐在病床上操作着电脑。

然而已经千疮百孔的身体显然难以支撑他,随着时间的流逝,林俊德的手已经逐渐握不住鼠标,眼睛也开始模糊不清。

“把我的眼镜给我拿过来。”

“爸,您戴着的呀。”

因为看不清屏幕,以为自己没有戴眼镜的林俊德对女儿说道,殊不知,他的眼睛就在他的脸上。

此时的林俊德只依靠自己已经难以坐稳,身后的人稳稳的扶住这位老先生,就连头都不能只依靠自己来支撑。

终于,氧气面罩下传来林俊德颤抖的声音:

“C盘,弄完了。”

“C盘弄完了,然后呢?”

“还有D盘。”

面对周围人的让林俊德休息的劝告,他却是这样说的: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我要有质量的一天,不要没有质量的十天。”

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林俊德在老伴的搀扶下躺回了病床。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为祖国事业奉献出一生的林俊德在老伴的一声声呼唤下永远离开了人世间。

“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尽力了。”

这是林院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本来准备留给自己子女和老伴的一眼都没来的及写下。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临终前的林俊德多次这样嘱咐自己的老伴。

林俊德的主治医生感慨到“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把事业高于生命,把祖国高于个人的人”,“他真的是把生死都看淡了”。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是这样评价李俊德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每一个中国军人,每一个战士的本色。但在得知绝症,却冷静放弃治疗,忍着巨痛与病魔赛跑,争分夺秒换抢救绝密科研数据的事迹,很少人能做到,但德高望重的林俊德院士做到,表现出一个将军顽强的战斗意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要完成做一个战士,做为一个将军,做为一个中国工程院土的历史使命!向林俊德院士将军,敬礼!谢谢,他不仅在核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奉献,而且在精神文明方面,为中国军人做出了表率,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做出了表率,为一个中国人做出了表率!

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祖国,就连最后一次心跳也奉献给了祖国。

而林俊德与祖国深深的羁绊还要从他年少时说起。

资助上学,国恩深重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全家都只能依靠父亲当小学教师的微博收入苦苦支撑。

刚刚上完小学的林俊德因家中一贫如洗,只好辍学在家里待了半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资助下,他才得以继续学业。

“麻绳专挑细处断”,刚上高一,林俊德的父亲便不幸离世,失去了家中最大的经济来源,他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便每日想方设法的为母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喜鹊迎头叫,要问谁家事,金榜通知到”

听到录取通知书到来的林俊德放下了手中的农活,浙江大学机械系录取通知书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含金量丝毫不输于清华北大

然而林俊德却难以高兴起来,看着通知书上面自己难以承担的学费,想着家中的姊妹和母亲,林俊德便想要放弃上大学,出去打工赚钱。

林母得知林俊德收到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既高兴又忧愁,但深知当时那个年代大学生的含金量,林母表示就算全家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让林俊德上这个大学。

“国家补助你上大学!”

在母子二人僵持不下,各执己见之时,这个好消息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在国家的帮助下,林俊德成功踏入了浙江大学的大门,并暗暗发誓等自己学有所成一定会好好报答祖国。

大三期间,林俊德与同学张文斌受领了研制新型液压马达的科研任务,而当时的他们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液压马达。

在研制过程中,二人仅有的依靠就是苏联当时公布出来的示意图,他们埋头苦干,历经3周就制造出了一台浙江大学历史上第一台液压试验台。

随后二人还研制出了浙江大学历史上第一台液压试验台。

196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的林俊德,并没有选择继续进修,而是选择参军入伍,并被分配到某国防科工委下的一个研究所。

在研究所内,林俊德知道自己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后,便毅然决然的前往戈壁大漠,为祖国核事业奋斗,而他这一待就是50余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64年,林俊德来到了核试验基地的大本营——马兰。

早在1963年,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的核武器发展,垄断世界霸权,苏联、美国英国联合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为了打破苏联美国等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中国的核试验团队隐姓埋名,深耕于地下。

然而,事情并不能总是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很快林俊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测量仪

为这一件事情林俊德寝食难安,终于他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获得了灵感,用钟表发条作为动力,搞一台中国特有的核爆炸冲击波测试仪。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顾核辐射的危害,林俊德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冲进了核爆炸区,用自制的测试仪准确的记录了核实验的珍贵数据。

看着空中升起的巨大蘑菇云,那分明就是成功的象征,马兰的所有工作人员难以抑制的高声呼喊庆祝。

也借着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将这一好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早在人民大会堂等候的周恩来得到这一好消息后便立马宣布: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之后的几十年林俊德先后又参与了氢弹爆炸实验数据采集任务和地下核实验爆炸数据采集任务。

1996年他参与了中国最后一次核实验,整整32年,他却参与了高达45次的核实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林俊德深耕于核试验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国士无双,先生大义。

贫瘠的文字无法书写出林俊德先生一生为祖国的奉献,也难以道清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而正是有一位又一位先驱者才造就了如今强大的祖国,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希望在每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可以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