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孝三年未曾开口说话,开口后的第一句话,竟是寻找“梦中人”

商朝有一项规定:君王去世后,继任者必须遵守守孝三年之规,方可正式继承大位,取代前任君王领导百官的职责。新君称为“冢宰”,即辅助君王的最高官职,也是在新君守孝期间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新君既未上朝,那他又身处何处?从事何种活动呢?

新君须居于哀悼之“凶庐”内,穿戴孝服披麻,面露悲愁之色。此外,新君不得歌舞庆祝,需全心念及父王的恩德,尽其孝子之责。

如此严肃对待君王之官,今日看来或令人费解,然而在商朝时代,却为鲜明立法义务,不依规定则被视作不孝,一位不孝之君王,也难成为英明作为之人。商朝历史始于汤,上述规定一直延续至商朝末代君主纣。

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武丁,在其统治的五十九年间,商朝经济文化达到巅峰,被称为“武丁中兴”。然而,值得奇怪的是,在其守孝三年之际,竟未开口一言,这着实困扰了整个朝野及天下百姓。岂有新立之君主竟无言吗?

有传闻称,武丁在悼念期间饮食简朴,不计衣饰,粗茶淡饭。此外,他拒绝接待藩国朝贡,不察觉百姓疾苦,不闻群臣报告,不颁布命令。

这一情势让朝野大臣焦虑不安。他们思索良久:君王缄默不语,不知所指,遇紧急之时,与诸侯生乱、灾害饥荒、官员贪污、民情动荡等问题,君王恒众人还不发声,如何处理?而君王本人又是何心思?

实则,武丁三年不言非无所事事。他默默考虑国家治理之策略。武丁密切审视大臣,判断治国才干,谁为庸碌者;规划平息王族内部派系之斗争之策略;以及如何使诸侯恭顺,如何重用贤才,如何治理政务等等,武丁皆深思熟虑。

三年悼念时期结束后,大臣们迫不及待询问君王为何三载不言。武丁回答道:“唯我一人之言,非能指导天下,故自默。”君王初登大位,种种情况未尽了解,如此时乱指挥,难免失误,致不良后果。

且,武丁悼念三年不言,原因另具内涵:武丁太子时曾接触诸侯,游历民间,深谙国内形势。同时,武丁聪明沉着之名为百姓及诸侯所知,故人皆以为武丁虽不言,必有深谋胸藏。是故,朝臣和诸侯无不尊重。

此外,武丁三年不言,必引致国中悬念:诸侯、百姓及朝臣无从揣摩其意图,成为国内热议之话题。一旦君王有所陈词,每一句将倍受关注,对政令执行大有裨益。由此观之,武丁实乃明智之君王,精深治国之道。

经过漫长的三年等待,武丁终于迎来了开口说话的时刻。大臣们听到他的第一句话时感到困惑不已。武丁宣布他要挑选一个名叫傅说的人来辅佐自己。然而,傅说又是何方神圣呢?他既非王公贵族,也非知名士人,对他的来历和背景,满朝文武一无所知。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武丁解释称:“昨晚我在梦中与这位贤士相见,他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定,也能在局域内进行有效的治理。如果不将其重用,商朝将会面临巨大的灾难。”武丁的话引发了满朝文武的热烈议论,紧接着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也迅速在民间传开。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武丁精心策划的一场计谋。其实早在之前他就认识傅说,只是傅说的身份太低微,如果直接提拔他,必然会遭到种种反对。因此,武丁选择了以“梦中相见”为借口,给傅说带上了“天赐贤臣”的光环。

而且,由于涉及到国家大事,文武百官也不敢轻易阻挡这一任命。于是,在武丁向全国宣布之后,能够 “找到”傅说就变得轻而易举。傅说并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在他精心的协助下,商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